【台灣第一條大圳八堡圳之父】施世榜(1) 江銘輝 五夢網
圖:施世榜
一、 前言
八堡圳或稱八保圳,位於臺灣的彰化縣,堪稱孕育著彰化大地的母親河。它最早建於1709年,並於1719年完工,是臺灣最古老的埤圳。由於該圳是由施世榜籌款所建,故原名「施厝圳」,又因取濁水溪之水灌溉八堡農田,所以也叫做「濁水圳」或「八堡圳」。一般將八堡圳與嘉義地區的道將圳和新竹地區的隆恩圳,一起並稱為臺灣三大古老埤圳。也有人說臺灣三大古老埤圳是臺南縣的通埒圳、新竹縣的隆恩圳和八堡圳。
所謂「堡」,清治時期原稱之為「保」,乃當時的自治單位,用以輔助地方政務(州、縣、廳)。數個村落(稱為「庄」)為一堡。八保圳即因灌溉八保得名,包括:東螺東堡、東螺西堡、武東堡、武西堡、燕霧上堡、燕霧下堡、線東堡、馬芝堡。日治時期保、堡固一稱為「堡」,故八保圳改稱「八堡圳」迄今。
昔日八堡,大致為今彰化市、和美鎮、員林鎮、鹿港鎮、北斗鎮、田中鎮、溪湖鎮、花壇鄉、二水鄉、永靖鄉、田尾鄉、埤頭鄉、溪州鄉、社頭鄉、秀水鄉、大村鄉、福興鄉、埔鹽鄉。
台灣有三大水利工程,分別在北部的郭錫瑠父子建造的瑠公圳、中部施世榜興建的八堡圳及南部曹謹闢建的曹公圳。三個水圳以以八堡圳的興建最早,同時灌溉面積最大,所以後人將施世榜尊稱為台灣水利建設的祖師爺。
二、施世榜簡介
施世榜(1671年11月26日-1743年1月27日),字文標,號澹亭,福建省泉州府晉江縣安平(今日晉江市安海鎮)人,祖籍河南固始,後隨父親施啟秉來臺在臺灣鳳山縣落籍,為鳳山縣拔貢生[2]:23。是清代臺灣重大水利工程「八堡圳」的創建者。他也是施琅的族侄,其父施啟秉與施琅同為潯海施氏十六世。
施世榜除開鑿八堡圳外,還在臺灣府城大南門外捐建敬聖樓、捐學田給海東書院建恩赦橋,於福建晉江修文廟、安平橋,亦修建了鳳山縣文廟。此外施世榜也先後在康熙57年(西元1718年)與雍正4年(西元1726年)重修安海龍山寺與捐地擴建聖母宮(今鹿港天后宮),並捐獻銀50元以整修潯海施氏大宗祠。他在林先生廟與鹿港天后宮右廂供有其祿位。
施世榜 生於清康熙10年(西元1671年),卒於清乾隆8年(西元1743年),享年73歲。他原是福建泉州晉江縣安海人,後隨父親施啟秉來臺在落籍,他也是施琅的族侄,其父施啟秉與施琅同父異母。
施世榜生性好古,又寫得一手好楷書,是一個不可多得的人才,康熙36年(西元1697年),他26歲時,考上鳳山縣拔貢生(拔貢是一種清代選拔人才的制度。由學政選拔秀才中文行兼優的人,到京師,稱為「拔貢生」。待會試、廷試及格後,入選者依成績優劣分成一、二、三等,以七品京官、縣官、教職任用之。)他平日最喜歡幫助窮人,替人解決困難,所以大家都很敬愛他。在鳳山縣前後住了好多年,後來才遷住於府城(今台南市)。
康熙60年(西元1721年),朱一貴叛亂時。他曾隨從效力軍前。事平,搜捕餘黨,招撫難民,終以軍功拜受都司(清朝中级武官,官品為正四品,位於參將與遊擊之下,縣府守備官之上)。
後來轉任文職,壽寧教諭署漳州教授。內升至兵馬司副指揮。這時生活安定,家中富有,他即令長子貢生施士安捐資二百兩,以修葺鳳山學宮,又買了用地一千畝來作學田,充作海東書院的經費,從此,士子多所依賴。
施世榜有九個兒子,每個人在文學上都極有修養,次子施士燝,鳳山縣歲貢生,曾任興化訓導,亦力行善事,而九子施士範,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鳳山附生,捐得例頁(例貢:清代科舉制度中,不經考選,由生員援例捐納銀、米而成貢生),任吉田教諭。他也曾遵父命,捐出倉穀一干石濟貧,此外,凡是社會上一切有益的事他都去做,贏得居民一致的讚揚。故台灣縣志稱讚他的義行,並謂為「教子以義方」,為當代人的表率。
三、八堡圳的開墾
在清康熙年間:台灣中部的半線(彰化)剛開發,有一萬頃肥沃的尚未開發的農地,荒蕪遍野,居民大多數過的是半原始的生活,與草木為伍,生活簡陋至極。
施世榜的父親施啟秉約在康熙40年(西元1701年)左右招募人手到半線開墾,後康熙48年(西元1709年)施啟秉去世,開墾事業委託他的長子施世榜接手,施世榜(時住兵馬司副指揮)於是來到半線巡視,眼見大地未闢,良田荒蕪,深為可惜。便立即自已籌錢,集合千百位流民,以開發東螺堡,並引導濁水溪支流以灌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