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最大抗清領袖】林爽文(3) 江銘輝 五夢網
九、戰爭末期(林爽文兵敗)
清廷認為事態嚴重,就派皇帝最信任的陝甘總督福康安為欽差大臣,海蘭察為參贊大臣,調動十萬大軍,希望能夠一舉平亂。
福康安從鹿港登陸,和林爽文的反抗軍在彰化的八卦山激戰。雖然林爽文仗著天時、地利、人和,但是,海蘭察所率領的可都是經過訓練的騎兵部隊。一陣廝殺後,防守在牛稠山()的人馬也潰不成軍。林爽文自知不敵,只好退回大里,挖掘壕溝,建造堡壘,企圖靠地形來固守。不過,海蘭察軍多如入無人之境,反抗軍節節敗退。
林爽文帶著殘兵敗將逃往埔里,因為飢餓難耐,又逃到住在當時屬於淡水廳的老衢崎(今苗栗縣竹南鎮崎頂里一帶)的老友高振的家中,大吃大喝一頓後,說:「我已經精疲力盡,也無處可逃了,你我相交一場,我就給你榮華富貴吧!」隨後,他要高振把他綁起來,送到清軍那裡去領賞。高振對這位走投無路的朋友也很同情,遲遲沒有動手。最後,他禁不起林爽文的苦苦衷求,照著他的話去做了。
同年二月初五莊大田在台灣南端瑯嶠(今屏東縣恆春鎮)重傷被俘,在臺灣府城就義。
十、林爽文之死
林爽文於綁赴府城,隨即押往北京受審,被判處凌遲致死。
林爽文於乾隆53年 (西元1788年)3月初10從容就義,時年僅32歲。林爽文起義,前後經歷1年零3個月,參加人數達數10萬,它不僅是台灣歷史上規模最大的農民起義,而且是清代歷史上一次較大的農民起義。參加起義者,將矛頭直指封建官府。
十一、林爽文的影響
(1)在林爽文事件平定後,清朝政府感念義民的勇敢,於是將諸羅改名嘉義,意指「嘉獎義民」。
(2)台灣知府楊廷理稱林爽文為逆賊,並書寫其叛亂的過程。當時朝廷號昭義民共同來對抗亂軍,死傷者多人。為了讓死傷的義民靈魂能有棲息之地,集資官俸建立了義民祠,以安慰義民的忠魂,此碑於乾隆55年立於赤崁樓。
(3) 林爽文事件把乾隆皇帝給嚇壞了,派出最強悍、最精銳的部隊來支援台灣鎮壓,乾隆將此事件列入自己一生的「十全武功」之一,可見林爽文一案,在清廷中掀起不小的風暴。
(4) 林爽文事件後清政府不但大肆犒賞平亂的將軍,還下令篆刻御賜紀功碑<御製平定台灣二十功臣像贊序>、<御製福康安奏報生擒莊大田紀事語>、<御製平定台灣告成熱河文廟碑文>、<御製剿滅台灣逆賊生擒林爽文紀事語>,以上為滿文、漢文各一石碑;<命於台灣建福康安等功臣生祠,詩以誌事>,這一項為滿文、漢文刻在同一石碑。
上述碑文皆立於乾隆五十三年,存放在赤崁樓前,也就是被贔屭(貌似龜而負重,有齒,力大可馱負三山五嶽。在多為石碑、石柱之底台及牆頭裝飾,屬靈禽祥獸。)馱負著的那九個石碑。
(5)台灣後人為紀念林爽文的反清革命精神,在南投縣中寮鄉有「爽文村」、「爽文路」、「爽文國小」、「爽文國中」。
十二、台灣林爽文起義不能成功的主要理由
1.滿清政府屢次增兵台灣
2.台灣海峽不及大西洋的寬廣,清朝支援容易。
3.林爽文沒有取得國際上的奧援,而美國得到歐洲各國的支援。
4.林爽文有後顧之憂,即有受到分化的滿清義民,專打自己人。
5.台灣境內族群不和,有漳州人及泉州人,閩南人與客家人的械鬥。沒有參加起義的人組成義民和林爽文對抗。
6.跟隨林爽文起義的人雖然很多,但大多數是農民,沒有經過正規的訓練,難以抵抗清朝陸續增援的大批軍隊和精銳武器及大批鎗炮。
十三、林爽文起義失敗後的天地會
· 天地會早先領導、發號司令中樞在台灣;歷經林爽文事件以後,天地會領導權由台灣轉移至中國大陸。
· 天地會在中國大陸隨著時代的演變形成兩大幫會組織,陸路以洪門為主,據山為寨;又有一些天地會分子加入了漕運工人的清幫,沿江設舵。大清帝國被中華民國推翻後,兩大幫會的反清任務遂告完成。國共戰爭,西元1949年後,洪門、清幫兩大幫會領導權最後又由中國大陸轉移回台灣。
十四、參考文獻
sharepoint.fhes.tn.edu.tw/teacher/tnrisu/original/page2-5.html
‧林爽文台灣的喬治華盛頓
‧台灣民族英雄林爽文大革命(一七八六年)
http://www.taiwanus.net/history/3/21.htm
‧台灣歷史全知道:風車圖書出版,作者:吳新勳
‧台灣歷史人物與事件:國立空中大學印行,曹永和等編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