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公圳開闢者】曹瑾(2) 江銘輝 五夢網
四、 興建曹公圳
曹瑾的故鄉河內縣人,河內縣就是現在的沁陽市,位於太行山之南麓,沁水之濱。陝豫一帶的雨澤不時,靠山濱河地區的人民,自古以來就習慣於開鑿圳渠引河水灌溉田畝。曹瑾在這種自然環境裏長大,當然對水利工程素有認識。他在未到鳳山莊以前,就己聽說鳳山多旱,且鳳山地區環境特殊,水利工程無法著手,所以一百多年來始終無法解除旱災的困擾。
道光17年(西元1837年),曹瑾被調到鳳山當知縣,那時候,剛好南部發生大旱災。農作物因缺水而枯萎,眼看著沒有收成,農民只能「無語問蒼天」,生活頓時陷入困境中。
百姓聽說新知縣上任,都很期待的說:「聽說曹知縣是一位愛民如子的好官,他一定會解決我們的問題。」有人卻不以為然的說:「即使他再怎麼勤政愛民,也無法,叫老天爺下雨阿!」
曹.瑾聽到後,說:「難道老天爺不下雨,就只能聽由命嗎?我要設法找到水源。」於是他換下官服,帶著幾個隨從,四處察看哪裡有水源,有一天,他們來九曲堂邊的下淡水河(現在的高屏溪),不禁驚呼出聲:「鳳山地區,鬧旱災,這裡的河水卻很充沛,而且源源不絕。
假如能夠把這裡的溪水引到乾旱的地區,缺水的問題就可以解決了。」
他仔細的觀察地形地勢後,興奮的回到縣衙,召集一些水利專家,經過反覆的思考,擬定了一套引水灌溉農田的計畫,然後把當地的仕紳和農民找來溝通。
他說:「下淡水河的水源充沛,我們開挖一條水道,把水引過來灌以後就不用完全看老天爺的臉色了。」
一位農民苦著臉說:「要挖一條這麼長的水道,不是一兩天就能完成,況且,現在缺水、缺糧,恐怕等不到水道完成,我們就活不下去了。」
曹瑾胸有成竹的說:「這個我已經想過了,我們先挖幾口深水井,大家省一點,應該足夠日常所需。至於糧食,我會先向別的地方商借,你們只要安心挖水道就行了。」
一位士紳卻突然提出異議說:「這條水道經過的地方有許多墳地,墳墓勢必要遷移,若是因此破壞風水,驚動祖靈,影響後代,後果不堪設想,請大人千萬三思。」
曹瑾立刻義正詞嚴的反駁說:「要是祖先看到子孫現在的慘狀,也會心生不忍。難到你們的祖先會希望後代遭受如此苦難道嗎?
不論如何,為了百年大計,大家要同心協力,克服種種困難。」
經過一再的曉以大義之後,仕紳們才勉強答應。於是,曹瑾親自率領百姓們,不分日夜的挖掘水道。看到百姓揮汗如雨的工作,曹瑾常常會說:「辛苦了,休息一下,喝口水,我說個故事給你們聽。」
有了曹瑾的鼓勵,百姓們更加賣力的挖掘,不到兩年的時間,水道就完成了。溪水源泉而來,灌溉了鳳山一帶的萬傾良田,紓解了乾旱的痛苦。
五、 後續工作
曹公圳於西元1838年動工從九曲塘引下淡水溪的水,歷經二年(西元1840年)時間建了44條水圳,共129公里。灌溉面積是2549甲。
初次建成的曹公圳,其灌溉區域只有鳳山迆東、迆南的小竹上里、小竹下里、大竹里、鳳山上里、鳳山下里,等五個里。圳落成之後,適逢道光20年大旱,未受惠的迆北地區哀鴻遍野。於是曹瑾再命貢生鄭蘭生、附生鄭官治等仿照舊法,另在迆北地區開新圳一道。這條新圳長121公里,自九曲塘起,迄下草潭止,歷時二載,計築圳四十六條,由赤山里經觀音里、半屏里、而連興隆里,灌溉系統也由鳳山地區延伸到左營一帶。灌概田地2030甲,新圳於西元1842年開工歷2年完工。二條新、舊大圳合稱為新曹公圳。
舊曹公圳完工後,台灣巡道姚瑩命台灣知府熊一本去巡視,大大嘉獎曹瑾功勞,熊一本把這條圳渠命名為「曹公圳」,並立碑及纂〈曹公圳記〉。除此之外,曹瑾還禮聘蔡徵藩來臺主持鳳儀書院(1837年),並於鳳山縣城增築城樓砲臺、修倉廒,並平定張貢事件(1838年),因政績卓越,道光20年(1840年12月14日)下旨准奏升補淡水同知。
六、 曹瑾在淡水
道光21年(西元1841年)7月初一曹瑾接替范學恒擔任台灣府淡水同知,上任前因鳳山縣又大旱而命鄭蘭、鄭宣治修築「曹公新圳」(西元1844年完工)。他於淡水上任該年組織鄉勇、清查戶口,隔年又在淡水廳城外加築了一圈土城以強化城池防禦,他曾打算以鄉勇取代海口防兵,但未被上級接受。鴉片戰爭期間,曹瑾先後率士兵鄉勇攻擊英艦納爾不達號(HMS Nerbudda)與阿恩號(HMS Brig Ann),成功的完成任務。道光22年(西元1842年)4月26日內閣奉上諭予以嘉勉,論功可以知府升用,之後更賞戴花翎。然而,在鴉片戰爭結束後的道光23年(西元1843年)3月,因為英國控告當時台灣官員冒功殺俘,曹瑾被奪花翎,註銷所升的官階。
除上述事蹟之外,曹瑾還於道光24年(西元1844年)親赴淡水廳與彰化縣交界附近的大甲化解泉州與漳州移民的械鬥,事後並在中港、後壟(今苗栗後龍)立「泉漳和睦碑」,另外還有增設鄉塾、刊印童蒙課本、每月朔望定期至廳城明倫堂宣講以及續建學海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