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流行歌曲先驅】鄧雨賢(2) 江銘輝 五夢網
四、時來運轉
1933年,一部叫《桃花泣血記》的電影上映,從此竟改變了他的一生。這部電影上映後大賣,連帶電影的主題曲也紅遍大街小巷,
這個主題曲是詹天馬為電影所創造的閩南語歌曲。引起人們對流行歌曲的興趣,因此很多唱片公司老闆開始尋找會作曲的人才,希望自己也能有一首像〈桃花泣血記〉一樣的歌曲,大撈一筆,就這樣,鄧雨賢進入唱片公司,開始創作流行歌曲。
1932年,鄧雨賢27歲,江添壽在臺北市大稻埕永樂町成立文聲曲盤公司,邀請鄧雨賢加入該公司;鄧雨賢同意,創作了《大稻埕行進曲》。鄧雨賢的驚人創作才華,隨即被當時執唱片界牛耳地位的古倫美雅(哥倫比亞)唱片公司的注意。哥倫比亞唱片公司負責人伯野正次郎,伯野正次郎雖是個不折不扣的日本人,卻積極促成台語歌曲的發行,他並且鼓勵創作必需具有正港的臺灣味,對台語歌謠推廣功不可沒。
1933年,鄧雨賢28歲,古倫美亞唱片第二任文藝部長陳君玉力邀鄧雨賢加入該公司,鄧雨賢同意;獲得哥倫比亞唱片公司青睞的鄧雨賢,1933年陸續創作出「望春風」、「月夜愁」、「老青春」等歌曲,曲式優雅,又不會曲高和寡,展現他驚人的才華,一時之間名震四方;翌年,「雨夜花」、「青春贊」、「春宵吟」等歌曲問世,人人傳唱,讚不絕口。
1933年,由李臨秋填詞、鄧雨賢譜曲的「望春風」,兩個年輕人首度合作就造成轟動,鄧雨賢渴望的春風也隨之拂面。這首歌的靈感取材自古典小說<<西廂記>>中:崔鶯鶯月下等候張君瑞,把那種「隔牆花影動,疑是玉人來」既期待又不知所措的心情描寫得淋漓盡致。
鄧兩賢常常和知名作詞家周添旺合作,前面提過的(雨夜花)就是兩人合作的作品。兩夜花描述一個純樸的鄉下女生,跟著心愛的男子私奔,可是男子最後卻沒有依誓言娶她入門,還離開了她,這個女生無顏回家鄉,只好在繁華的城市裡淪落為酒家女,歌詞裡說:「雨水滴、雨水滴、引阮入受難池,怎樣給阮離葉離枝,永遠無人可看見」受難池指的就是酒家,可是是雨水讓她走上這一步嗎?不是的,其實是當時保守的社會氣氛,才會讓她像一朵「離葉離枝」(被迫離鄉背景)的花一樣,終生困在受難池裡。
「雨夜花」對台語歌曲的創作影響非常大,不知道你有沒有這個感覺,台語歌曲的曲調和歌詞總是讓人覺得特別悲苦,這多少都是受到這首歌的影響,直到今天,七十年過去了,台語歌曲還是走不出鄧雨賢和周添旺所創造的那個悲苦情懷,總是圍繞著「雨」、「夜」、
「花」為創作題材。
五、四月望雨
鄧雨賢創造的歌曲不下五十餘首,到現在仍是廣為人們傳唱的經典歌曲。其中「四季紅」、「月夜愁」、「望春風」、「雨夜花」四首,尤其出名,後人就用這首歌的第一個字組成「四月望雨」來形容他的歌,也代稱是日治時代的創作歌曲風格,以後紀念鄧雨賢的音樂劇也都以「四月望雨」當劇名。
七、皇民化運動
1937年7月7日,日本在中國東北發動七七事變,臺灣總督府為配合日軍侵華行動,大力推展皇民化運動,形同思想改造的皇民化運動,使臺灣本土文化根基動搖。開始大規推行「新臺灣音樂」,規定所有歌曲的曲調一律套用日語歌詞才能演唱,此舉無異扼殺創作自由及民族自尊,鄧雨賢的歌曲都被填上日本詞,使原味盡失。
日本為了「大東亞共榮圈」的偉大使命,強征臺灣青年從軍,需要製作一些宣傳歌曲激勵士氣,他們首先利用鄧雨賢的「望春風」改填上日語歌詞,成了「大地在召喚」,之後,「月夜愁」變成「軍夫之妻」;「雨夜花」則成了「名譽的軍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