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流行歌曲先驅】鄧雨賢(1) 江銘輝 五夢網
圖:鄧雨賢像(摘自維基百科,作者可能是羅訪梅)
一、前言
臺灣在日治時期,對於一般大眾而言,電影與流行歌曲應該讓人印象最深刻,電影或許票價太高,不見得人人能看得起,但流行歌曲一旦傅唱,則人人可哼,好的流行歌曲尤成為這個時代的記憶。直到今日,日治時期的臺灣流行歌曲已成為
代表臺灣的聲音,著名的「望春風」、「雨夜花」更是人人朗朗上口,而這些歌曲全出自鄧雨賢之手,他等於豐富了臺灣人的心靈。
二、求學時期
1906年7月21日,桃園龍潭飄落綿綿細雨,一聲宏亮的嬰啼,喚醒正欣賞霏霏雨絲的男子,喜聞得子,欣喜之餘,以「雨」字為其命名。 祖籍新竹芎林是客家人,據載鄧氏家族在清朝嘉慶年間便從廣東省梅縣渡海來台,而在龍潭落地生根。來台之鄧氏家族子孫皆依輩份命名,鄧雨賢即屬於「賢」字輩子孫。
鄧雨賢父親鄧盛柔(號旭東),曾應聘為臺灣總督府臺北師範學校(校區當時在今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漢文教師,1908年鄧雨賢3歲時隨其父遷居臺北,1914就讀艋舺老松公學校(今臺北市萬華區老松小學)。1921年,15歲時進入臺灣總督府臺北師範學校就學,鄧雨賢在這段期間接觸了風琴、曼陀林等西式樂器,1925年畢業。
鄧雨賢不僅出身於名門望族,家中世代以書香傳家,他的曾祖父、祖父及叔公皆曾考取秀才,而有「一門三秀才」的輝煌家聲。但因鄧家自古即有「不行醫、不當官」之祖訓,因此鄧家大多以教育為職志,鄧雨賢的父親鄧盛柔起初在家鄉任教職,後來應聘為臺灣總督府國語學校的漢文老師,於是鄧盛柔攜家帶眷,遷居臺北。鄧雨賢也因為遷居臺北之故,開始學習閩南語。他的小學教育是在臺北萬華艋舺公學校(老松小學前身)完成,閩南語之運用已十分流利。
鄧雨賢最初也循著父執輩的腳印春風化雨為人師,1925年,他由臺北師範學校畢業,隨即在臺北大稻埕「日新公學校」(日新小學前身)執教。在當時,若有臺北師範學校之台籍畢業生被派任為教師者,習慣對其稱之為「訓導」,具有所謂文官之資格,任教兩年之後,即可身著「文官服」;因當時文官服的帽子及上衣袖子繡有金巡,因此民間習稱穿著此種文官服之教員為「金巡仔官」,在當時眾人心目之中,臺灣子弟若能成為「金巡仔官」乃是一件極為難能可貴、榮耀之事,因此當時的鄧雨賢,可說是大稻埕地區人人敬慕之著名人物。
鄧雨賢於日新公學校執教第二年,依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與畢業於臺北州立第三女子高等學校(中山女高前身)的鐘有妹小姐結婚。幾年之後,其對音樂的嚮往愈發熾烈,終於決定負笈日本,進入日本東京專心研習作曲理論。他的音樂生涯於此展開。
三、返回臺灣後
鄧雨賢隻身負笈日本追求更廣博、深入的音樂知識,並進入日本東京一家歌謠學校專心研習作曲理論。
兩年後,回到臺灣,不過他並沒有靠音樂吃飯,還一度去地方法院當翻譯官,這是因為當時的社會風氣不像現在那麼開放,每天打開電視就可以看到、聽到許多好聽的歌曲,而且就算不為生活煩惱,在日本統治下的臺灣,國內的政治和國際局勢都非常緊張,隨時有可能要打仗,哪有人有心情聽歌呢?
因此,鄧雨賢雖遠赴日本學音樂,回國後卻派不上用場。這時鄧雨賢在社會上的地位難與當教師相提並論,為此鄧雨賢的家人一度無法諒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