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兰阳平原拓荒者】吴沙(1) 江铭辉 五梦网
图:吴沙像(摘自宜兰吴沙文化基金会)
一、 偷渡到台湾
台湾先民,冒着生命危险从福建到台湾,但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他们要千里迢迢,越过台湾海峡来到台湾呢?
因为当时,清朝政府为了断绝郑氏王朝在台湾的经济来源,禁止东南沿海的居民出海捕鱼,以免他们和郑氏王朝做生意,但福建、广东省土地贫瘠,居民不出海捕鱼,要如何维生?他们听说住在台湾的原住民,成天穿梭在高山、丛林、平原之间,狩猎或耕种都能养活自己,生活逍遥又自在,非常羡慕,因而兴起了「移民」的念头。不过那时,民间流传着一句话:「六死三留一回头」,意即十人当中,有六人会死在台湾海峡,有三人会留在台湾,而一人会受不了早期台湾的蛮荒而重新回到中国大陆。
究竟,从中国大陆迁移到台湾有多困难呢?首先我们要知道,清朝政府除了禁上人民出海捕鱼外,还禁止人民擅自来台。因为清朝担心会有人以台湾为根据地,扩张势力,发动抗争行动,因此从康熙皇帝开始,朝廷就颁布了「渡海禁令」,严密封锁两岸之间的交流。如果居民还是想去台湾,那么就只有偷渡了。
这些「偷渡客」利用半夜先搭上小船,由厦门前往金门大胆岛,再换乘大船抵达澎湖,最后从澎湖改搭大渔船到台湾。澎湖附近的航道被称为「黑水沟」,水深无法见底,水色如墨水般,加上海流湍急,惊涛骇浪,许多人还没抵达台湾,就先在这里丧命,最后就算安全抵达台湾,还得躲避官府的缉捕,一路上可说是千辛万苦。不过即使如此,还是有人成功移居台湾,徒手建立自己家园。
二、 来台前的吴沙
吴沙清雍正9年(公元1731年)生于福建省漳州府漳浦县西门外小山城元房大围头。卒于嘉庆三年(公元1798午),享年68岁。吴沙死后葬于今新北市贡寮区。吴沙生有二子,长子光裔、次子光立。其祖厝在今宜兰县礁溪乡吴沙村。子孙繁衍至今十一代。
吴沙是福建省漳州府漳浦县人,清雍正9年(公元1731年)8月14日出生,其家族历代以务农为业。吴沙祖父吴震龄、父亲吴宽直都是当地德高望重的民间青草医生,吴沙从小跟父亲学医,精于医术,性情开 朗,乐于助人,办事果敢,讲求实用,在当地享有很局威望。吴沙十七、八岁时,开始从塾师读书,但不久后辍学。
清乾隆16年(公元1751年),吴沙21岁时,他的妻子庄氏才出生。妻子庄梳娘(1751年-1808年),字勤慈,与吴沙同乡,出身地方望族。在开垦宜兰时,据说她曾协助医治染上天花的平埔族三十六社,天花过后事后这些平埔族人感念其恩惠,便提供土地,使得开垦进度增加了二围、三围。吴沙去世后,她继承丈夫遗志继续开垦出了四围、五围。
在清乾隆36年 (公元1771年)时,吴沙的长子吴光裔出生。吴沙与妻子相差20岁,且老年得子,以传统中国的社会,吴沙的成婚年龄,很不寻常,可能是他任侠的个性,所以他才会迟至30多岁才成家。
三、 吴沙来台
吴沙于乾隆38年(公元1773年),时年43岁时,因家乡漳浦地狭土瘠、谋生不易,再加上听说台湾地肥沃富庶,遂兴起来台开辟天地的想法,因此吴沙利用清廷渡台禁令弛禁之际,遂带着妻儿及弟弟和一百多位族人由福建漳浦象牙庄附近的鹿溪起航,乘杉板小船,一路至旧镇港口,经浮头湾。至大担门,再改搭大船渡台,抵达淡水。这时吴沙年龄已43岁,却携少妻幼子及亲人渡台,可以看出吴沙的破釜沈舟,至台发展的决心。
四、居住在淡水厅的三貂社
吴沙来台的时候,并未移居到人口较多的台北盆地边缘,如三峡、大溪等地或台湾西部的其他城市,起初居住在鸡笼,因人生地不熟,给人 打工,生活不如意后来到了所谓化外之区的淡水厅三貂社居住。此时的三貂社系官府鞭长莫及,政令难以到达,是许多流民暂时的落脚处。而就当时的界线划分,三貂社隔座山即为噶玛兰(兰阳平原),为接近「番界」的边缘地带,他选择此地居住,是为了进入「番」界,与原住民人作生意,预作准备。
吴沙移至三貂社居住后,他主要的谋生方式是与分布在三貂邻近地区的原住民部落进行贸易活动。他与原住民贸易的物品以其民生所需的盐、布之类的物品为主。由于盐为政府专卖的物品,吴沙既能非法走私盐,自然也有其在地方上的影响力。吴沙为人尚义气,讲信用,当时有许多穷困的罗汉脚及中国大陆移民,纷纷至三貂社依附吴沙。
注:罗汉脚是台湾对没有房子财产、妻子的单身男子称呼,因为他们没有住处,晚上经常睡在庙里十八罗汉的脚下,所以叫罗汉脚。
为安顿依附他的移民,吴沙遂给予每人斧一柄、米一斗,让他们入山采薪抽藤以自给,由于聚徒日众,势力渐大,吴沙俨然成为三貂一带的寨主,遂引起淡水厅的注意,恐其聚众为乱,常派人规劝笼络,以期吴沙能安分守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