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现代化奠基者】刘铭传(3) 江铭辉 五梦网
(3) 推展邮政、电报、电灯
刘铭传对架设水、陆电报线甚为重视,于清光绪13年动工,请怡和洋行负责架设安平至澎湖,再由澎湖至厦门的水路线,请泰来洋行负责架设由基隆轻淡水到台北。再由台北到安平的陆路线。而于清光绪14年完工。水、陆两线合计长1,400余里。
邮政亦是重要通讯设施,刘铭传在清光绪14年,以台湾旧驿递、铺递制度,参酌海关在中国大陆的新邮政设施,在台重新创立新的邮政制度。其时刘氏在台北设一邮政总局,总局下设总站、正站、腰站和傍站。当时的邮件分公家和私人两种,公家邮件贴「台湾湾邮票」,私人邮件贴「邮政商票」邮资依重量和递送站数计算。
刘氏创设的此一新邮政制度,不仅为大众提供通邮的方便,且为正府增加不少收入。根据统计:台湾邮政创办一年,邮资之收入就高达一万两以上。
清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刘铭传在现在台北市的东城门上燃亮了台湾岛上的第一盏路灯,开启了台湾电业历史。
刘铭传相当重视台湾的建设,在他任巡抚的第三年,即在台北市东门创设兴市公司,装置小型蒸汽发电机,燃煤发电,是中国自办电业之始祖。
铭传亦曾在任内利用淡水河支流南势溪落差,拟规划建设龟山水力发电厂,但此计划因刘铭传离开台湾而中止。
(4) 增设郡县
刘铭传认为台湾已设之厅县,其辖区不是太广就是太宽,需加调整。清光绪13午(公元1887年)8月,刘氏向清廷奏上「台湾郡县添改撤裁折」,清廷同意刘氏府、厅、县的调整。其体办法为:
全台共分台南、台湾、台北三府和台东直隶州。
除台北府外(府城于1884年建成,)又将台湾府改为台南府下管安平县、嘉义县、凤山县、恒春县、澎湖厅,另于中部置台湾府下管台湾县、彰化县、苗栗县、云林县和埔里社厅,台北府下管淡水县、新竹县、宜兰县和基隆厅。
(5) 清理赋税、财政
不论国防或治安工作乃至其他建设都需充裕的财政,刘氏有鉴于此,乃着手清赋、推展财政。台湾向来更治不清、户籍不明、隐田多,以致人民税赋不公,政府财政困难,因此刘氏乃进行清丈田亩,首先推行户口普查,其后再进行田地之清丈,分别绘制成图,之后再重订税则,所有权需再厘清,并使其单纯化,则有利政府之税收,惟台湾地权相当复杂,并非刘氏一时所能改革,此次的改革,并未达预期的目标,但地籍和户籍已较前为清楚,赋率较前为合理,土地所有权较前为单纯,因此政府的税收大为增加,由每年183300多两增加到670000多两。刘氏此次清赋和重订税则的改革措施,为日后日本在台推动一田一主的改革措施,做了铺路的工作。
刘铭传也设官银局,造银币每年数十万两(这是台湾自造银元的开始) 。
(6) 发展海运
台湾四面临海,海洋可说是台湾的母亲,刘铭传乃恢复海运之营运以「飞捷」、「威利」、「万年青」航行台湾海峡两岸之间,其后又有「驾时」和「斯美.航行于台湾、上海、香港、新加坡、西贡和吕宋等地之间,使台湾海运ㄏ恢复往日活跃之景象。
(7) 推广农业
鼓励种茶、棉、桑等经济作物、养蚕并拓展水利灌溉设施。
(8) 设新式学堂
1885年在台北大稻埕六馆街创「西学堂」,是台湾第一个新式学堂, 1886年在大稻埕建昌街设「电报学堂」。
(9) 国防建设
经中法战争后,国防建设是刘氏认为当时当务之急的工作,他在法军离台后,随即在澎湖、沪尾(今台北县淡水镇)、安平、旗后各港口赶建炮台。清光绪12年订购阿姆斯特朗新式后膛钢炮31尊,另订购加农炮数尊,此外添购「威和」和「海镜」两艘兵船。添购武器之外,在台北建机器局生产枪弹,建军械所储存军械。
4. 刘铭传去世
1891年刘铭传告老还乡台湾巡抚一职先由布政使沈应奎代理,再由原湖南巡抚邵友濂接任。总结刘铭传驻台六年,始终未能建立游弋台海的海军舰队,而他为开拓财源而兴办的近代化实业,开启了台湾现代化建设的先声,是清治二百十余年间治理最为积极的一段时期。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开启,奉令率军二万驻守于今北韩鸭绿江畔,日军竟绕过刘部颇启人疑窦。
1896年1月12日,刘铭传在家病逝;身前著述有《刘壮肃公奏议》及《大潜山房诗稿》刊行问世。作为一名有爱国心的沙场老将,清追封其为太子太保,谥壮肃,准建专祠,《清史稿》有传。但这些死后哀荣也许并不是刘铭传所追求的。也许最令他抱恨终天的是不能驰赴疆场,抗击日寇,而是眼睁睁看着多年呕心沥血建设的台湾宝岛被拱手割予日本。
5. 参考数据
(1) 刘铭传简介大部份摘自willygogo 的部落格:刘铭传传记
(2) 台湾历史全知道:风车图书出版,作者:吴新勋
(3) 台湾历史人物与事件:国立空中大学印行,曹永和等编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