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現代化奠基者】劉銘傳(2) 江銘輝 五夢網
2. 劉銘傳擔任台灣巡撫
清光緒9年(西元1883年)滿清與法國起戰端,經雙方不斷交涉,訂下5條協定。問題本來已可了結了,但光緒10年(西元1884年)五月雙方又起衝突,戰場逐漸擴大,波及台灣,台灣海峽戰雲密佈,台灣將直接受到法軍的攻擊。此時福建、廣東已自顧不暇,台灣自然非派一大員前來督辦防務不可,於是清廷乃於是年五月初派具有新知識、了解新戰術、又富戰鬥經驗的直隸提督劉銘傳以福建巡撫兵部尚書銜來台督辦台灣防務,委以大權,台灣鎮、道以下文武官員都受劉銘傳的指揮。劉氏奉命後立即到台坐鎮指揮,六月中旬來攻基隆的法軍被清軍擊退,到了七月上旬以後,法國艦隊再度困擾基隆、滬尾(在新北市淡水區)。8月中旬法軍攻基隆、滬尾未成,退回艦上。8月下旬,法軍司令孤拔(A.Courbet)率軍再向滬尾發動攻擊,法軍雖死數百人,但仍無法攻下滬尾。是年底法國大批援軍到達基隆,攻下基隆,清軍退守五堵、七堵。同年2月13日,由孤拔率領的法軍攻佔澎湖,但孤拔卻重傷不治。法軍見台灣的失利,2月19日清法簽訂和約,雙方停戰,法軍解除對台之封鎖,並撤離基隆和澎湖,台灣局情勢轉危為安。
經此次之清法戰爭,清廷更進一步的認識到台灣的重要,有意積極治理台灣,乃於清光緒11年(西元1885年)9月初5日宣佈台灣建省,次月任命劉銘傳為首任福建台灣巡撫,自是劉銘傳就續留在台灣一段時間,在台灣推動一些「新政」。
3. 劉銘傳在台灣的政績
劉銘傳在擔任台灣巡撫後,就積極籌劃建設台灣。當時清廷在台灣需要推動的事務極多,劉氏對此有所了解,他曾說台灣「今日須要百廢俱興」,並曾說「積極以禦外侮、撫番以清內患,清賦以裕餉需,此三事均為亟不可緩」。由是則知劉氏明瞭台灣百廢待興,主張充實國防、安定秩序、整理財政是當務之急,他對台灣施政內容之緩急已胸有成竹。他對台灣的政績如下:
(1)建設鐵路:
劉銘傳在台灣的交通建設,最常為人所提到的是修築鐵路。劉氏
早在出任台灣巡撫以前就認識到鐵路建築是當時一個國家極重要明建設,劉氏來台立即推動此項建設。清光緒目年劉氏奏准在台修築墊蹈,先修基隆至台北段,於是在台北成立台灣鐵路總局,請洋人擔任顧問和工程師。光緒13年(西元1887年)7、8月間由大稻埕動工,派官兵施工。光緒17年(西元1891年)修好基隆、台北路段,共28多公里,火車頭是向德國購買的,稱為「騰雲一號」現放在台北市228公園。之所以稱為「騰雲一號」,因為它的速度比馬車快,坐在上面有如騰雲駕霧。
興建鐵路的材料,鐵軌和火車分別向英國、德國購買,枕木就地取材。
這項建築鐵路的工程,由於是中國第一次修築鐵路,官兵技術不熟悉、時與外籍工程師溝通出問題,因此工程進度緩慢,自大稻埕至基隆的短短28公里路,至清光緒1年才修到錫口(今松山),至清光緒4年後才修到基隆。自大稻埕至新竹的一段 ,在光緒17年已修過桃仔園到龜崙頂,不過劉氏去職離台後,邵友濂繼任台灣巡撫,邵氏以興築鐵路需款太多,獲利有限,奏准修築至新竹時的清光緒19年((西元1894年)間停工,此項建築工程前後共7年,修築長度基隆到台北共28.6公里,桃園到新竹共78.1公里,共106.7公里。
(2) 擴大撫番:
劉銘傳認為整頓治安是亟需推動的政務。而治安之維持需賴台灣內部的安定,因此劉氏著重原住民的歸順和開化。為達此一目標,劉氏對原住民採恩威並用的政策,即對未降服之原住民以軍隊討伐之,他於光緒11年年底開始討伐,至光緒15年號稱征服全台「生番」880餘社,15萬8千餘人。
當時的漢人時常越過「蕃界」,佔領原住民的土地,因此常其衝突。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劉銘傳的措施是:
設「撫墾局」和「番學堂」。清光緒12年劉氏在大嵙崁(今大溪鎮)設全台撫墾總局,並於東勢角、埔里社、叭哩沙 (今宜蘭三星)、林杞埔 (南投竹山)、蕃薯寮(旗山)、恆春等地設撫墾局,各局之下尚設有分局。撫墾局中除設有行政人員外,重要的是設有通事、醫生、教讀、散耕、剃頭匠等專業人員。劉氏對降服康住民的另一項重要措施是積極設立「番學堂」,這些「番學堂」大多只辦一兩年就停辦。此外劉氏於清光緒16年在台北設一「番學堂」,招收勢力與強大之原住民頭目之10至17歲的小孩入學學堂教授讀書、習字、官話、台語等課程.教材為三字經、四書五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