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名人  2014-10-02 【繁荣台湾的推手】沈葆桢(2)

【繁荣台湾的推手】沈葆桢(2)  江铭辉 五梦网

3. 牡丹社事件

牡丹社事件是公元1871(同治十年)有艘琉球贡船前往日本朝贡,朝贡后的归途中,因遭受大风雨的袭击,失去动力漂流至台湾的八瑶湾(屏东县满州乡九棚一带)搁浅,船上69人有3人溺毙,66人登岸欲寻求援助,至高士佛社、牡丹社、竹社之交界处54人遭受高士佛社的原住民杀害,其余12人在汉人杨友旺保护下,在凤山官府的护送,转达台湾府城(今台南市),再由台湾府官船送达福州琉球馆乘船归国。回到琉球那霸。这件事肇事者是高士佛社原住民,但为什么叫牡丹社事件,因为事件发生的隔天,汉人杨友旺父子见到许多牡丹社原住民在双溪口徘徊,当时杨家父子正携带酒肉前往交换被生擒琉球人,而出来交涉并领取补偿的正是牡丹社原住民,所以杨友旺父子深信加害者应该是牡丹社原住民。所以叫牡丹社事件。

牡丹社事件后,日本以「惩戒逞凶的原住民」为借口出兵台湾,并试图藉此行动达到其扩张领域的目的。

4. 沈葆桢治理台湾

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5月,日军攻打台湾,清廷闻讯后派遣时任福建船政大臣的沈葆桢,紧急前往台湾筹办防务。不久之后,清廷获知日军已登陆台湾,且与原住民发生激战,因此改派沈葆桢为钦差大臣,办理台湾事务

(1) 牡丹社事件的结果

牡丹社事件最后在清朝方面:(a)不言赔偿兵费,而将五十万两银钱拆成十万两的抚恤与四十万两的购买道路房屋,算是在保存清朝的颜面下息事罢兵。(b) 清朝承认日本的出兵是「保民意举」因此间接表示琉球是日本的属地,但也承认台湾南部是清朝的。

日本方面:日本撤军后

(2) 加强军事力量

公元18746月,沈葆桢与福建布政使潘霨一同来台湾。沈葆桢以军备刻不容缓,府城为根本之地,遂请了法国工程师利用在鸭片战争中被英军大炮摧毁的热兰遮城(安平古堡)安平兴建炮台,置放西洋巨炮以为防御(即亿载金城),这座保垒的外围有护城河,内部可以容纳一千五百人,战力坚强,沈葆桢亲自提名叫「亿载金城」,意思是说:有了这炮台,可以保障台湾万年的安全,永远不怕外国人的侵略。此外他又聘英国工程师在高雄建「东港炮台」增加台湾的房防卫力量,同时派兵分驻枋寮东港等地,也在旗后(今日的旗津)设立炮台,并请调淮军最精锐的武毅铭军(刘铭传部)唐定奎部队六千余人,及总兵张其光吴光亮等洋枪队及粤勇共八千余人先后抵台,积极备战。此外他也重见琅桥城(即恒春城)它是目前台湾保存最完整的城垣。

(3) 调整台湾行政管理

沈葆桢认为军事设施固然重要,但行政管理也不可忽视。

沈葆桢刚到台湾时,军政文教重心都在南部,当时的行政区域为台湾一府,管辖台湾(台南)、凤山、嘉义、彰化、四县和淡水、噶玛兰(宜兰)两厅。沈葆桢 于是建议调整为二府,即增加台北府,南部由台湾府管理,北部由台北府管理,台湾经此次的调整,南部由台湾府统辖台湾、凤山、嘉义(乾隆五十二年,诸罗县改称嘉义县)、彰化、恒春五县和澎湖、埔里社、卑南三厅,北部的台北府统辖淡水、新竹、宜兰三县和台北府分防通判(即鸡笼厅)

(4) 开山抚番                                                                                                                                                                                                                                                                                                                                                                                                                                                                                                                                                                                                                                                                                                                                                                                                                                                                                                                                                                                                                                                                                                                                                                     

开山通道,建设联络台湾东部重要道路,各为苏花公路前身、新中横公路前身、南回公路前身、八通关古道。抚绥生番,设立学堂,把政教建设扩展到东部后山,也就是台东。

台湾东西部之间因为有座中央山脉阻隔,交通往来十分困难,在沈葆桢来台之前,清朝治台的范围始终没有到达东部。当时台湾东部多半是原住民居住,由于交通不便,开发落后,清朝为了防止汉人和原住民起冲突干脆不准汉人进入。清朝配合起沈葆桢的建意,开始推动「开山抚番」的政策。

所谓的开山,就是开挖贯通中央山脉的道路,沈葆桢利用军队的力量,全力开拓贯通东西部的三条重要道路:北路是现在苏花公路的前身,南路是南回公路的前身,中路就是从南投穿过中央山脉到花莲,目前被列为国家一级古迹的十八通关古道」。在开路过程中,官兵们碰到大山就挖隧道,过到溪谷就架桥梁,在当时科技并不发达的情况下,不难想象这工程有多么危险和艰难。而且困难还不只如此,由于原住民们不明自为什么要开路,认为自己的居住地遭到侵犯,便经常袭击官兵,造成不少伤亡。

但是沈葆桢是很有智慧的,他一方面嘉奖有功的官兵,安抚他们的心情;另一方面吸收原住民加入开垦行列,并给予工资。这些办法果然很管用,三条加起来将近七百里(约等于三百五十公里)的道路,竟然才一年多就完全开通了,即使是在二十一世纪的现代,这样的效率也是很惊人的!

所谓的「抚番」,是指将番民(原住民) 汉化。沈葆桢每到一个部落,就安抚当地的原住民,劝他们接受汉人的教化,学习农耕,改变生活习惯,并且不再杀害汉人。同时,他也鼓励原住民开发山林、开垦田地来增加收入,还设立学校让原住民就读,果然很受原住民欢迎。

(5)废止渡台禁令

沈葆桢上书给朝廷,建议废除过去的许多禁令,一八七四年(同治十三年) 依福建巡抚沈葆桢之议,渡台禁令废止,例如:限制汉人带家人来台,禁止汉人偷渡、进入山地、与原住民结婚等。于是第二年,台湾正式全面开放山禁和海禁,汉人从此可以自由的进出东部,

 

因而加强了和原住民之间的友好往来;为了鼓励大陆人民来台开垦,更采取了奖励措施:凡是来,台湾的人,都可以得到船票、种子、房屋、田地、牛只和农具等,而且三年后才开始征收租税。从此,中国沿海地区的人力、物力和生产技术,源源不绝的移到台湾,两岸自由通商和通航的结果,促使台湾经济快速起飞。

 (6)  正风俗民心

为郑成功追谥建祠,基于民间对郑成功的景仰及提倡鼓励忠君思想,沈葆桢力表「郑氏明之孤臣,非国朝之乱贼」,奏请朝廷改建祠堂,以追念这位明朝孤忠。于是清廷将开山王庙扩建成一栋福州式的建筑,改称为「明延平郡王祠」,追谥「忠节」,并编入祀典,成为台湾唯一纪念民族英雄的专祠。 

(7) 开矿减税

旧制度规定,台湾煤矿的出口和进口,都征同样的税率,这不利于矿产的开发。沈葆桢治理台湾时,请求清廷准予台湾煤矿减轻出口税收,从而鼓励了台湾煤矿的开采,对地方经济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網站負責人

會員作品

最新消息

意見箱

忘記密碼

會員作品

數學

化學

生物(健康)

物理

氣象與地震

環保與能源

工程

花的故事

國旗、國徽

萬事起源

幽默與趣譚

傳說與神話

佛教、道教

基督教、天主教

股票(財經)漫談

財經資訊

商場策略

投資、理財

你知道嗎?

似是而非?

你夠聰明嗎?

你該怎麼辦?

科學家

文學家

藝術家

台灣名人

名人軼事

名人幽默

政治與軍事

歷史不會倒退

談諾貝爾精神

論六道輪迴

历史不会倒退(简体)

谈诺贝尔精神(简体)

论六道轮回(简体)

世界文選

世界寓言

中國文選

中國寓言

偵探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