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荣台湾的推手】沈葆桢(1) 江铭辉 五梦网
图:沈葆桢像
1. 台湾纳入清朝版图
台湾虽然在公元1684年(康熙23年) 纳入清朝版图,为福建省的一府。但清朝仍认为台湾是化外之地,鸟不语、花不香。且台湾远在海外,人口稀少,防守不易,因此把澎湖做为东南诸省的军事屏障,把台湾当作偏僻小岛。
由于有这种偏见,因此派来台湾的官员只会压榨百姓、搜括民众钱财。但到了公元1874年,同治皇帝年间,台湾发生「牡丹社事件」后,清朝警觉到,再不好好治理台湾,台湾很可能会被其他国家占据,于是清朝开始重视台湾,指派钦差大臣沈葆桢,前来台湾处理相关事务。
2. 沈葆桢一生
(1) 简介:
沈葆桢榜名振宗,字幼丹、翰宇,福建侯官(今福州闽侯县)人。沈家祖居河南,南宋时迁居到浙江,雍正年间沈氏家族中的一支南迁至福建侯官。1820年,沈家出生了一个小男孩,父亲为之取名葆桢,号幼丹。父亲沈廷枫是一位教书先生,母亲林惠芳娴熟勤快,负责了沈葆桢童年时代的教育。他的舅舅也是岳父是大名鼎鼎查禁鸦片有功的林则徐。
(2) 进士前的沈葆桢
‧公元1820年出生
‧公元1831年,沈葆桢11岁那年,父亲沈廷枫好不容易中了举人,紧接着赴京应礼部试时,就把沈葆桢带上,到南京后,此时林则徐正在那里担任江宁布政使。沈廷枫把儿子留在南京,然后独自北上应试,未中,返家时又到林则徐那里将沈葆桢带回。就是这段时间,林则徐看上了沈葆桢,第二年决定要把女儿许配给她。
‧公元1836年,16岁的沈葆桢考取秀才,1840年,考中举人,刚好20岁,在双方父母的主持下沈葆桢和小他一岁的表妹(林则徐女儿)林普晴完婚。沈葆桢长相一般,个子偏矮,而且小时候还非常多病。而林则徐能够将小女嫁给他,应该是早就看好沈葆桢的前程的。
‧公元1847年,沈葆桢考取了进士第36名,与他同榜的李鸿章位居34名,和其他的新科进士一样,沈葆桢被安排到了翰林院,任庶吉士(从七品)。
(3) 担任公职
‧公元1855年沈葆桢出任江西九江知府
‧公元1856年,朝廷擢升沈葆桢为杭州知府,然而沈葆桢以祖上曾在杭州居住,杭州亲戚过多为由推辞而改任地处偏远的江西广信(今江西上饶)知府。这时候,太平军已两次攻打江西,占领了8府50多县,清廷只剩南昌、饶州、广信、赣州、南安五郡,整个江西的局势岌岌可危。
‧公元1856年8月,江西太平军将领杨辅清率万余人向清军发起了进攻,连克泸溪、贵溪、弋阳,进逼广信城。当时,沈葆桢正陪同工部右侍郎廉兆伦外出征办军粮、军饷。广信城里的400守军,闻弋阳失守,纷纷遁逃。城里只剩下知县、参将、千总和知府夫人林普晴,他们组织百姓紧闭城门,誓死坚守。在危急关头,林普晴显示了将门名臣之女的风范和气节,一边鼓舞百姓,一边派人向林则徐以前的部下,驻扎在浙江玉山的提督饶廷选求援。第二天沈葆桢赶回了广信,不久援兵也至。在同饶廷选商议之后,采取了攻其不备,袭扰辎重的战术,七战七捷,打退了杨辅清的进攻。经此一役,沈葆桢扬名官场。
‧公元1857年,升任江西广饶九南道,三月,石达开攻打广信,沈葆桢、饶廷选率守军顽强抵抗,激战数日,石达开败走浙江。1859年,沈葆桢以父母多病,请求离职回家探望。已经整整15年没有回家了,家乡的日子带给他的不仅是快乐和回忆,更是难得的清闲和松弛。
‧1861年,在曾国藩的保荐下,沈葆桢出任江西巡抚。此时,湘军已攻克安庆,天京已危在旦夕,太平军的败局已定。江西的太平军已被驱赶出境,此时江西已经成了后方,主要任务是保持稳定和防御太平军残部窜入。1864年,天京失陷,幼王洪天贵福和玕王洪仁玕流窜进入江西,在石城兵败被俘,沈葆桢将二人就地处以死刑。沈葆桢因俘获幼王和玕王有功,被授世袭一等轻车都尉并赏头品顶戴。
(4) 船政工作
‧1865年,沈葆桢母亲去世,沈葆桢离官回乡丁忧。1866年春,左宗棠升任闽浙总督,官署设在福州。8月,清廷批准了左宗棠关于设轮船制造局的奏折,决定在马尾江的三岐山下建设船政局,即以后的福州船政局。10月,左宗棠因陕西回民起义,调任陕甘总督,行前力荐丁忧在家的江西巡抚沈葆桢接手船政,并亲自到宫巷请沈葆桢出山。
‧1866年12月,福建船政局破土动工,次年7月,沈葆桢正式赴任船政大臣。一上任他就发现要胜任这一职位,所需要调动的知识和能量远远超过了他昔日的想象,许多东西都要从零学起。在办船政局的同时,他认识到了人才的重要,开办了求是堂艺局(船政学堂),招募学生学习近代科学、造船和舰船知识,船政局在沈葆桢主持管理下,招聘外籍技术人员、招考水手,向国外购买机器和木材等原料,工厂建设初具规模,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他培养的船政学生,后来成为中国海军甚至是社会其他领域的中坚力量,比如邓世昌、刘步蟾、萨镇冰,林永升,林增泰等海军舰长,晚清外交官陈季同被认为是当时欧洲最有影响的中国人,他将《红楼梦》、《聊斋志异》译成法文,还有“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严复等。那时的马尾造船厂,据说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新型造船厂。
‧1869年,福州船政局自制的第一艘轮船“万年清”号准备下水。法国监工达士博和法国领事巴士栋都坚持要法国人来引港,百般要挟,但沈葆桢皆不为所折。他说,“引港是中国政府的主权,这个权不能让给外国政府。”由于他的坚持,才保住马尾的“港口权”。随着马尾船厂的投产,19世纪70年代,清廷命令沈葆桢开始组建南洋和福建船政两支水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