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谋 (36) 走为上计 (上) 江铭辉 五梦网
图:毕再遇(左)与金兀朮
走为上计是36计的第36计,以下是走为上计的出处、用法及实例。
1. 出处
走为上计,或说 “走为上策”,语出《南齐书·王敬则传》:「敬则曰:『檀公三十六策,走是上计。汝父子唯应急走耳。』」
这句话说:王敬则说:“长胜将军檀道济,有36计谋,逃走是最好的计谋。他们父子(齐明帝萧鸾父子)急忙之中逃走是想当然耳。”
王敬则是南北朝南朝齐国的一位大功臣。他曾为齐高帝萧道成登上皇位立下瞭汗马功劳。萧道成死后,皇室内讧。萧鸾靠阴谋登上皇帝宝座,史称明帝。他残忍地杀掉瞭萧道成的二、三十个儿孙。一些老臣也被他除掉。王敬则也是除掉对象。当时王敬则任会稽太守,离朝廷很远,萧鸾极不放心,派张瑰为平东将军、吴郡太守,领兵秘密防备王敬则。王敬则听到这个消息,十分气愤,领兵向京都建康进发。王敬则率l万兵马,渡过钱塘江,一鼓作气冲散张瑰的3000名守兵,直逼京口。
这时萧鸾正生病卧床,听说王敬则起兵反叛,十分惊骇。萧鸾的儿子萧宝卷,叫人爬上房顶目望,只见征虏亭上火光冲天,以为叛军已到,吓得就要逃跑。王敬则听说此事后,得意地说:“檀公三十六策,走为上计,我料他萧鸾父子惟有逃跑这条路啦”。
檀公,指南朝宋时名将檀道济,走为上计指檀道济伐魏不利,主动退兵事。三十六是多的意思。后人穿凿附会,写了本叫三十六计的书籍。
檀道济是南北朝时宋武帝的开国武将,曾领兵北伐前秦,颇有功勋。宋文帝即位后,檀道济被进封为“武陵郡公”,拜征南大将军,都督征讨诸军事。在他统帅大军,征讨北魏的那一次战事中,打了三十多仗,连连获胜,曾进攻到历城(今山东)一带,因后方军粮接济不上,不得不退兵。
当时,檀道济军至历城,军粮不足,准备撤退。宋军中有投降魏军的士兵,把缺粮的事告诉了魏军,并建议趁机追击。魏军就先派密探到宋军营中侦察。檀道济料到敌人这一着,便在晚上故意叫管军粮的人点数军粮,用大批沙子充作米,用斗来量,一边量,一边唱:一斗,两斗,……一石,十石,……一袋又一袋的沙子,高高地堆着,而把少量的米散露在上面。魏军的密探把看见的情况回去作了报告,魏军以为宋军军粮有余,便不敢追击,还把投降过去的人处死,说他们是假降谎报的间谍。檀道济于是率领宋军,安全撤回。
虽然檀道济打仗很会用计谋,可是最后还是不免败走。因此有:“檀公三十六策,走是上计。“的传言。
2. 用法
原指无力抵抗敌人,任何计策皆不可行,则以逃走为上策,或指事情已经到了无可奈何的地步,没有别的好办法,只好一走了事。
如果敌方已占优势,我方不能战胜他,为了避免与敌人决战,只有三条出路:投降、讲和、撤退。三者相比,投降是彻底失败,讲和也是一半失败,而撤退不算失败。撤退,可以转败为胜。
当然,撤退决不是消极逃跑,撤退的目的是避免与敌军主力决战。主动撤退还可以诱敌,制造有利的战机。总之,退是为了造。股票市场有句名言:休息是为走更远的路。
何时走,怎样走,这就要随机应变,此中的学问很大。
造句:小刘遭受冤枉,一时难以洗雪,无法呆下去了,只好走为上计,一溜烟走了。
3. 实例
古代实例
实例(1)
春秋时,诸侯各国联合起来,攻打齐国,两军在平阴地方相遇。齐国的国君心想:「这下可惨了,这么多国攻打我一国,那齐国必定屈居下风,铁定败北了,硬并不行,得想个方法开溜才是。」左思右想,想出一条计策。
他命令手下士兵们,佯装十分卖力地在城外挖壕沟,作为抵御的防势,好让敌人以为齐国下定决心要硬拼到底。果然各国诸侯都信以为真,也在离城不远的地方驻兵扎营,养精蓄锐。
有一天,天气阴霾,云层厚,雾气大,视线模糊,齐国趁此大好机会全军开溜了。各国诸侯们还蒙在「雾」里,根本不知齐国已人去城空。隔天,晋国有人,看到齐国的城中怎么乌鸦那么多,而且声音十分快乐的样子,于是马上到晋侯面前报告说:「齐军已经逃掉了。整座城都空啦!」这时各国诸侯才知道,齐国自知不敌溜走了。
实例(2)
宋代毕再遇和金人守垒对抗时,因为金兵强大,宋营兵少,他便在一个夜里把队伍全部撤走,只留下旗帜狂飘在阵地上,他把羊倒吊起来,前面两条腿放在鼓上。
羊被吊得难受,放在鼓上的两条腿不停地乱踢,于是鼓被敲得「咚咚」直响。金人日夜听到鼓声,没有疑心,不知道毕再遇早已撤走了。等几天后,金人才发见,但是毕再过已经去得很远了。
这是善于使用退却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