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謀 (36) 走為上計 (上) 江銘輝 五夢網
圖:畢再遇(左)與金兀朮
走為上計是36計的第36計,以下是走為上計的出處、用法及實例。
1. 出處
走為上計,或說 “走為上策”,語出《南齊書·王敬則傳》:「敬則曰:『檀公三十六策,走是上計。汝父子唯應急走耳。』」
這句話說:王敬則說:“長勝將軍檀道濟,有36計謀,逃走是最好的計謀。他們父子(齊明帝蕭鸞父子)急忙之中逃走是想當然耳。”
王敬則是南北朝南朝齊國的一位大功臣。他曾為齊高帝蕭道成登上皇位立下瞭汗馬功勞。蕭道成死後,皇室內訌。蕭鸞靠陰謀登上皇帝寶座,史稱明帝。他殘忍地殺掉瞭蕭道成的二、三十個兒孫。一些老臣也被他除掉。王敬則也是除掉對象。當時王敬則任會稽太守,離朝廷很遠,蕭鸞極不放心,派張瑰為平東將軍、吳郡太守,領兵秘密防備王敬則。王敬則聽到這個消息,十分氣憤,領兵向京都建康進發。王敬則率l萬兵馬,渡過錢塘江,一鼓作氣沖散張瑰的3000名守兵,直逼京口。
這時蕭鸞正生病臥床,聽說王敬則起兵反叛,十分驚駭。蕭鸞的兒子蕭寶卷,叫人爬上房頂目望,只見征虜亭上火光沖天,以為叛軍已到,嚇得就要逃跑。王敬則聽說此事後,得意地說:“檀公三十六策,走為上計,我料他蕭鸞父子惟有逃跑這條路啦”。
檀公,指南朝宋時名將檀道濟,走為上計指檀道濟伐魏不利,主動退兵事。三十六是多的意思。後人穿鑿附會,寫了本叫三十六計的書籍。
檀道濟是南北朝時宋武帝的開國武將,曾領兵北伐前秦,頗有功勳。宋文帝即位後,檀道濟被進封為“武陵郡公”,拜征南大將軍,都督征討諸軍事。在他統帥大軍,征討北魏的那一次戰事中,打了三十多仗,連連獲勝,曾進攻到曆城(今山東)一帶,因後方軍糧接濟不上,不得不退兵。
當時,檀道濟軍至曆城,軍糧不足,準備撤退。宋軍中有投降魏軍的士兵,把缺糧的事告訴了魏軍,並建議趁機追擊。魏軍就先派密探到宋軍營中偵察。檀道濟料到敵人這一著,便在晚上故意叫管軍糧的人點數軍糧,用大批沙子充作米,用斗來量,一邊量,一邊唱:一斗,兩斗,……一石,十石,……一袋又一袋的沙子,高高地堆著,而把少量的米散露在上面。魏軍的密探把看見的情況回去作了報告,魏軍以為宋軍軍糧有餘,便不敢追擊,還把投降過去的人處死,說他們是假降謊報的間諜。檀道濟於是率領宋軍,安全撤回。
雖然檀道濟打仗很會用計謀,可是最後還是不免敗走。因此有:“檀公三十六策,走是上計。“的傳言。
2. 用法
原指無力抵抗敵人,任何計策皆不可行,則以逃走為上策,或指事情已經到了無可奈何的地步,沒有別的好辦法,只好一走了事。
如果敵方已佔優勢,我方不能戰勝他,為了避免與敵人決戰,只有三條出路:投降、講和、撤退。三者相比,投降是徹底失敗,講和也是一半失敗,而撤退不算失敗。撤退,可以轉敗為勝。
當然,撤退決不是消極逃跑,撤退的目的是避免與敵軍主力決戰。主動撤退還可以誘敵,製造有利的戰機。總之,退是為了造。股票市場有句名言:休息是為走更遠的路。
何時走,怎樣走,這就要隨機應變,此中的學問很大。
造句:小劉遭受冤枉,一時難以洗雪,無法呆下去了,只好走為上計,一溜煙走了。
3. 實例
古代實例
實例(1)
春秋時,諸侯各國聯合起來,攻打齊國,兩軍在平陰地方相遇。齊國的國君心想:「這下可慘了,這麼多國攻打我一國,那齊國必定屈居下風,鐵定敗北了,硬併不行,得想個方法開溜才是。」左思右想,想出一條計策。
他命令手下士兵們,佯裝十分賣力地在城外挖壕溝,作為抵禦的防勢,好讓敵人以為齊國下定決心要硬拼到底。果然各國諸侯都信以為真,也在離城不遠的地方駐兵紮營,養精蓄銳。
有一天,天氣陰霾,雲層厚,霧氣大,視線模糊,齊國趁此大好機會全軍開溜了。各國諸侯們還蒙在「霧」裡,根本不知齊國已人去城空。隔天,晉國有人,看到齊國的城中怎麼烏鴉那麼多,而且聲音十分快樂的樣子,於是馬上到晉侯面前報告說:「齊軍已經逃掉了。整座城都空啦!」這時各國諸侯才知道,齊國自知不敵溜走了。
實例(2)
宋代畢再遇和金人守壘對抗時,因為金兵強大,宋營兵少,他便在一個夜裡把隊伍全部撤走,只留下旗幟狂飄在陣地上,他把羊倒吊起來,前面兩條腿放在鼓上。
羊被吊得難受,放在鼓上的兩條腿不停地亂踢,於是鼓被敲得「咚咚」直響。金人日夜聽到鼓聲,沒有疑心,不知道畢再遇早已撤走了。等幾天後,金人才發見,但是畢再過已經去得很遠了。
這是善於使用退卻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