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謀 (32) 空城計 (中) 江銘輝 五夢網
實例(4)
北宋真宗年間,馬知節做延州的知州。有一年元宵節,派出去偵察的士卒回來稟報說:邊寇的大隊人馬正向延州開來。馬知節心想:城內軍民正準備過節,如果聽到這個消息,一定會混亂不堪。再來自己的兵馬太少,不足以抗敵,怎麼辦呢?想著想著,他忽然眼前一亮,立即有了應對的辦法。
馬知節首先命令大開城門,然後張燈結綵,大擺宴席,全軍上下與民同樂,共度佳節。將士們看到知州如此鎮定自若,知道定有破敵良策,軍心穩定,行動有序。城中百姓見如此情形,也都安心過節。
邊寇來到城下,見城門大開,城中百姓正歡天喜地過佳節,猜疑城內有重兵埋伏,認為此次進犯不是時候,便主動地撤走了。
實例(5)
西漢時期,北方匈奴勢力逐漸強大,不斷興兵進犯中原。飛將軍李廣任上郡太守,抵擋匈奴南進。
一天,皇帝派到上郡的宦官帶人外出打獵,遇到三個匈奴兵的襲擊,宦官受傷逃回。李廣大怒,親自率領一百名騎兵前去追擊。一直追了幾十里地,終於追上,殺了兩名,活捉一名,正準備回營時,忽然發現有數千名匈奴騎兵也向這裡開來。匈奴隊伍也發現了李廣,但看見李廣只有百名騎兵,以為是為大部隊誘敵的前鋒,不敢冒然攻擊,急忙擺開陣勢,觀察動靜。
李廣的騎兵非常恐慌。李廣沉著地穩住隊伍:“我們只有百餘騎,離我們的大營有幾十里遠。如果我們逃跑,匈奴肯會追殺我們。如果我們按兵不動,敵人肯定會疑心我們有大部隊行動,他們決不敢輕易進攻的。現在,我們繼續前進到了離敵陣僅二里地的地方,李廣下令:“全體下馬休息。”李廣的士兵卸下馬鞍,悠閒地躺在草地上休息,看著戰馬在一旁津津有味地吃草。
匈奴部將感到十分奇怪,派了一名軍官出陣觀察形勢。李廣立即上馬,衝殺過去,一箭射死了那個軍官。然後又回到原地,繼續休息。匈奴部將見此情形,更加恐慌,料定李廣胸有成竹,附近定有伏兵。天黑以後,李廣的人馬仍無動靜。匈奴部將怕遭到大部隊的突襲,慌慌張張引兵逃跑了。 李廣的百餘騎安全返回大營。
實例(6)
三國時,諸葛亮因錯用馬謖而失掉戰略要地“街亭”,魏將司馬懿乘勢引15萬大軍向諸葛亮所在的西城蜂擁而來。當時,諸葛亮身邊沒有大將,只有一班文官,所帶領的5000名軍隊,也有一半運糧草去了,只剩2500名士兵在城裡。眾人聽到司馬懿帶兵前來的消息都大驚失色。諸葛亮登城樓觀望後,對眾人說:“大家不要驚慌,我略用計策,便可教司馬懿退兵。”
於是,諸葛亮傳令,把所有的旌旗都藏起來,士兵原地不動,如果有私自外出以及大聲喧嘩的,立即斬首。又叫士兵把四個城門打開,每個城門派20名士兵扮成百姓模樣,灑水掃街,傍若無人。
諸葛亮自己披著鶴羽毛作的外套,頭上戴著青絲帶的頭巾,由二個小童在旁邊伺候,焚著香,坐在城樓上彈琴。司馬懿認為“諸葛亮一生謹慎,不曾冒險。現在城門大開,裡面必有埋伏,軍隊如果進去,正好中了他們的計。還是快快撤退吧!”於是各路兵馬都退了回去。
等得知西城是空城回去再戰,趙雲已趕回解圍。
這是膾炙人口的空城計。
實例(7)
西元219年,劉備與曹操為爭奪漢中展開大戰。戰中,趙雲帶幾十名騎兵在路上與曹操的大隊人馬相遇。趙雲率部殺出一條血路,帶著倖存的幾名士兵逃回自己的營寨。曹軍不肯善罷甘休,緊追其後。趙雲部下恐寡不敵眾,主張關閉營門,憑險堅守,以待援軍。趙雲卻下令大開營門,偃旗息鼓,靜待曹軍到來。曹操率重兵追到趙雲大營門口,見守門哨兵如木偶一般站立著,營內靜悄悄的,不見一名士卒。曹操犯疑,認為周圍肯定有伏兵,這也許是趙雲的誘敵之計,於是下令立即撤兵。趙雲乘曹軍慌亂之際,一聲令下,戰鼓齊鳴,喊殺聲震天動地,箭雨點般向曹軍射去。曹軍驚慌失措,競相逃命,自相踐踏和落入漢水中而亡者不計其數。
實例(8)
唐玄宗時,吐蕃人進攻瓜州(今甘肅境內),守將王君煥戰死。張守圭被派去做瓜州刺史。張到任後,立即組織百姓修築城牆,以抵禦敵人的進攻,可是城牆還沒有修好,吐蕃人又突然來犯。這時眾人都很恐慌。張守圭急中生智說道:“敵眾我寡,不能用利箭、石頭硬抗,必須施用計謀退兵。”於是,他命令眾人在城樓上擺好宴席,找來樂工吹拉彈唱,自己和將士們飲酒作樂,並將城門大開。吐蕃人見狀疑城中有埋伏,遂撤兵而去。
近代實例
實例(1)
做廣告需要一定的資金,這對大商店或大企業來說也許不成問題,而對小企業、小商店來說可是難上加難。如果不花錢同樣起到廣告的效果,豈不是無中生有,比登天還難。
臺灣曾有一家飲食店,店開張營業後,由於資金不夠,沒有錢可做廣告,於是老闆就想了一個辦法。他讓專門端菜到顧客家裡去的店員,拿著一個寫著自己店名的空箱子,裡面裝著空碗,四處跑來跑去。附近的人看到店員這麼忙碌的跑來跑去,就說:“哦,什麼時候開設了這家食堂呢?看他這樣忙碌的端菜出去,東西應該很好吃,生意才這麼好,哪天我也要去吃吃看。”
這種假裝使用空城計,沒有訂單,卻假裝送貨的忙碌宣傳方式,結果收到了效果,各地方都有人來訂菜,或光臨。使這家飲食店成為風靡一時的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