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谋 (30) 反客为主(下) 江铭辉 五梦网
实例(8)
日耳曼人共有20多分支,其中最著名的有哥特人、法兰克人等族。它们最早居住在波罗的海西岸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南部。至公元一世纪,日耳曼人已在多瑙河、莱茵河和维斯瓦河之间的广大地区定居下来,过着亦农亦牧的生活,成为罗马帝国北方的邻居。
公元4世纪以前,日耳曼人即开始以各种方式向罗马境内渗透。公元375年的匈奴西征,迫使日耳曼人大批涌入罗马帝国境内,从而掀起了移民狂潮,并最终成为这块土地的主人。持续几个世纪之久的日耳曼人大迁徙有其鲜明的特征,并对西欧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匈人入侵东欧造成日耳曼及斯拉夫等「蛮族」被迫西迁,导致西罗马帝国受到连番侵攻而灭亡,这在欧洲历史上称为「蛮族入侵」
日耳曼人的武力大迁徙,反客为主葬送西罗马帝国。
近代实例
实例(1)
雷蒙德·克罗克(Raymond Albert "Ray" Kroc),美国企业家,生于伊利诺伊州。1955年,他接管了当时规模很小的麦当劳公司的特许权,将其发展成全球最成功的快餐集团之一。
雷蒙德出生在伊利诺斯州芝加哥市的捷克裔家庭。一战期间,他是救护车司机。可还没轮到他上战场,战争就结束了。他先后担任纸杯推销员, 乐队成员。最后成了一名奶昔机推销员。
雷蒙德在52岁快届龄退休时,在一趟前往加州销售的旅途中,踏入一间汉堡快餐店,这间汉堡店是由麦当劳兄弟共同经营的。大量涌入的顾客引起他的注意。让他印象最深刻的是,这间小餐店的经营方式。麦当劳兄弟采用流水线的作业方式,他们在上面制造汉堡。八台搅拌器组可同时做出四十杯牛奶饮料。餐店内只使用塑料餐盘和纸巾,如此一来,清洁成本被压低,成品速度也变快。整个运作是如此有效率,每分钟服务一个顾客。餐点的选择性虽然有限,但整个餐点的供应非常经济实惠。于是雷蒙德立刻对这种概念感到兴奋,他马上运用第三十计「反客为主」的计谋。首先成为「客」(即与麦当劳兄弟合作,获得麦当劳兄弟的授权,可使用他们的经营方式和名字),他依照麦当劳兄弟原先的概念成立了快餐餐厅。自己也导人一些创新,例如将汉堡的尺寸标准化且放上固定的洋葱圈数量。他的第一间麦当劳分店于1955年在伊利诺伊州开幕。但洛克陷入财务困境,1960年只获利13万9000美元。但他力求更高的利润,在这当中他已经讨好麦当劳兄弟俩,讨好的结果是,1961年麦当劳兄弟被他说服以270万美元的补偿金把公司卖给他。于是洛克这个「客」终于成为「主」,并且立刻展开大规模地宣传活轨,在麦当劳连续不断地发展中,他树立了一个里程碑。1963年,第500家麦当劳分店开幕,1976年麦当劳的海外第一家分店正式成立。洛克的财产于1970年代总计己达5亿美元。
实例(2)
1979年9月25日夜,在华人行21楼长江总部会议室,长江实业董事局主席李嘉诚,举行长实振奋人心的记者招待会。一贯沈稳的李嘉诚以激动的语气宣布: .
「本公司已经有了更大的突破,长江实业以每股7.1元的价格,购买汇丰银行手中持22.4%的9000万普通股英资财团的和记黄埔有限公司股权。」
李嘉诚被和记黄埔董事局吸收为执行董事,但主席兼总经理仍是韦理。
之后,李嘉诚继续在市场购买和记黄埔股票,到1980年11月,长江实业及李嘉诚个人共拥的和黄股权增加到39.6%,控股权已十分牢固。其间,末遇到和黄大班韦理组织的反收购。
1981年1月1日,李嘉诚被选为和记黄埔公司董事局主席,成为香港第一位入主英资洋行的华人,和黄集团也正式成为长江集团旗下的子公司。
李嘉诚以小博大,以弱制强。长江实业实际资产仅6.93亿港元,却反客为主入主「和记黄埔」,成功地控制了市价六十二亿港元的巨型集团「和记黄埔」。按照常理,难以今人置信,难怪和黄前大班韦埋,会以一种无可奈何,又颇不服气的语气对记者说:「李嘉诚此举等于用美金二千四百万做订金,而购得价值十多亿美元的资产。
实例(3)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和日本的汽车生产和技术差距很大。美国素有「汽车王国」之誉。既是世界汽车生产的第一大国,也是消费的第一大国。「底特律汽车城」名闻天下。
可是,日本汽车工业逐渐发展,雄视世界。在1986年世界上20家最大的汽车公司中,日本占了9家。而在美国市场上,每售出四辆汽车,就有一辆是日本汽车。
战后的日本,认定汽车业有巨大的发展前途,于是将发展汽重工业作为发展日本出口潜力的关键。日本的进攻目标显然是美国。于是,向美国发动了汽车战。
日本人在调查研究中发现,美国人对汽车的需求己大有变化,过去美国人偏爱大型、豪华的汽车,但由于美国汽车越来越多,城市拥挤,大型汽车转弯和停车都很不方便,再加上油价上涨,大型汽车耗油量大。因此,美国人偏向小型汽车,即价廉、耐用、省油的小型汽车。丰田根据美国人的喜爱和需要,制成一种小巧、价廉、速度快,受到美国顾客欢迎的美国式小汽车。
由于这种改制的小汽车符合美国顾客的需求,终于打进了美国市场。
打入美国后,日本汽车公司并不满足,而是不断调查研究、不断改进,提高质量,因而不断扩大市场占有量。
在50年代,美国人是瞧不起日本货的,「汽车王国」的美国根本不担心日本汽车的竞争,也无须了解顾客的需求,也不对汽车加以改进。
60年代,日本小型汽车也没有引起他们的注意。后来日本小汽车销量猛增,底特律还是忙于生产大型豪华轿车。结果是大大方方地让出了小汽车市场,让日本人大摇大摆地进入了美国市场。
日本汽车业在美国刚开始可能是一个贱客,不受尊敬,但后来「反客为主」,取得先发制人的肪利,在于他们了解对方的致命弱点 麻痹大意,乘隙出击,生产质高、价低的小型省油车,从而稳操胜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