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謀 (30) 反客為主(下) 江銘輝 五夢網
實例(8)
日爾曼人共有20多分支,其中最著名的有哥特人、法蘭克人等族。它們最早居住在波羅的海西岸與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南部。至西元一世紀,日爾曼人已在多瑙河、萊茵河和維斯瓦河之間的廣大地區定居下來,過著亦農亦牧的生活,成為羅馬帝國北方的鄰居。
西元4世紀以前,日爾曼人即開始以各種方式向羅馬境內滲透。西元375年的匈奴西征,迫使日爾曼人大批湧入羅馬帝國境內,從而掀起了移民狂潮,並最終成為這塊土地的主人。持續幾個世紀之久的日爾曼人大遷徙有其鮮明的特徵,並對西歐歷史產生了深遠影響。
匈人入侵東歐造成日爾曼及斯拉夫等「蠻族」被迫西遷,導致西羅馬帝國受到連番侵攻而滅亡,這在歐洲歷史上稱為「蠻族入侵」
日爾曼人的武力大遷徙,反客為主葬送西羅馬帝國。
近代實例
實例(1)
雷蒙德·克羅克(Raymond Albert "Ray" Kroc),美國企業家,生於伊利諾州。1955年,他接管了當時規模很小的麥當勞公司的特許權,將其發展成全球最成功的速食集團之一。
雷蒙德出生在伊利諾斯州芝加哥市的捷克裔家庭。一戰期間,他是救護車司機。可還沒輪到他上戰場,戰爭就結束了。他先後擔任紙杯推銷員, 樂隊成員。最後成了一名奶昔機推銷員。
雷蒙德在52歲快屆齡退休時,在一趟前往加州銷售的旅途中,踏入一間漢堡快餐店,這間漢堡店是由麥當勞兄弟共同經營的。大量湧入的顧客引起他的注意。讓他印象最深刻的是,這間小餐店的經營方式。麥當勞兄弟採用流水線的作業方式,他們在上面製造漢堡。八台攪拌器組可同時做出四十杯牛奶飲料。餐店內只使用塑膠餐盤和紙巾,如此一來,清潔成本被壓低,成品速度也變快。整個運作是如此有效率,每分鐘服務一個顧客。餐點的選擇性雖然有限,但整個餐點的供應非常經濟實惠。於是雷蒙德立刻對這種概念感到興奮,他馬上運用第三十計「反客為主」的計謀。首先成為「客」(即與麥當勞兄弟合作,獲得麥當勞兄弟的授權,可使用他們的經營方式和名字),他依照麥當勞兄弟原先的概念成立了速食餐廳。自己也導人一些創新,例如將漢堡的尺寸標準化且放上固定的洋蔥圈數量。他的第一間麥當勞分店於1955年在伊利諾州開幕。但洛克陷入財務困境,1960年只獲利13萬9000美元。但他力求更高的利潤,在這當中他已經討好麥當勞兄弟倆,討好的結果是,1961年麥當勞兄弟被他說服以270萬美元的補償金把公司賣給他。於是洛克這個「客」終於成為「主」,並且立刻展開大規模地宣傳活軌,在麥當勞連續不斷地發展中,他樹立了一個里程碑。1963年,第500家麥當勞分店開幕,1976年麥當勞的海外第一家分店正式成立。洛克的財產於1970年代總計己達5億美元。
實例(2)
1979年9月25日夜,在華人行21樓長江總部會議室,長江實業董事局主席李嘉誠,舉行長實振奮人心的記者招待會。一貫沈穩的李嘉誠以激動的語氣宣布: .
「本公司已經有了更大的突破,長江實業以每股7.1元的價格,購買匯豐銀行手中持22.4%的9000萬普通股英資財團的和記黃埔有限公司股權。」
李嘉誠被和記黃埔董事局吸收為執行董事,但主席兼總經理仍是韋理。
之後,李嘉誠繼續在市場購買和記黃埔股票,到1980年11月,長江實業及李嘉誠個人共擁的和黃股權增加到39.6%,控股權已十分牢固。其間,末遇到和黃大班韋理組織的反收購。
1981年1月1日,李嘉誠被選為和記黃埔公司董事局主席,成為香港第一位入主英資洋行的華人,和黃集團也正式成為長江集團旗下的子公司。
李嘉誠以小博大,以弱制強。長江實業實際資產僅6.93億港元,卻反客為主入主「和記黃埔」,成功地控制了市價六十二億港元的巨型集團「和記黃埔」。按照常理,難以今人置信,難怪和黃前大班韋埋,會以一種無可奈何,又頗不服氣的語氣對記者說:「李嘉誠此舉等於用美金二千四百萬做訂金,而購得價值十多億美元的資產。
實例(3)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美國和日本的汽車生產和技術差距很大。美國素有「汽車王國」之譽。既是世界汽車生產的第一大國,也是消費的第一大國。「底特律汽車城」名聞天下。
可是,日本汽車工業逐漸發展,雄視世界。在1986年世界上20家最大的汽車公司中,日本佔了9家。而在美國市場上,每售出四輛汽車,就有一輛是日本汽車。
戰後的日本,認定汽車業有巨大的發展前途,於是將發展汽重工業作為發展日本出口潛力的關鍵。日本的進攻目標顯然是美國。於是,向美國發動了汽車戰。
日本人在調查研究中發現,美國人對汽車的需求己大有變化,過去美國人偏愛大型、豪華的汽車,但由於美國汽車越來越多,城市擁擠,大型汽車轉彎和停車都很不方便,再加上油價上漲,大型汽車耗油量大。因此,美國人偏向小型汽車,即價廉、耐用、省油的小型汽車。豐田根據美國人的喜愛和需要,製成一種小巧、價廉、速度快,受到美國顧客歡迎的美國式小汽車。
由於這種改製的小汽車符合美國顧客的需求,終於打進了美國市場。
打入美國後,日本汽車公司並不滿足,而是不斷調查研究、不斷改進,提高質量,因而不斷擴大市場佔有量。
在50年代,美國人是瞧不起日本貨的,「汽車王國」的美國根本不擔心日本汽車的競爭,也無須了解顧客的需求,也不對汽車加以改進。
60年代,日本小型汽車也沒有引起他們的注意。後來日本小汽車銷量猛增,底特律還是忙於生產大型豪華轎車。結果是大大方方地讓出了小汽車市場,讓日本人大搖大擺地進入了美國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