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謀 (30) 反客為主(上) 江銘輝 五夢網
圖:晁蓋(左)與吳用
反客為主是36計的第30計,以下是反客為主的出處、用法及實例。
1. 出處
中國遠在春秋戰國時期,就有反客為主的觀念,西漢劉向編定的戰國策:
《國策.秦策》:「人說惠王(秦)曰門今『秦婦人嬰兒,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為主,大王更為臣也。」
北宋的《唐太宗李衛公問對.卷中》“臣較量主客之勢,則有變客為主,變主為客之術。”
這是反客為主的起源,但真正反客為主的成語來自: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七一回:“ 淵為人輕躁,恃勇少謀,可激勸士卒,拔寨前進,步步為營,誘淵來戰而擒之,此乃反客為主之法。”
2. 用法
反客為主是說:客人反過來成為主人,而違反了通常的主客關係。多比喻為被動變主動。例句:宴會時,只見老劉滔滔不絕,給人一種「反客為主」的感覺。
受人使喚的是奴隸;受人尊重的是客人。不能站穩腳跟的,是暫時的客人,叫暫客;能站住腳的,是長久的客人叫久客;長久當客人而不能主管事情的,是卑賤的客人,叫賤客,能主管事情逐漸抓住大權的,就變成主人了。這種客人取代主人的大權叫「反客為主」。
在三十六計中,「反客為主」是指統治者之間互相傾軋吞併的詭詐手段。今天人們對反客為主的理解已經發生變化,主要是指在作戰中改受被動地位,爭取主動地位。比如,當敵人占有有利形勢時,我方則運用部份精悍隊伍對其陣地進行蠶食和滲透,逐步削弱敵人的優勢,使自己擺脫被動,變為主動。
所以,反客為主的局勢第一步要爭取當客人的身分,第二步要會找空隙,第三步要插腳進去,第四步要掌握大權,第五步就變成主人了。做了主人,也就必然兼併他的事業、軍權或大權。
3. 實例
古代實例
實例(1)
春秋時代晉國的大臣知悼子過世,尚未下葬,晉平公就喝起酒。師曠和李調陪侍,還敲擊了一陣鐘。
杜貴蕢由殿外進來,聽到鐘聲,問道:「在哪裡?」有人回答說:「在宮室裡。」杜蕢就進宮,上了台階。到了堂上。然後斟了一杯酒,說:「曠!喝了這杯!」又斟了一杯酒,說:「調!喝了這杯!」再斟了一杯,自己坐在堂上,面向北面,喝了。喝完,就走下石階,急步離開。
晉平公看得莫名其妙,就叫他進去,問道:「蕢!你剛才那麼做,一定是想告訴我什麼,所以我就沒說話。你叫曠喝酒是什麼意思?」杜蕢說;「凡是逢子、逢卯的日子都不奏樂(因為商紂在甲子日死,夏傑在已卯日亡,後代國君逢子、卯日不奏樂,以示警惕),而現在知悼子剛死,尚未下葬,比起子、卯日更該保持哀悼之意。師曠是樂師,不把這個禁忌向您報告,有失職責,所以罰他喝酒。調是您的近臣,忘了君王該有的忌諱,所以罰他喝酒。至於我,是管膳食的,不專做提供御膳的事,竟然越職,代王罰他們,該罰,所以罰自己喝酒。」
平公說:「這麼說我也有過失,也該斟酒罰我吧!」
杜蕢將酒杯洗淨,雙手奉酒,舉起,獻給平公。
平公對左右的侍者說:「一旦我死了,務必不要丟棄這個杯子!」到了現在,宴禮終了,一定舉杯,號稱「杜舉」。
本段故事是敘述晉平公時有大臣過世,卻飲酒作樂,近臣沒有勸阻,反而敲鐘助興。杜蕢反客為主,假借王處罰他們。
實例(2)
魏武帝曹操將要接見匈奴的使節。他自認爲相貌醜陋,姿貌短短小不能對遠方國家顯示出自己的威嚴,便叫帳下謀士,相貌堂堂的崔季珪反客為主,代替自己,自己卻握著刀站在崔季珪的坐床邊。接見後,曹操派密探去問匈奴使節說:“你看魏王怎麽樣?”匈奴使節回答說:“魏王的崇高威望非同一般,可是床邊握刀的人,這才是英雄啊。”曹操聽說後,趁使節回國,派人追去殺了他。
曹操唯才是舉,他希望自己擁有人才,卻不希望敵方也擁有人才。當知道匈奴有此識別真正英雄的特異人士時,嫉妒心立刻產生,便派人追殺匈奴使者,以絕後患,曹操的譎詐和殘暴由此可知。
實例(3)
袁紹和韓馥是一對盟友,當年共同討伐過董卓。後來,袁紹勢力漸漸強大,總想不斷擴張,他屯兵河內,缺少糧草,十分著急。老友韓馥知道後,主動送糧,幫忙袁紹的困難。
但是袁紹覺得這樣不是解決問題辦法。他聽謀士逢紀的勸告,決定奪取糧倉冀州。而當時的冀州牧正是韓馥,袁紹顧不了那麼多,馬上下手。
他首先給公孫瓚寫了一封信,建議與他一起攻打冀州。公孫瓚早就想找個名目攻佔冀州,這個建議,正中下懷。他立即下令,準備攻打冀州。
袁紹又暗地派人去見韓馥,說:「公孫瓚和袁紹聯合攻打冀州,冀州難以自保。袁紹過去是你的老朋友,你何不聯合袁紹,對付公孫瓚呢?讓袁紹進城,冀州不就保住了嗎?
韓馥只得邀請袁紹帶兵進入冀州。這位請來的客人,表面上尊重韓馥,實際上他將自己的部下一個一個似釘子紮進了冀州的要害部位,這時,韓馥清楚地知道,他這個“主”已經被“客”取代了。為了保全性命,他只得隻身逃出冀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