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谋 (29) 树上开花 (上) 江铭辉 五梦网
图:树上开花
树上开花是36计的第29计,以下是树上开花的出处、用法及实例。
1. 出处
树上开花的出处有2:
清‧俞万春《荡寇志》第九十四回:“应元道:“前日卑职原说这点银子不够,此刻若回曹州,往返多日。不如想个树上开花的法子,安抚衙内当案王孔目,卑职与他厮熟,太尊只须立纸文书与他,待结案时交付,岂不省一番急迫。”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17回:“这件事参出去,胡统领一面多少总可以生法,还可以‘树上开花’。”
俞万春的《荡寇志》是在道光六年(1826年)写的,而李宝嘉《官场现形记》,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连载于《世界繁华报》。
因此树上开花的最早出处,应该是俞万春《荡寇志》。
2. 用法
树是会开花的,梅花、桃花、樱花都是,想想看如果果树不会开花,何来果实。古代学者自创的「树上开花」计名,乍看之下,确实有些不知所云。难怪,古代这种案例不多,也没有很好的实例。
有人说:「树上开花,是由“铁树开花”转化而来,原意为不可能开花的树竟然开起花来了」,其实在南方, 铁树只要到达十几年以上 就会年年开花 ,在寒冷的北方,铁树才不容易开花。
36计原文说:「此树本无花,而树则可以有花,剪彩贴之,不细察者不易觉,使花与树交相辉映,而成玲珑全局也。此盖布精兵于友军之阵,完其势以威敌也。」
意思是说:这树上本来没有开花,但可以用彩色的绸子剪成花朵黏在树上,做得和真花一样,花和树互相映照,整个格局精巧细致,没有仔细去看,很难分辨真假。此计用在军事上,指的是自己的力量比较小,却可以借友军势力或借某种因素制造假象,使自己的阵营显得强大,也就是说,善于借助各种因素来为自己壮大声势。
造句:他投资了一大企业,经过好几年努力后,终于树上开花了。
对于「树上开花」作者的解释是:本来是平淡的树,因为贴上美丽的假花,摇身一变变成奇树,身价不同凡响。
3. 实例
古代实例
实例(1)
无人不知张飞是一员猛将,其实他也是一个有勇有谋的大将。刘备起兵之初,与曹操交战,多次失利。刘表死后,刘备在荆州,势孤力弱。这时,曹操领兵南下,直达宛城,刘备慌忙率荆州军民退守江陵。由于跟着撤退的老百姓太多,所以撤退的速度非常慢。曹兵追到当阳,与刘备的部队打了一仗,刘备败退,他的妻子和儿子都在乱军中被冲散了。刘备只得狼狈败退,令张飞断后,阻截追兵。
张飞只有二、三十个骑兵,怎敌得过曹操大队人马?但张飞临危不惧,心生一计。他命令所率的骑兵都到树林子里去,砍下树枝,绑在马后,然后骑马在林中飞跑打转。张飞一人骑着黑马,横持丈二长矛,威风凛凛站在长板坡的桥上。
追兵赶到,见张飞独自骑马横矛站在桥中,好生奇怪,又看见桥东树林里尘土飞扬。追击的曹兵以为树林之中有伏兵。张飞只带二、三十名骑兵,阻止住了曹兵的追击,让刘备和荆州军民顺利撤退,靠的就是「树上开花」计。借着少数骑兵,壮大自己的军威,慑服曹兵。
实例(2)
庞涓在韩都城外准备与孙膑一决胜负,可是发现韩军营中没有孙膑,他意识到孙膑是去了成皋,立刻率大军返回成皋。孙膑夺取成皋后,为长期坚守成皋,派军队到城外征粮,未想庞涓先头轻装军队已经逼近成皋。
韩王命太子和申大夫率韩国大军前往成皋,庞涓攻成皋城时,韩国太子按兵不动,韩国将士情绪激愤,许多将军以死逼太子出兵,众怒难犯,太子只好出战。韩国军队依照孙膑"树上开花"之计,四方出兵,虚张声势,庞涓错误的以为韩军主攻方向在韩国太子一路,率主力迎击太子,结果申大夫率韩军主力突破魏军包围,将粮食和援军送进成皋。太子不听劝告,违背孙膑之意,被宠涓大军围困在城西。孙膑再用"树上开花"之计,让成皋守城军队东门出,南门进,造成大军进城的假像。庞涓估计孙膑将从成皋西门突袭庞涓,调集大军埋伏在城西。谁知孙膑大军从魏军包围圈的另一方向突破,救出太子及所率将士。
实例(3)
隋炀帝好大喜功,喜欢巡视北方边塞,以向北方少数民族炫耀。没想到,有一次巡视却遭到了突厥的突击。
当时,突厥族始必可汗得知护卫隋炀帝的兵力不多,便调集数十万骑兵,将隋炀帝围困在雁门关。隋炀帝躲在雁门关,城中兵民15万,仅有20天的粮食,形势危急。
隋炀帝根据臣下的建议,把求救的诏书系在木头上,投入汾水,让其顺流而下,希望沿途官军得到消息后能派兵援助。这时,正在屯卫将军「云定兴」手下服役的李世民,提出 “树上开花”之计以解围。“始必可汗敢举兵围天子,必定以为我仓促不能赴援。事实上也是这样;仓促之间,难以调集大军,凭我们这点兵力,难以解雁门之围。因此我们应该虚张声势,将队伍拉开散十里,给敌人造成我们人多势众的假像;同时,白天大张旌旗,夜晚战鼓相应,敌人必定以为我救兵强大,望风而逃;不然,敌众我寡,如果全军与我交战,我军肯定战败。”
云定兴采纳了李世民的建议,突厥果然以为隋朝救兵强大,便撤围而去,引兵北还,雁门之围遂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