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謀 (29) 樹上開花 (上) 江銘輝 五夢網
圖:樹上開花
樹上開花是36計的第29計,以下是樹上開花的出處、用法及實例。
1. 出處
樹上開花的出處有2:
清‧俞萬春《蕩寇志》第九十四回:“應元道:“前日卑職原說這點銀子不夠,此刻若回曹州,往返多日。不如想個樹上開花的法子,安撫衙內當案王孔目,卑職與他廝熟,太尊只須立紙文書與他,待結案時交付,豈不省一番急迫。”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17回:“這件事參出去,胡統領一面多少總可以生法,還可以‘樹上開花’。”
俞萬春的《蕩寇志》是在道光六年(1826年)寫的,而李寶嘉《官場現形記》,於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連載於《世界繁華報》。
因此樹上開花的最早出處,應該是俞萬春《蕩寇志》。
2. 用法
樹是會開花的,梅花、桃花、櫻花都是,想想看如果果樹不會開花,何來果實。古代學者自創的「樹上開花」計名,乍看之下,確實有些不知所云。難怪,古代這種案例不多,也沒有很好的實例。
有人說:「樹上開花,是由“鐵樹開花”轉化而來,原意為不可能開花的樹竟然開起花來了」,其實在南方, 鐵樹只要到達十幾年以上就會年年開花 ,在寒冷的北方,鐵樹才不容易開花。
36計原文說:「此樹本無花,而樹則可以有花,剪綵貼之,不細察者不易覺,使花與樹交相輝映,而成玲瓏全局也。此蓋布精兵於友軍之陣,完其勢以威敵也。」
意思是說:這樹上本來沒有開花,但可以用彩色的綢子剪成花朵黏在樹上,做得和真花一樣,花和樹互相映照,整個格局精巧細緻,沒有仔細去看,很難分辨真假。此計用在軍事上,指的是自己的力量比較小,卻可以借友軍勢力或借某種因素製造假象,使自己的陣營顯得強大,也就是說,善於借助各種因素來為自己壯大聲勢。
造句:他投資了一大企業,經過好幾年努力後,終於樹上開花了。
對於「樹上開花」作者的解釋是:本來是平淡的樹,因為貼上美麗的假花,搖身一變變成奇樹,身價不同凡響。
3. 實例
古代實例
實例(1)
無人不知張飛是一員猛將,其實他也是一個有勇有謀的大將。劉備起兵之初,與曹操交戰,多次失利。劉表死後,劉備在荊州,勢孤力弱。這時,曹操領兵南下,直達宛城,劉備慌忙率荊州軍民退守江陵。由於跟著撤退的老百姓太多,所以撤退的速度非常慢。曹兵追到當陽,與劉備的部隊打了一仗,劉備敗退,他的妻子和兒子都在亂軍中被沖散了。劉備只得狼狽敗退,令張飛斷後,阻截追兵。
張飛只有二、三十個騎兵,怎敵得過曹操大隊人馬?但張飛臨危不懼,心生一計。他命令所率的騎兵都到樹林子裡去,砍下樹枝,綁在馬後,然後騎馬在林中飛跑打轉。張飛一人騎著黑馬,橫持丈二長矛,威風凜凜站在長板坡的橋上。
追兵趕到,見張飛獨自騎馬橫矛站在橋中,好生奇怪,又看見橋東樹林裡塵土飛揚。追擊的曹兵以為樹林之中有伏兵。張飛只帶二、三十名騎兵,阻止住了曹兵的追擊,讓劉備和荊州軍民順利撤退,靠的就是「樹上開花」計。借著少數騎兵,壯大自己的軍威,懾服曹兵。
實例(2)
龐涓在韓都城外準備與孫臏一決勝負,可是發現韓軍營中沒有孫臏,他意識到孫臏是去了成皋,立刻率大軍返回成皋。孫臏奪取成皋後,為長期堅守成皋,派軍隊到城外征糧,未想龐涓先頭輕裝軍隊已經逼近成皋。
韓王命太子和申大夫率韓國大軍前往成皋,龐涓攻成皋城時,韓國太子按兵不動,韓國將士情緒激憤,許多將軍以死逼太子出兵,眾怒難犯,太子只好出戰。韓國軍隊依照孫臏"樹上開花"之計,四方出兵,虛張聲勢,龐涓錯誤的以為韓軍主攻方向在韓國太子一路,率主力迎擊太子,結果申大夫率韓軍主力突破魏軍包圍,將糧食和援軍送進成皋。太子不聽勸告,違背孫臏之意,被寵涓大軍圍困在城西。孫臏再用"樹上開花"之計,讓成皋守城軍隊東門出,南門進,造成大軍進城的假像。龐涓估計孫臏將從成皋西門突襲龐涓,調集大軍埋伏在城西。誰知孫臏大軍從魏軍包圍圈的另一方向突破,救出太子及所率將士。
實例(3)
隋煬帝好大喜功,喜歡巡視北方邊塞,以向北方少數民族炫耀。沒想到,有一次巡視卻遭到了突厥的突擊。
當時,突厥族始必可汗得知護衛隋煬帝的兵力不多,便調集數十萬騎兵,將隋煬帝圍困在雁門關。隋煬帝躲在雁門關,城中兵民15萬,僅有20天的糧食,形勢危急。
隋煬帝根據臣下的建議,把求救的詔書繫在木頭上,投入汾水,讓其順流而下,希望沿途官軍得到消息後能派兵援助。這時,正在屯衛將軍「雲定興」手下服役的李世民,提出 “樹上開花”之計以解圍。“始必可汗敢舉兵圍天子,必定以為我倉促不能赴援。事實上也是這樣;倉促之間,難以調集大軍,憑我們這點兵力,難以解雁門之圍。因此我們應該虛張聲勢,將隊伍拉開散十里,給敵人造成我們人多勢眾的假像;同時,白天大張旌旗,夜晚戰鼓相應,敵人必定以為我救兵強大,望風而逃;不然,敵眾我寡,如果全軍與我交戰,我軍肯定戰敗。”
雲定興採納了李世民的建議,突厥果然以為隋朝救兵強大,便撤圍而去,引兵北還,雁門之圍遂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