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謀 (23)關門捉賊(中) 江銘輝 五夢網
實例(4)
戰國後期,秦國攻打趙國。秦軍在長平受阻。長平守將是趙國名將廉頗,他見秦軍勢力強大,不能硬拼,便命令部隊堅壁固守,不與秦軍交戰。兩軍相持四個多月,秦軍仍拿不下長平。秦王採納了范雎的建議,讓趙王調回廉頗,派趙括為將到長平與秦軍作戰。趙括到長平後,完全改變了廉頗不戰的策略,主張與秦軍對面決戰。秦將白起故意讓趙括嘗到一點甜頭,使趙括取得了幾次小勝。趙括果然得意忘形,派人到秦營下戰書。這下正中白起的下懷。他分兵數路,對趙括軍隊形成包圍圈。第二天,趙括親率四十萬大軍,與秦兵決戰。秦軍與趙軍幾次交戰,都打輸了。趙括志得意滿,哪里知道敵人用的是誘敵之計。他率領大軍追趕被打敗的秦軍,一直追到秦營。秦軍堅守不出,趙括一連數日也攻克不了,只得退兵。這時突然得到消息:自己的後營已被秦軍攻佔,糧道也被截斷。秦軍已把趙軍全部包圍起來。一連四十六天,趙軍絕糧,士兵殺人相食,趙括只得拼命突圍。白起已嚴密部署,多次擊退企圖突圍的趙軍,最後,趙括中箭身亡,趙軍大亂。四十萬大軍都被秦軍殺戮、活埋。這個只會“紙上談兵”的趙括,在真正的戰場上,一下子就中了敵軍“關門捉賊”之計,趙國從此一蹶不振。
實例(5)
明代中葉,李成樑在邊境軍中任職,駐鎮遼東。
當時遼東盜寇興盛,人民大部份都掘一深井,將財物深藏於內。一聽到盜賊要來,都躲到城鎮內,以求一家平安,財物無損失。
遼陽內有一姓陳的人家,有一女兒才滿二十歲,陳家因逃避盜寇離開,留下這一女孩躲在枯井中。不久,有二個盜賊進到屋內,發覺井內有人,一個站在井旁,一個沿井內的繩子下來,見到這少女,想加非禮,陳女也假裝很高興,說家中已經無人,可以先讓她出去再歡敘一番,於是叫站在井旁的另一盜賊,先牽她上去。
陳女出井之後,井旁的盜寇,想再用繩子將同伴拉出來,陳女趁他不注意,從後面猛推,將他推落井內,陳女馬上用石頭等重的東西,壓住井口。看到門外有他們騎來的兩匹馬,便騎上去,逃到附近親戚家避寇去了。
幾天後,盜賊已退,父母回家,陳女也回到了家。陳女郎將此事告訴他們,到井旁往下看,二個盜寇已餓得十分憔悴,便將二人綁送軍中請賞。李成樑在軍中風聞此事,覺得陳女十分機智勇敢,便向她求婚。
後來陳女幫助丈夫立了大功,李成樑陞官至邊帥,陳女亦被封一品夫人。
陳女使用關門殺賊之計:先將二個盜匪關在井裡,再抓他們送去法辦。
實例(6)
西元880年,黃巢率領起義軍攻克唐朝都城長安。唐僖宗倉皇逃到四川成都,糾集殘部,並請沙陀李克用出兵攻打黃巢的起義軍。第二年,唐軍部署已完成,出兵企圖收復長安。鳳翔一戰,義軍將領尚讓中敵埋伏之計,被唐軍擊敗。這時,唐軍聲勢浩大,乘勝進兵,直逼長安。
黃巢見形勢危急,召眾將商議對策。眾將分析了敵眾我寡的形勢,認為不宜硬拼。黃巢當即決定:部隊全部退出長安,往東開拔。
唐朝大軍抵達長安,不見黃巢迎戰,好生奇怪。先鋒程宗楚下令攻城,氣勢洶洶殺進長安城內,才發現黃巢的部隊已全部撤走。唐軍毫不費力地佔領了長安,眾將欣喜若狂,縱容士兵搶劫百姓財物。士兵們見起義軍敗退,紀律鬆弛,成天三五成群騷擾百姓。長安城內一片混亂。唐軍將領也被勝利沖昏了頭腦,成天飲酒作樂,歡慶勝利。
黃巢派人打聽到城中情況,高興地說:敵人已入甕中。當天半夜時分,急令部隊迅速回師長安。唐軍沉浸在勝利的喜悅中呼呼大睡。突然,神兵天降,起義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沖進長安城內,只殺得毫無戒備的唐軍屍橫遍地。程宗楚從夢中醒來,只見起義軍已衝殺進城,唐軍大亂,無法指揮,最後他在亂軍中被殺。黃巢用“關門捉賊”之計,重新佔據長安。
實例(7)
明嘉靖三十三年,倭寇組織2萬多名武士,屯集松江拓林,在中國沿海一帶肆意進行騷擾活動。倭寇選拓林屯兵是精心選定的。拓林臨水,地勢險要,舟楫戰船進出方便,進兵陸路四通八達。
明世宗聞報,遂派右都禦史張經赴沿海剿除倭寇。蘇松副總兵俞大猷向張經建議說:“倭寇勢眾,且佔據有利地形。若強攻,倭寇必然乘船入海而逃。況且我軍新集,恐力不從心。因此,我們應採取‘關門捉賊’之良策。先派兵守住倭寇的必經之路,再密令一支隊伍插入敵後,斷絕水路。倭寇入圈套後,我們前後夾擊,勢必破敵。”俞大猷的建議,深受張經的讚賞,遂命令俞大猷、鄒繼芳、湯克寬分兵三路,把守金山衛、閔港、乍浦,暫時按兵不動,又檄令永順、保靖兩軍聯合圍剿。
永順軍和保靖軍按時到達,一聲炮響,各路軍馬爭相殺敵。
俞大猷一馬當先,所向披靡。明軍圍倭寇于江涇,斬殺2000倭寇,剩下的倭寇四散逃命。
實例(8)
天京事變之後,太平天國元氣大傷。清軍趁勝反攻。1858年,曾國藩湘軍主力李續賓部在攻佔九江之後,又乘勝攻下太湖、桐城、舒城等地,其前鋒直抵三河鎮。三河鎮是通往當時安徽省會廬州的咽喉。
因此,太平天國若想在安徽立足,就要死保三河鎮。
太平天國將領陳玉成接到三河鎮告急的文書,便率部隊夜趕往三河。在緊張的行軍途中,他醞釀出關門捉賊的作戰計劃。
陳玉成率軍首先包抄清軍的後路,同時又命令廬州守將吳如孝會合捻軍南下,切斷李續賓部與舒城清軍的聯繫。
此時李秀成奉洪秀全之命率兵前來支援。太平軍這番部署調動,形成了對湘軍的包圍態勢,使李續賓部成為甕中之鱉。
湘軍來到三河鎮後接連攻佔了太平軍憑河而築的九座磚壘,氣焰十分囂張。
11月14日,陳玉成、李秀成開始夾攻李續賓的大營,雙方展開激戰。次日李續賓組織反擊,一度衝破陳玉成的營壘。不料,當時大霧漫咫尺難辨,李續賓部如同隱入迷魂陣之中,不多時便被太平軍全殲。
陳、李合兵,全力攻打湘軍,三河守將吳定規也率軍從城內殺出,把湘軍團團包圍。整個戰線綿延二三十里,硝煙瀰漫。湘軍連失七座大營,被殺得潰不成軍,終於敗北。
在這場戰鬥中,太平軍殲滅湘軍6000餘人,擊斃了包括曾國藩之弟曾國華在內的文武官員400人。李續賓走投無路,自縊而亡。曾國藩接到噩耗后,大受震驚,沮喪地說:「三河之敗,殲我湘人殆近六千,大局頓壞,而吾邑士氣亦為不揚。」
相反,三河大捷使走下坡路的太平軍重振軍威。接著,陳玉成、李秀成乘勝追擊殘敵,再克舒城、桐城、太湖,解除安慶之圍,扭轉了太平軍在皖北的被動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