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谋 (20)釜底抽薪 (上) 江铭辉 五梦网
图: 釜底抽薪
釜底抽薪是36计的第19计,以下是釜底抽薪的出处、用法及实例。
1. 出处
釜底抽薪出处有3:
(1) 《吕氏春秋‧数尽》:“夫以汤止沸,沸愈不止。去其火,则止矣。”
意思是:“把水加在滚水上,沸水还是不会停止。把加热火拿掉,沸水就停止了。”
(2) 汉 董卓《上何进书》:“臣闻扬汤止沸,莫若去薪。”
意思是:“我听说加水可以阻止水沸腾,但不如把柴火抽掉。”
(3) 北齐魏收《为侯景叛移梁朝文》:“抽薪止沸,剪草除根。”
意思是:“把燃烧木材拿走,水就不会沸腾,除草时要连根除掉。”
这个故事起源是:
公元534年,北魏分成东魏和西魏,东魏的大权掌握在丞相高欢手中,侯景是高欢得力助手,他向高欢说,只要给他3万兵马,他就可以打过长江,活捉梁武帝萧衍。高欢便交给他10万军队,让他镇守河南。
侯景在赴位前,对高欢说:“我带兵在外,你若写信给我,请在上面加小点以便让我识别真伪。” 尽管侯景受到高欢重用,但他瞧不起高欢的儿子高澄。公元546年,高欢患重病,高澄打算在父死前夺回侯景兵权,便用父亲的名义写信召他回来。高澄不知道侯景与高欢有密约,因此在信上没有加小点。
侯景见信上没有加小点,心里疑惑,找个借口不回朝。次年高欢病死,侯景知道高澄必会杀他,便决心反叛。他先将河南13个州献给西魏,不肯交出军队。
高澄发现侯景公开反叛,便命慕容绍宗率军向侯景进逼。又命中书侍郎魏收写一篇谴责侯景的反叛罪状,魏收很快写好,张贴出去。
此时侯景骑虎难下,只得向梁武帝投降,梁武帝派兵支援。高澄见梁武帝出兵援助侯景,便命魏收写了一篇《为侯景叛移梁朝文》。文中写道:梁朝如果不援助侯景并把他交出,那就好像“抽薪止沸”、剪草除根一样,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梁武帝看了不以为然,照样出兵。
于是,慕容绍宗率领的东魏军南下与支持侯景的梁军交锋,结果梁军大败。接着,东魏军又去攻击侯景,将他击溃,侯景带领少数部队投奔梁朝。
第二年,果然不出魏收所料,侯景举兵叛变,攻破梁朝京都建康。不久,梁武帝愤恨而死。侯景则自立为帝,不久就被部下杀死。
“抽薪止沸”,后来演化为“釜底抽薪”的成语。
2. 用法
“釜底抽薪”的“釜”是烹饪用的锅子。“薪”,是木柴。这则成语意思是说:抽走锅子底下燃烧的木柴。
把燃烧的木柴拿走,锅子里的水就不会再沸腾了。因此,用来比喻彻底解决问题。例句:你要儿女能裤专心念,「釜底抽薪」的办法就是你们夫妻俩不要天天吵架。
3. 实例
古代实例
实例(1)
魏明帝曹叡在临死前嘱咐司马懿及曹爽共掌大权,辅佐幼主曹芳。司马懿和曹爽立即扶立曹芳登上帝位,两人共同辅政。曹爽对司马懿态度恭谨,所有军政大事,都先请教司马懿。
曹爽门客有五百多人,其中何晏、李胜、毕轨及大司农桓范最受曹爽信任。
何晏告诉曹爽:「主公的军国大权,不可完全委托他人,以免后患无穷。」
曹爽回答:「司马懿和我都是受先帝托孤的大臣,怎么忍心背弃他呢?」
何晏说:「以前主公的父亲和司马懿共同抵挡蜀兵的时候,曾经因为和司马懿打赌,输了,最后闷闷不乐致死,主公虽道忘记吗?」
曹爽猛然想起以往的情景,于是和众人商议妥当之后,入宫向曹芳建议:「司马懿因为德高望重,应该加封为太傅。」曹芳对曹爽非常信任,立刻加封司马懿为太傅,从此之后,军、政大权完全落人曹爽手中。曹爽命令其弟曹羲、曹训、曹彦掌管御林军,完全控制京城的兵马。
司马懿因此推说有病,下再上朝,司马昭、司马师也都赋闲在家。
曹爽本来与司马懿同掌兵权,为了夺取司马懿的兵权,以「釜底抽薪」的方法,建议曹芳封司马懿为空有虚名的太傅职位。司马懿在毫无预警情况下,接到曹芳的诏命,也不敢抗命,只好忍痛交出兵权。
实例(2)
东汉末年,河北袁绍乘势崛起。公元199年,袁绍率十万大军攻打许昌。当时,曹操据守官渡,兵力只有二万多人。两军隔河对峙。袁绍仗着人马众多,派兵攻打「白马」。曹操表面上放弃「白马」,命令主力开向延津渡口,摆开渡河架势。袁绍怕后方受敌,迅速率主力西进,阻挡曹军渡河。谁知曹操虚晃一枪之后,突派精锐回袭「白马」,斩杀颜良,初战告捷。
由于两军相持很长,双方粮草供给成了关键。袁绍从河北调集了一万多车粮草,屯集在大本营以北四十里的乌巢。曹操探知乌巢并无重兵,决定偷袭乌巢,断其供应。他亲率五千精兵打着袁绍的旗号,夜袭乌巢,乌巢袁军还没有弄清真相,曹军已经包围粮仓。点燃一把大火,顿时浓烟四起。曹军乘势消灭守粮袁军,袁军的一万车粮草,化为灰烬,袁绍大军闻讯,惊恐万状,供应断绝,军心浮动,袁绍一时没主意。曹操此时,发动全线进攻,袁军士兵已丧失战斗力,十万大军四散溃逃。袁军大败,袁绍带领八百亲兵,艰难地杀出重围,回到河北,从此一蹶不振。
这是曹操使用釜底抽薪烧毁乌巢袁军粮仓,照`造成军心浮动,才能大获全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