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謀 (20)釜底抽薪 (上) 江銘輝 五夢網
圖: 釜底抽薪
釜底抽薪是36計的第19計,以下是釜底抽薪的出處、用法及實例。
1. 出處
釜底抽薪出處有3:
(1) 《呂氏春秋‧數盡》:“夫以湯止沸,沸愈不止。去其火,則止矣。”
意思是:“把水加在滾水上,沸水還是不會停止。把加熱火拿掉,沸水就停止了。”
(2) 漢董卓《上何進書》:“臣聞揚湯止沸,莫若去薪。”
意思是:“我聽說加水可以阻止水沸騰,但不如把柴火抽掉。”
(3) 北齊魏收《為侯景叛移梁朝文》:“抽薪止沸,剪草除根。”
意思是:“把燃燒木材拿走,水就不會沸騰,除草時要連根除掉。”
這個故事起源是:
西元534年,北魏分成東魏和西魏,東魏的大權掌握在丞相高歡手中,侯景是高歡得力助手,他向高歡說,只要給他3萬兵馬,他就可以打過長江,活捉梁武帝蕭衍。高歡便交給他10萬軍隊,讓他鎮守河南。
侯景在赴位前,對高歡說:“我帶兵在外,你若寫信給我,請在上面加小點以便讓我識別真偽。” 儘管侯景受到高歡重用,但他瞧不起高歡的兒子高澄。西元546年,高歡患重病,高澄打算在父死前奪回侯景兵權,便用父親的名義寫信召他回來。高澄不知道侯景與高歡有密約,因此在信上沒有加小點。
侯景見信上沒有加小點,心裡疑惑,找個藉口不回朝。次年高歡病死,侯景知道高澄必會殺他,便決心反叛。他先將河南13個州獻給西魏,不肯交出軍隊。
高澄發現侯景公開反叛,便命慕容紹宗率軍向侯景進逼。又命中書侍郎魏收寫一篇譴責侯景的反叛罪狀,魏收很快寫好,張貼出去。
此時侯景騎虎難下,只得向梁武帝投降,梁武帝派兵支援。高澄見梁武帝出兵援助侯景,便命魏收寫了一篇《為侯景叛移梁朝文》。文中寫道:梁朝如果不援助侯景並把他交出,那就好像“抽薪止沸”、剪草除根一樣,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梁武帝看了不以為然,照樣出兵。
於是,慕容紹宗率領的東魏軍南下與支援侯景的梁軍交鋒,結果梁軍大敗。接著,東魏軍又去攻擊侯景,將他擊潰,侯景帶領少數部隊投奔梁朝。
第二年,果然不出魏收所料,侯景舉兵叛變,攻破梁朝京都建康。不久,梁武帝憤恨而死。侯景則自立為帝,不久就被部下殺死。
“抽薪止沸”,後來演化為“釜底抽薪”的成語。
2. 用法
“釜底抽薪”的“釜”是烹飪用的鍋子。“薪”,是木柴。這則成語意思是說:抽走鍋子底下燃燒的木柴。
把燃燒的木柴拿走,鍋子裡的水就不會再沸騰了。因此,用來比喻徹底解決問題。例句:你要兒女能褲專心唸,「釜底抽薪」的辦法就是你們夫妻倆不要天天吵架。
3. 實例
古代實例
實例(1)
魏明帝曹叡在臨死前囑咐司馬懿及曹爽共掌大權,輔佐幼主曹芳。司馬懿和曹爽立即扶立曹芳登上帝位,兩人共同輔政。曹爽對司馬懿態度恭謹,所有軍政大事,都先請教司馬懿。
曹爽門客有五百多人,其中何晏、李勝、畢軌及大司農桓範最受曹爽信任。
何晏告訴曹爽:「主公的軍國大權,不可完全委託他人,以免後患無窮。」
曹爽回答:「司馬懿和我都是受先帝託孤的大臣,怎麼忍心背棄他呢?」
何晏說:「以前主公的父親和司馬懿共同抵擋蜀兵的時候,曾經因為和司馬懿打賭,輸了,最後悶悶不樂致死,主公雖道忘記嗎?」
曹爽猛然想起以往的情景,於是和眾人商議妥當之後,入宮向曹芳建議:「司馬懿因為德高望重,應該加封為太傅。」曹芳對曹爽非常信任,立刻加封司馬懿為太傅,從此之後,軍、政大權完全落人曹爽手中。曹爽命令其弟曹羲、曹訓、曹彥掌管禦林軍,完全控制京城的兵馬。
司馬懿因此推說有病,下再上朝,司馬昭、司馬師也都賦閒在家。
曹爽本來與司馬懿同掌兵權,為了奪取司馬懿的兵權,以「釜底抽薪」的方法,建議曹芳封司馬懿為空有虛名的太傅職位。司馬懿在毫無預警情況下,接到曹芳的詔命,也不敢抗命,只好忍痛交出兵權。
實例(2)
東漢末年,河北袁紹乘勢崛起。西元199年,袁紹率十萬大軍攻打許昌。當時,曹操據守官渡,兵力只有二萬多人。兩軍隔河對峙。袁紹仗著人馬眾多,派兵攻打「白馬」。曹操表面上放棄「白馬」,命令主力開向延津渡口,擺開渡河架勢。袁紹怕後方受敵,迅速率主力西進,阻擋曹軍渡河。誰知曹操虛晃一槍之後,突派精銳回襲「白馬」,斬殺顏良,初戰告捷。
由於兩軍相持很長,雙方糧草供給成了關鍵。袁紹從河北調集了一萬多車糧草,屯集在大本營以北四十裡的烏巢。曹操探知烏巢並無重兵,決定偷襲烏巢,斷其供應。他親率五千精兵打著袁紹的旗號,夜襲烏巢,烏巢袁軍還沒有弄清真相,曹軍已經包圍糧倉。點燃一把大火,頓時濃煙四起。曹軍乘勢消滅守糧袁軍,袁軍的一萬車糧草,化為灰燼,袁紹大軍聞訊,驚恐萬狀,供應斷絕,軍心浮動,袁紹一時沒主意。曹操此時,發動全線進攻,袁軍士兵已喪失戰鬥力,十萬大軍四散潰逃。袁軍大敗,袁紹帶領八百親兵,艱難地殺出重圍,回到河北,從此一蹶不振。
這是曹操使用釜底抽薪燒毀烏巢袁軍糧倉,照`造成軍心浮動,才能大獲全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