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謀(15) 借屍還魂 (上) 江銘輝 五夢網
圖:呂洞賓(左)與鐵拐李
借屍還魂是36計的第14計,以下是借屍還魂的出處、用法及實例。
1. 出處
鐵拐李是八仙中最謎樣的人物,有人說他是八仙之首,有人說他是太上老君的弟子,但有人說他是呂洞賓的弟子。
借屍還魂的出處有二個說法,都是和鐵拐李屍體被焚,借屍還魂有關。
其一:
相傳鐵拐李原名李玄,曾遇太上老君,拜他為師,因而得道。一次,其魂魄離開軀體,飄飄然遊玩於三山五嶽之間。臨行前,曾囑咐徒弟看護好遺體,但李玄魂魄四處遊山玩水,流連忘返。徒弟等待久了,見師父的遺體老是僵硬在那裡,總也活不過來,便誤以為他已經死去,便將其火化了。待李玄神遊歸來時,已不見了自己的軀體,魂魄無所依附,恰好當時附近路旁有一餓死的乞丐,剛剛斷氣不久,屍體還算新鮮,李玄於慌忙之中,便將自己的靈魂附在了這具屍體之上。借屍還魂後的李玄,已面目全非,蓬頭垢面,坦腹露胸,並跛一足。為支撐身體行走,李玄對著原乞丐用的一根竹杖噴了一口仙水,竹杖立即變為鐵拐,借屍還魂後的李玄也因此被稱為鐵拐李,而原來的名字卻反被人們忘卻了。
其二:
這個故事見於元代岳伯川所寫雜劇《呂洞賓度鐵拐李嶽》,後《東遊記》也有記載,只情節不盡相同罷了。
元·岳伯川《鐵拐李·楔子》:“岳壽,誰想你渾家將你屍骸燒化了,我如今著你借屍還魂,屍骸是小李屠,魂靈是岳壽,休迷了本來面目。”
這句話說:岳壽,誰知道你的老婆把你的屍骨燒掉了。我現在要將你借屍還魂,屍體是小李屠的,靈魂是你岳壽的,不要喪失原來的本性。
岳壽係北宋鄭州孔目(孔目是掌管文書事務)。數月前,有人向皇帝上本,反映鄭州貪官污吏太多。皇上立即派巡察御史韓魏公去查訪,並賜其尚方寶劍,可以先斬後奏。鄭州官吏們聽說御史韓魏公不日將到,嚇得魂飛魄散,倉皇出逃。
岳壽自忖沒做什麼違法之事,所以沒逃。這天,他帶隨從張千前去拜見御史大人,但撲了個空。他想回家吃罷飯再來。
到了家門前,岳壽見大門旁站著一個道士。說:「岳壽,無頭鬼,你將死也!」道士對他大喝了一聲。
岳壽進了家門,其妻告訴他說有個道士罵她是「寡婦」,罵其子是「沒爺孽種」,言行十分放肆。岳壽聽了大怒,命張千將門外道士吊在大門上。
這個道士非旁人,正是呂洞賓。他發現岳壽風有仙根,可以成仙。只是要達到這一境地,還必須點化才行。適才呂洞賓辱罵岳壽,正是點化的第一步。
沒過多久,一位老農從此走過,把被吊的道士放下來,這引起岳壽與老農的爭執。岳壽罵老農是蠢貨,並吹噓自己有權有勢。老農亮出自己的身分,原來他不是別人,正是御史大人韓魏公!他命令岳壽把脖子洗乾淨,隔天一早到州衙去,他要在岳壽脖子上試試尚方寶劍的鋒利。
岳壽覺得死到臨頭,不由驚嚇成疾,以至於一命嗚呼。到了陰間,閻王要用油鑊之刑懲罰他。就在這時,呂洞賓出現了。他請求閻王不要刑罰岳壽,他要收他為徒,並讓岳壽還魂轉生。
閻王說:「讓我看一看。」他開始翻查閻王簿,隨後說:「可惜,岳壽之妻已將其屍體焚化,無法還魂了。」
呂洞賓說:「這可如何是好?請看在我的份上再查一查!」
閻王又翻閱一遍說:「大仙,鄭州奉寧東關里,老李屠戶之子小李屠戶已死,其軀體尚未冷卻,我們就借小李屠戶之屍還岳壽之魂如何?」
呂洞賓說:「妙極!岳壽,誰曾想,你妻這麼快就將你的屍體燒了。我現在就讓你借屍還魂;借小李屠戶之屍,還岳壽之魂。」
然後,呂洞賓讓岳壽的魂進入小李屠戶體內。可是小李屠戶一條腿是殘廢,所以岳壽從此就拄起了一支鐵拐。岳壽甦醒之後,馬上去探望他的家人。這時,他突然意識到,自己過去做官之時是多麼不清正、不廉潔。所以現在跛腳了。他唱一首懺悔的歌。
岳壽與妻兒匆匆見了一面,又聽候韓魏公審訊。然後,他就隨呂洞賓脫離凡塵,化仙而去。
2. 用法
民間有些人相信人死以後靈魂不滅,可以借別人剛死的屍體來復活,這就是「借屍還魂」。
借屍還魂比喻讓舊的事物改頭換面,而以新的姿態出現。但一般都用在比較不好的事物上。例句:這個提案雖被否決,但他們一定還不死心,有機會必然「借屍還魂」,以另一個提案的面目矇促過關。
3. 實例
古代實例
實例(1)
諸葛亮幫助劉備成就了王霸之業,後來又輔佐劉禪統兵北伐,而六出祁山一直未能成功,因為碰到了對手司馬懿,諸葛亮終於在第六次北伐時,積勞成疾,在五丈原病重了,他知道自己不久於世,所以將平生所學傳給了姜維。
這一天,諸葛亮旨強支病體,出寨遍觀各營,回營後。吩咐楊儀道:“我死之後,不可發喪。可做一大龕,將我屍體坐於龕中,以七粒米,放我口中,腳下用明燈一盞。軍中安靜如常,切勿舉哀,司馬懿必然驚疑,不敢劫營。可令後軍先退,然後一營一營緩緩而退。若司馬懿來追,可布成陣勢,回旗返鼓。等他到來,將我先時所雕木像,安於車上,推至軍前,令大小將士,分列左右。司馬懿見之,必然大驚而走。”楊儀領諾。此是諸葛亮安排的最後一計:“借屍還魂”。
建興十二年(西元234年)秋八月二十三日,諸葛亮53歲死於軍中。因為諸葛亮事先有了安排,楊儀和姜維按其囑咐,秘不發喪,對外嚴密封鎖消息。令魏延斷後,各營緩緩而退。司馬懿親自率兵引司馬師和司馬昭一起來追擊蜀軍。眼見要追上了,就在這時,忽然一聲炮響,樹影中飄出中軍大旗,上書一行大字:“漢丞相武鄉侯諸葛亮”。只見中軍姜維等數十員上將,擁出一輛四輪車,車上端坐著孔明(與平時一樣)。楊儀等將率領部分人馬大張旗鼓,向魏軍發動進攻。魏軍遠望蜀軍,軍容整齊,旗鼓大張,又見諸葛亮穩坐車中,指揮若定,不知蜀軍又耍什麼花招,不敢輕舉妄動。司馬懿一向知道諸葛亮“詭計多端”,又懷疑此次退兵乃是誘敵之計,於是命令部隊後撤,觀察蜀軍動向。姜維趁司馬懿退兵的大好時機,馬上指揮主力部隊,迅速安全轉移,撤回漢中。等司馬懿得知諸葛亮已死,再進兵追擊,為時已晚。
魏將都為失去了一個消滅蜀軍的大好時機而懊喪不已,司馬懿嘆道:「楊儀用兵之道大有諸葛亮之遺風,死諸葛亮借楊儀之身還了魂。我是上了借屍還魂」之計的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