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謀(06) 以逸待勞(上) 江銘輝 五夢網
圖:王翦(左)孫武
以逸待勞是36計的第4計,以下是以逸待勞的出處、用法及實例。
出處:
1. 出處
以逸待勞,語出《孫子兵法》 。如《孫子·軍爭篇》:“軍爭,以近待遠,以佚待勞,以飽待饑,此治力者也。這句話是說兩軍爭戰,最好是能由我方抄近路,讓敵人走遠路,我方安伕無事,培養戰力,等待敵方兵勞困頓、我軍吃飽、士氣高昂等待饑餓、疲憊無戰力的敵人軍隊,這是掌 握 軍 力 之 要 領。
又《孫子.虛實篇》:「凡先處戰地而待敵者伕(同逸),後處戰地而趨戰者勞。故善戰者,致人而不致於人。」意思是說,凡是先到達戰場等待敵人的,就能從容、主動準備,後到達戰場者一定會疲勞、被動只能倉促應戰,所以,善於指揮作戰的人,總是先發主動,而決不會被敵人控制。
2. 用法
在真正的戰爭中,或有競爭性的比賽等事情中,一方安逸無事的等待另一方勞苦奔波來打仗、比賽或競爭,這種情形都可以使用這個成語來形容。例句:這NBA籃球比賽,休士頓火箭隊穩贏的,因為二對實力相當,火箭隊的對手,之前已經連續與其他隊對戰,而火箭隊沒有戰事,火箭隊「以逸待勞」,贏的希望很大。
3. 實例
古代實例
實例1:
西元前684年,齊國背棄與魯國的盟約,發兵侵犯魯國。齊軍與魯軍在長勺遭遇。魯莊公禦駕親征,旁邊坐著參謀曹劌,面對擺開架勢的齊軍,只等作戰的鼓聲擂響。
不一會兒,齊軍戰鼓齊鳴,兵士如潮水般沖了過來。魯莊公也想下令出擊,被曹劌制止。曹劌對魯莊公說:“敵人銳氣正盛,只可等待。”
齊軍一陣衝過來,卻如木板碰鐵桶般,沖不垮魯軍只得退下。不久,齊軍再次擂鼓衝鋒,魯軍依然不動。隨著一聲令下,齊軍的戰鼓又響起來。
但是,這時的齊軍士兵雖然嘴裡叫喊著,鬥志卻鬆懈下來。
曹劌聽到齊軍第三次鼓響,便對魯莊公說:“是出擊的時候了!”於是,待命的魯軍士兵像猛虎一樣衝出去。齊軍慌了,被殺得大敗而逃。
魯莊公見敵人逃卻,忙下令乘勝追擊。曹劌又加以制止:“別忙,等一會兒。”說完,他跳下車,看看地上的車轍馬跡,又站在車頂上向逃走的齊軍望了一陣,然後說:“放心追趕下去!”魯軍乘勝追擊,把齊軍趕回齊國。
在慶功宴會上,魯莊公問曹劌:“為什麼要在敵人擊鼓三次後才出擊呢?”
曹劌答道:“凡打仗,全憑士兵的一股勇氣。當第一次擊鼓的時候,齊軍的士氣很旺,好比猛虎下山,千萬不可硬碰。第二次擊鼓時,齊軍的鬥志開始鬆懈。到第三次擊鼓時,齊軍的士氣低落,精神疲憊,戰鬥力驟減。而這時我軍初次鳴鼓進攻,攻疲乏之軍,自然就可以旗開得勝。”
魯莊公又問:“當齊軍敗退時你為什麼阻止我追擊,待望過後才允許窮追,這又是什麼道理呢?”
曹劌又說:“兵者,詭道也。齊軍詭計多端,如果敗走有詐,誘我追擊,就可能中了他們的埋伏。因此,我下車看看車轍馬跡,非常雜亂,證明是倉皇逃軍。遠遠望去,齊軍旗歪陣亂,說明他們確實打了敗仗。在這種情況下,我才敢大膽進軍。”
曹劌可說從充分應用以逸待勞打敗齊軍。
實例2:
戰國末期,秦國年輕將軍李信率二十萬軍隊攻打楚國,開始時,秦軍連克數城,銳不可擋。不久,李信中了楚將項燕伏兵,丟盔棄甲,狼狽而逃,秦軍損失數萬。後來,秦王又起用已告老還鄉的王翦。王翦率領六十萬軍隊,陳兵於楚國邊境。
楚軍立即發重兵抗敵。老將王翦毫無進攻之意,只是專心修築城池,擺出固守的姿態。兩軍對壘,戰爭一觸即發。楚軍急於擊退秦軍,相持年餘。
王翦在軍中鼓勵將士養精蓄銳,吃飽喝足,休養生息。秦軍將士人人身強力壯,精力充沛。一年後,楚軍士氣已鬆懈,將士已無鬥志,認為秦軍的確防守自保,於是決定東撤。王翦見時機已到,下令追擊正在撤退的楚軍。秦軍將士人人如猛虎下山,只殺得楚軍潰不成軍。秦軍乘勝追擊,勢不可擋,西元前223年,秦滅楚。此計強調:讓敵方處於困難局面。關鍵在於掌握主動權,待機而動,以不變應萬變,努力牽著敵人的鼻子走。所以,不可把以逸待勞的“待”字理解為消極被動的等待。
實例3:
這個實例出自《戰國策秦策二》,它講管莊子把握時機,以逸待勞,得到二隻老虎。故事是:
管莊子是遠近聞名的獵手,他常常一個人獵殺虎豹豺狼,無所畏懼。
一次,管莊子見有兩隻老虎在爭吃人肉,正在拚命廝打著。牠們時而舉起前腿互相猛撲,時而互相咬住脖頸不放,兩虎的咆哮聲震撼著山林。
管莊子舉起鋒利的獵叉,正要上前刺殺這兩隻老虎,與他同行的管與連忙拉住他,說:
「老兄且慢!」
管莊子說:「還等什麼?現在兩隻老虎正在廝打,我得乘牠們不備刺殺牠們。不然的話,這兩隻老虎一會兒平靜下來,重新和好,我還對付得了嗎?」
管與說:「最好的時機還沒到。你想,老虎是兇猛的野獸;人肉,是老虎最美的食物,牠們為爭奪這塊食物正瘋狂搏鬥,不最後見一個高低不會罷休。兩虎真的動怒拼打,弱些的肯定會被咬死,而強些的那隻虎也會被咬傷。等到牠們死的死了,傷的傷了,你再行動,只需要輕而易舉地將受傷的老虎刺死,這兩隻老虎就都屬於你了。」
管莊子恍然大悟。原來管與給管莊子出的是一個只需付出刺殺一隻傷殘老虎的代價,卻能收到殺死兩隻老虎的主意。這真是一個好主意!
實例4:
西漢末年,隴西軍閥隗囂脫離劉秀,去投靠在四川稱帝的公孫述。劉秀大怒,派兵去攻打隗囂,結果反被隗囂打敗。
劉秀再派征西大將軍馮異,前去占領枸邑。隗囂得到消息,命令部將行巡立刻去枸邑搶占有利地形。馮異的部將們知道後,都勸馮異不要和行巡大軍作戰。馮異斬釘截鐵地說:“我們必須搶占枸邑‘以逸待勞’。”馮異命令部隊急行軍,搶在行巡之前,占領枸邑。馮異嚴密封鎖消息,緊閉城門,偃旗息鼓,讓將士們休整。行巡的部隊急匆匆地剛趕到城下,城樓上突然鼓聲大作,亮出馮異的帥旗。行巡的軍隊毫無防備,嚇得四下逃竄。馮異大開城門,領兵沖出城來,大敗敵軍。
實例5:
三國時,吳國殺了關羽,劉備怒不可遏,親自率領七十萬大軍伐吳。蜀軍從長江上游順流進擊,居高臨下,勢如破竹。舉兵東下,連下十餘陣,銳氣正盛,直至彝陵一帶,深入吳國腹地五、六百里。孫權命青年將領陸遜為大都督,率五萬人迎戰。陸遜深諳兵法,正確地分析了形勢,認為劉備銳氣始盛,並且居高臨下,吳軍難以進攻。於是決定實行退卻戰略,以觀其變。吳軍完全撤出山地,這樣,蜀軍在五六百里的山地一帶難以展開,反而處於被動地位,欲戰不能,兵疲意阻。相持半年,蜀軍鬥志鬆懈。陸遜看到蜀軍戰線綿延數百里,首尾難顧,在山林安營紮寨,犯了兵家之忌。時機成熟,陸遜下令全面反攻,打得蜀軍措手不及。陸遜—把火,燒毀蜀軍七百里連營,蜀軍大亂,傷亡慘重,慌忙撤退。陸遜以逸待勞,創造了戰爭史上以少勝多、後發制人的著名戰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