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西50軼事(三十四之二)亞歷山大和布希法拉斯 江銘輝 五夢網
亞歷山大
一、簡介
亞歷山大(Alexander the Great:圖1)建立了橫跨希臘、埃及、印度、波斯的大帝國,他的幾度遠征,使得希臘文化和東西方文化得以互相融合,因而產生雅典的希臘化文明。
圖1:亞歷山大建立大帝國,並使得希臘文化和東西方文化得以互相融合。
二、幼年時代
西元前356年7月20日,亞歷山大誕生在希臘佩拉(Pella),佩拉是當時最強盛的軍事王國馬其頓的首都,他是馬其頓國王菲利普二世的兒子。他的母親是菲利普的第四任妻子叫奧琳比亞絲(Olympias),伊庇魯斯(Epirus)國王涅俄普托勒摩斯(neoptolemus)的女兒。雖然菲利普二世有七、八位妻子,但奧琳比亞絲才是他最寵愛的妻子。母親愛子如命,把亞歷山大看成是神的化身,稱他是宙斯的兒子,希望他將未能做一番轟轟烈烈的大事業。馬其頓當時是希臘聯邦的軍事霸主,亞歷山大的父親國王菲利普二世以畢生精力征戰沙場,征服了除斯巴達之外的整個希臘世界,登上盟主寶座。但他不忘對自己的幼子進行嚴格的訓練,使他從小就具有萬事知識和運動員一樣的素質。
西元前344年,亞歷山大10歲時,有一個從特薩利(Thessaly)來的馬販,帶來一匹駿馬要賣給國王菲利普二世13個塔蘭特(talent)的銀幣,國王將牠買下,但任何人都無法將牠套上馬鞍,最後國王命令將牠帶開,但亞歷山大發覺牠怕自己的影子,要求由他來馴服,最後終於制服了,於是菲利普二世對於亞歷山大的勇氣和野心非常佩服,高興得流著眼淚抱著,說「吾兒,你必須尋找一個和你野心匹配的王國,馬其頓實在太小了。」並把馬賜給他,亞歷山大將馬叫作為「布希法拉斯」(Bucephalus),意思是公牛頭(ox-head),「布希法拉斯」陪伴亞歷山大南征北討(圖2),當牠年老(30歲)去逝時,亞歷山大將印度河東邊杰赫勒姆河(Jhelum River)上的一個城市叫「亞歷山大.布希法拉斯」(Alexandria Bucephalus),來紀念牠。
圖2:「公牛頭」隨亞歷山大東征西討
三、年青時
西元前343年,菲利普二世讓13歲的亞歷山大拜當時希臘最博學的人「亞里斯多德」(圖3)為師,菲利普二世並答應重建亞里斯多德的故鄉斯塔吉拉(Stageira;當時推荐當亞歷山大老師的,有很多人,包括雄辯家:愛索克拉底斯(Isocrates);柏拉圖的姪子著名哲學家史彪西帕斯(Speusippus),但最後亞里斯多德因為是國王御醫的兒子而被選上。
圖3: 亞里斯多德教導亞歷山大,作人作事的道理。
菲利普二世把米也薩(Mieza)地方的一間女神廟當作教室,這是一所寄宿學校亞歷山大和他的朋友如托勒密(Ptolemy)、黑飛斯汀(Hephaistion)、喀山德(Cassander)共同生活在一起,拜亞里斯多德為師,他們後來都是亞歷山大大帝著名的將軍。在米也薩,亞里士多德教授亞歷山大和他的同伴學習醫學、哲學、道德、宗教、邏輯和藝術。也教他們有關荷馬(Homer)的作品,尤其是伊利亞特(Iliad),亞里士多德給他們詳細的詮釋。
亞歷山大跟這位哲學家和科學家苦讀3年,他從此養成善於思考手不釋卷的習慣。之後,亞歷山大不再熱衷於追求學問,開始學習軍事。
西元前340年,菲利普二世出戰拜占庭城邦的時候,16歲的亞歷山大被父王召到宮中,讓他分擔和實習國家政治和軍事的實際事務。這時一隻臣服馬其頓的色雷斯梅迪(Maedi)部族,利用菲利普二世不在國內,乘機反叛,年青的亞歷山大卻不為慌亂,指揮大軍進入巷現代屬於保加利亞的山屈作戰,叛亂很快就敉平了,然後他像他的父親一樣,在當地建立一個城市,叫亞歷山得波麗斯.梅迪卡(Alexandropolis Maedica)。
西元前338年,亞歷山大年僅是18歲,就在這年的克羅尼亞(Battle of Chaeronea)戰役中,他配合父王,指揮左翼騎兵,擊潰了雅典等國聯軍,表現出優秀的指揮才能。希臘各盟邦因此組成柯林斯(Collins)聯盟,除了斯巴達(Sparta)以外,所有的希臘城邦都加入這個聯盟,大家推舉菲利普二世為盟主,共同抵押波斯的入侵。
西元前337年,菲利普二世與亞歷山大的母親「奧琳比亞絲」離婚,隨後娶了馬其頓貴族也是將軍阿塔魯斯(Attalus)的侄女克麗歐佩特拉(Cleopatra Eurydice)。當阿塔魯斯在菲利普二世與克麗歐佩特拉的婚禮酒會上評價說馬其頓王室將會有一個合法的繼承人時(暗喻克麗歐佩特拉的孩子將會代替亞歷山大成為王國繼承人),亞歷山大回答普魯塔克說:「那麼我呢?你這卑鄙的人,你把我當成什麼了,一個雜種嗎?」
說完便把酒杯向他扔去。當菲利普二世扶著阿塔魯斯後,自己坐在椅子上,向亞歷山大抽劍時,生氣的他因為醉酒站不穩而在椅子上摔倒了。亞歷山大向他嘲弄道:「你們瞧啊!一位準備從歐洲橫掃小亞細亞的國王,卻連一張椅子都坐不穩。」
被菲利普二世驅逐後,亞歷山大與他的母親「奧琳比亞絲」回到奧琳比亞絲娘家伊庇魯斯,然後自己繼續前往伊利里亞(Illyria),在馬其頓他原來安穩的繼承權受到質疑。不久,菲利普二世派使者召回亞歷山大,與他和解。
四、父親被刺後
向波斯進攻的理由,也有人說,每當亞歷山大得知他的父親征服了一塊地,就會哭著說:「難道父親沒有留下一點兒的土地給我征服?」
馬其頓國王的被刺,使馬其頓一度陷入混亂。希臘諸城邦國王紛紛宣佈獨立,局勢非常嚴重。但生性冷靜、自信的亞歷山大立刻宣布自己是馬其頓的國王,軍隊是毫無疑問地,支持他。因為自從他的第一次戰役之後,他就很受軍隊的愛戴。
但不久,反對聲浪不斷出現,例如國王再婚生的兒子的國王繼承權,菲利普二世其餘的兒子、姪兒也表明有王位的繼承權,亞歷山大首先將矛頭指向菲利普二世再婚的妻子,由他的母親奧琳比亞絲殺她的兒子,並強迫她自殺,她的叔父阿塔魯斯也被殺了,之後,再把自稱有繼承權的人,一一鏟除。鏟除了王室和宮廷中的異己後,他以迅雷之勢,率大軍浩浩蕩蕩地出巡希臘各地,以武力威懾備城邦國。看到這位年僅20歲的青年能有如此膽識,大家都畏懼三分?雅典等大多數邦國聞風歸順,亞歷山大也順勢善待他們,從而被推選擔任希臘同盟各國軍隊的最高統帥(斯巴達除外)。此後,他或北上征服域外各地,或南下鎮壓背叛同盟的城邦小國,終於鞏固了統治。
五、遇到桶中哲學家
有一天,亞歷山大來到科林斯,受到許多名人的祝賀,但他最想見的一個人是偉大儒犬學派的哲學家「戴奧真尼斯」(Diogenes),他一向知足於當前的境遇,視簡樸、無欲、自由自在的生活為最高理想。
當他看見老鼠在牆角奔跑時,心裏想:「老鼠沒有固定的窩,不怕黑暗,也不求美食,適應能力又強,這是牠的特性,也是人類所缺欠的。」
他從來沒有穿衣和居住方面的苦惱,因為他總是以一條長布裹身;且由於他夜晚就睡在木桶裏,遂有「木桶中的哲學家」雅號。
有一天,他到泉邊取水,發現一位小孩用手捧著水喝。他對自己說:「我又多帶了一樣東西。」便將身邊僅有的一個碗也丟了。
戴奧真尼斯對於一切事物都抱持著不忮不求的心態,對於權勢者也絲毫無懼。當亞歷山大征服希臘,來到科林多斯訪問時,一些政治家和學者們紛紛前來參見他,以博得大帝的歡心。唯有戴奧真尼斯不想向大帝表示任何敬慕之意,依舊睡在木桶裏。
於是,亞歷山大對這位倔強的男子非常感興趣,便驅駕前往他的住處。這時,戴奧真尼斯躺著身子,正在晒太陽。
「我是亞歷山大大帝!」一個充滿著威嚴的聲音說道。
「我是木桶中的哲學家!」戴奧真尼斯躺著回答。
亞歷山大非常賞識他的膽量,於是說:「你想要什麼,我都可以給你。」
戴奧真尼斯舉起一隻手輕揮道:「請你稍微退到旁邊,因為你擋住太陽光了。」
聽到了這句話,一向被人視為偉大象徵且自視甚高的亞歷山大,不覺由衷佩服他的豪邁無羈性格,說:「假如我不是亞歷山大,那麼我會希望自己成為戴奧真尼斯吧!」
六、進軍多瑙河
不過他沒有多餘時間作哲學上的思考,他決定進軍多瑙河。西元前335年,他帶兵向北方前進,雖然他知道途中需要經過色雷斯人佔領的巴爾幹半島,但他預料不會受到多大抵抗。但是出乎意料,當經過山區的隘口,馬其頓軍隊已發現色雷斯人的部隊在山上等待,準備作戰。亞歷山大有過與他們作戰的經驗,深知色雷斯人作戰的經驗。知道只要馬其頓軍隊進入隘口,他們就推下馬車,使馬車滾下,壓倒下方的軍隊,接下來他們就一擁而上,與剩餘的馬其頓軍隊展開殊死戰,將馬其頓軍隊殺得片甲不留。
亞歷山大看到浩大的馬車從上滾下,立即命令讓隊中的馬車先通過,來不及讓開的士兵,則就地躺下,並以盾牌護衛身體。敵人的馬車從他們的身上輾過,但士兵並沒有受傷。色雷斯人使用的武器,只有輕標槍及匕首,同時沒有什麼護身裝備,馬其頓軍隊很快擊潰他們,並佔領隘口。這時通往多瑙河的障礙已清除了,多瑙河的對岸,一直有強大的蓋太人(Getae)住著,以往沒有人敢橫渡對岸。馬其頓人沒有船隻,而多瑙河又是相當寬廣。但這也難不了亞歷山大,他下令將帳篷皮塞上乾草並綁在一起,作成皮筏。乘著黑夜,安然將5000員大軍渡過多瑙河。抵達對岸(即今日的羅馬尼亞),渡河後,馬其頓人藏身在草叢中,直到天明方才殺出,等蓋太人發覺,已措手不及,大為驚慌,落荒而逃。馬其頓人擄獲一堆戰利品,但僅此而已。亞歷山大無意佔領他們的領土,只是宣揚國威。因此馬其頓軍隊的強大,遠近馳名。多瑙河沿岸的部落開始派遣大使,向亞歷山大稱臣。經此一戰,亞歷山大確信進軍亞洲是可行的。
七、敉平內亂
希臘方面,亞歷山大在率軍出發時,就得知希臘西北部的地方的「伊利里亞人」(Illyria)再度叛亂,他們計畫在今日的南斯拉夫攔截返國的馬其頓軍隊。伊利里亞人未曾與亞歷山大交戰,但他們個個勇敢善戰,依常理,馬其頓軍隊在經過長途行軍和多瑙河之戰後,已疲憊不堪,敵人的人數又比他們多2倍。但亞歷山大總有辦法,他想到敵人對迷信的恐懼,他命令軍士們不出聲音,來回操練。伊利里亞人看到一群人無聲地像在舉行宗教儀式般的來回操演,都傻眼了。操練中的軍隊越演練越靠近,最後在亞歷山大一聲令下,士兵立刻變成作戰隊形,大聲吶喊開始攻擊。伊利里亞人被這如雷的喊叫聲,嚇壞了,措手不及,被殺的殺,被砍的砍。當晚亞歷山大又直搗伊利里亞人的軍營,將那些剩下逃難的士兵,在夢中一一剷除。亞歷山大又大獲全勝。
這時剩下來未解決的只剩下位於希臘中東部的底比斯(Thebes)了。狄摩西尼(Demosthenes,偉大演說家、政治活動者,極力反對馬其頓入侵希臘)利用亞歷山大長期不在希臘,策動底比斯人叛亂,底比斯人在克羅尼亞戰役中,雖然被馬其頓人打敗,但他們仍是驍勇善戰的,雖然馬其頓有衛隊駐紮在當地,但他們還宣佈獨立。狄摩西尼還編造謠言說:「亞歷山大和他的軍隊在作戰時,全部陣亡了。」當亞歷山大聽到這謠言時,傳話給底比斯人,澄清自己沒有死,戰況順利,且不容許叛亂。有些底比斯人想退出叛亂,但有些反對,最後決定奮勇而戰。當亞歷山大軍隊接近底比斯城時,說:「願給底比斯一次機會,歡迎城裡的人出城加入我們的行列,城裡的人若交出為首的叛亂份子,他將赦免其他的人。」但被底比斯拒絕了。亞歷山大因此決心徹底摧毀這座古城,給其他希臘城邦的警告。亞歷山大終於突破城門,所有城裡的男女老幼、婦女孩童,共被殺6000人,其他的人被充作奴隸。這座城市被毀滅了,不再存在。
八、與波斯戰爭的前夕
九、格拉尼斯河之戰
亞歷山大繼承父親菲利普二世的遺志,在西元前334年。亞歷山大自己帶著由馬其頓和其他希臘城邦組成的約30000~40000步兵和4000~5000騎兵越過了赫勒斯蓬特海峡(Hellespont)。
而小亞細亞各波斯總督也紛紛帶領自己的部隊集結,並在澤雷亞城(Zelea)外紮營。在軍事會議上,希臘傭軍將領門農(Memnon)建議施行焦土政策,焚燒周邊的田地,迫使亞歷山大得不到補給而撤退(當時亞歷山大國庫透支,軍糧不到一個月)。但被所有總督拒絕了,因為他們絕不允許自己領地上有一間房屋被燒,也對身為希臘人的門農不信任。並決定在格拉尼庫斯河邊決戰(Battle of the Granicus)。
而波斯軍中的希臘傭軍,甚有紀律,井然有序的退到山地。但亞歷山大為恐未來波斯軍中龐大的希臘傭軍,拒絕他們的求和,亞歷山大讓部隊朝希臘傭兵猛攻,殲滅大部分傭兵,其餘被押回馬其頓做奴隸。
波斯帝國在小亞細亞大部分的總督在此戰役陣亡,愛琴海東岸的希臘城邦都被亞歷山大自波斯手中解放,這些都成為日後東征建立先頭基地。
在格拉尼斯河戰勝後,亞歷山大繼續朝波斯前進,他經過米托雷斯,那年冬天他來到小亞細亞中西部一個古國佛里幾亞(Phrygia)的首都「戈迪安」(Gordium)。
在戈迪安街道的中心有供奉閃電之神宙斯的神殿,在神殿中擺放有一輛古老的戰車。在這輛戰車上有當時十分著名的“戈迪安繩結”,根據傳說誰能解開繩結,就能統治天下。 這繩結錯綜複雜,過去無人解開。亞歷山大仰天大笑,說:「要解開繩結很容易。」說完,便拔出寶劍,將繩索砍成數段。這時天空一陣雷聲,似乎宙斯也同意這方法。
亞歷山大認為命運要靠自己的手來掌握,對於不斷出現的考驗應該用自己的方法去解決。對現在的他來說,他的劍就是打開世界之門的鑰匙,他要讓所有人知道他的帝國就是靠手中的這把“劍”征服得來。
十、伊蘇斯之戰
亞歷山大擔憂人數眾多的波斯軍隊會從左方側翼進行包抄,為了確保左翼安全,命令部隊沿著海岸前進。又因波斯軍先到達戰場並佔據有利的位置,使馬其頓必須朝陡峭的河岸進攻。然而波斯兵力上的佔優並沒有為波斯帶來勝利,波斯步兵素質的低劣斷送了整場戰事,讓亞歷山大成功突破波斯左翼陣列。更重要的是,大流士三世在戰爭末段棄甲逃離戰場,將士們頓時軍心散漫,爭相撤退,但在狹長的波斯陣地中難以撤退,被從後追到的馬其頓軍隊屠殺,大流士三世的妻子及母親及被俘虜。伊蘇斯戰役最終以大流士三世的臨陣脫逃告終,奠下波斯逐漸衰亡的道路。
十一、進攻腓尼基
伊蘇斯戰役的全勝,打開了亞歷山大通往中亞細亞的道路。但在腓尼基,波斯擁有龐大的海軍,亞歷山大唯恐自己不在國內,,波斯會趁機攻打希臘和馬其頓,因此召集將領和幕僚共商對策,一位將領説:「要打敗波斯的海軍,必需先控制波斯的海軍基地「腓尼基」,如此一來,一旦波斯陸軍被擊潰,海軍也無法遠征了。」最後亞歷山大決定進攻腓尼基。西元前332年,亞歷山大繼續南下,許多腓尼基城市不戰而降。只有最大城市泰爾城(Tyre)進行長達7個月的抵抗。亞歷山大攻下該城後,一怒之下·將該城三萬居民都出賣為奴隸。
在此前後,大流士提出割地媾和表示願意割讓幼發拉底河以西的全部領土,賠款1萬塔蘭特,並將女兒嫁給亞歷山大,但亞歷山大要的是全亞洲,而非個別地區,所以斷然拒絕。
十二、遠征埃及
亞歷山大還在尼羅河口附近,建立了第一座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城市叫「亞歷山卓」(Alexandria)。至此,波斯帝國西部和地中海,都在亞歷山大控制之中了。
十三、高加梅拉戰役
西元前331年10月1日,亞歷山大率軍,經過巴勒斯坦,敘利亞,來到美索不達米亞。在尼尼微(Nineveh)附近高加梅拉村(Gaugamela),與波斯軍隊發生的一場決定性的戰役。
高加梅拉是一片平原,在底格裡斯(Tigris)河以東,接近古城尼尼微,在小鎮阿貝拉(Arbela)以西約110公里處,所以,有時也稱阿貝拉會戰。
波斯的軍隊佔極優勢,有10萬到25萬之間,至於馬其頓軍隊則僅約4.7萬人,包括步兵4萬人,騎兵7000人。此外,波斯王大流士還有裝著鐮刀的戰車(scythed war chariot)約200輛,據說他計畫憑此種秘密武器制勝。但波斯軍隊素質差,尤其缺乏堅強的步兵,穩定性不足。
大流士依仗人多勢壯,不斷突破希措軍隊的戰線。可是,大流士在突破戰線後,不是去擴大戰果,控制戰場的主動權,而是分出相當兵力去戰場後方,解救自己的母親、皇后和公主。
亞歷山大在戰況十分不利的情況下沉著應戰。他一面穩住陣腳,一面尋找戰機。乘大流士分兵之際,亞歷山大親自率領ˋ精銳騎兵從敵人左翼的缺口插入大流士在内的中軍。洋洋得意的大流士萬萬沒有想到對方會朝中軍衝殺過來,頓時驚慌失措,匆匆帶上隨從,落荒而逃。亞歷山大乘勝東進,佔領三個政治中心:亞述古國的大城及巴比倫帝國的首都「巴比倫」(Babylon)、大流士帝國的行政國都「蘇薩」(Susa)、波斯波利斯(Persepolis),波斯波利斯號稱波斯之城,是波斯的聖城。
波斯軍再度大敗潰散後,大流士逃到北方,途中,被手下一名總督「貝索斯」(Bessus)殺死。在得知大流士被殺的消息後,亞歷山大自任波斯皇帝。貝索斯後來與亞歷山大作戰被俘,以弒君(大流士)及反叛新君(亞歷山大),被處死。
為了鞏固自已的統治,他決定與巴克特裡亞王公之女洛可珊(Roxane)結婚。與洛可珊的結婚,可改善他與波斯部落的關係,但他的部屬明確反對他與東方異族通婚。但亞歷山大越來越東方化,他開始起用當地貴族,允許信教自由,實行東方禮儀,甚至於穿起波斯衣服(圖4)。
圖4:亞歷山大穿起波斯衣服,像不像波斯皇帝。
但亞歷山大也作了不智的舉動,他長驅直入波斯王宮「波斯波利斯」,一反以前的作為允許他部隊可以大肆掠奪,後來波斯波利斯在一場大火中化為灰燼,波斯帝國從此滅亡。
十四、遠征印度(希達斯皮斯戰役)
滅掉波斯後,亞歷山大便由「波斯波利斯」出發繼續他的遠征。亞歷山大終身夢想著征服全世界,要成為世界之王。他從小就認為:所謂世界就是從希臘經過波斯,再到達印度。現在波斯已征服,因此遠征印度是勢在必行。
西元前
327年,他率軍經過伊朗,進入印度。這時印度西北部,小國林立,相互爭戰不休。亞歷山大的大軍一到,許多的小國主動投靠。其餘的亞歷山大也輕而易舉征服了。大軍抵達印度河流域,展開希達斯皮斯戰役(Hydaspes Battle)。西元前 326 年,印度河的東面有條支流,叫做希達斯皮斯(Hydaspes),河西有個國家,叫太克西拉(Taxila);河東有個國家,叫波拉伐斯(Pauravas),兩國素來不和,經常發生爭執。太克西拉的國王太克西利斯(Taxiles),在亞歷山大尚未渡過印度河時,就親自跑去迎接,表示友好。而一水之隔的波拉伐斯,卻不買帳。聽到亞歷山大領兵到來,波拉伐斯的國王波拉斯(Porus)反而在希達斯皮斯河的對岸集結了他全部的兵馬。波拉斯的士兵,總計約 34000 名,略多於亞歷山大的士兵,此外,波拉斯還有約 200 頭戰象(受過戰鬥訓練的大象)。
這時 正是夏天,高山積雪融化,滂沱大雨無休無止。每年的這個季節裡,印度大地上的眾多河流都是水深流急的。波拉斯覺得自己的兵力略多於亞歷山大,而且有天險可憑,因此,他對阻擋亞歷山大的進攻信心十足。
亞歷山大一面派人速去印度河邊調運船隻,一面率領部隊開赴希達斯皮斯,在河西岸紮下了大營。在營地,亞歷山大可以清楚地看清對岸裝備齊備,陣容嚴整。波拉斯也看到了亞歷山大的主帥營帳,就親自坐鎮在對岸重點防守。亞歷山大仔細觀察了河面和兩岸地形,深知渡河不易,特別是波拉斯本人駐守的這一段河道,根本不可能渡過去。即使他的戰士勇於犧牲,他們的戰馬也不行;因為波拉斯的大象就在岸邊把守著,巨大的大象,把他的戰馬嚇壞了,根本無法作戰。
渡河要用的船隻很快就運到了,亞歷山大這時把部隊分成好幾部分,一隊接著一隊往不同方向出發,又回來。他的船隻頻繁地來回航行,隨時準備渡河。波拉斯不敢疏忽,也帶著象隊在對岸不停頓地來來回回奔走。這樣一連數日,天天如此,馬其頓軍還未過河。波拉斯的人馬已經累得精疲力竭。
亞歷山大把印軍折騰了一陣後,又從四面八方把糧食及其它軍需物資源源不絕地朝大本營運來。這樣,在波拉斯看來,很明顯,敵人因為受到阻擋,似乎準備在河岸上長期駐紮下去了。亞歷山大甚至公開聲稱:他可以等待。
十五、結束遠征
但此時,士兵們對印度的酷熱委實深感不適,同時,歷經長年的征戰,士兵們久別家鄉與親人,個個情緒低落,期盼能早回回到家園,與家人共享天倫之樂。
面對這種情形,各將領只得向亞歷山大陳請說:「士兵們已經疲憊不堪,毫無鬥志,再繼續留在這裡:而對我們不利。不如先回蘇沙,等軍隊元氣恢復了,再捲上重來。」
經過一番考量之後,亞歷山大只得接受大家意見,先回蘇沙,重整軍隊。
西元前326年夏天,亞歷山大帶著未能征服印度的遺憾,從印度河退兵。他兵
分三路:一路由陸路向北行;一路走海路;另一路則橫越沙漠,由亞歷山大親自率領。
亞歷山大帶領軍隊橫越早晚溫差極大,又缺乏水源的沙漠,途中累死、渴死的士兵不計其數。亞歷山大花了一年多的時間,於西元前324年,終於抵達了波斯的首都蘇沙,然而軍隊的人數只剩下出發時的四分之一。經過了這漫長疲累的旅程,亞歷山大為了安撫軍心,搞賞士兵們的辛勞,便在蘇沙與部屬和波斯少女舉行集體結婚,而亞歷山大也娶了大流士三世的公主為妻。
一場熱鬧的婚禮之後,亞歷山大又繼續他未完成的心願,準備遠征阿拉伯。沒想到,軍隊尚未出征.亞歷山大少年時的好友海菲斯.約翰卻不幸病亡,使得亞歷山大傷痛不已。
十六、霸業尚未成功的遺恨世長辭
西元前323年,亞歷山大抱著失去好友的傷痛,領兵進入巴比倫。到達巴比倫後,他便派人四處偵察其他國家的虛實,並計劃攻打阿拉伯,然而攻打的計劃尚未付諸行動時,他卻因為長途行事的疲勞,飲酒過度,以及舊傷復發而病倒,沒多久(6月13日),他就帶著他霸業尚未成功的遺恨與世長辭了,享年33歲。
經過遠征17600 公里和許多次激烈戰鬥勝利之後,亞歷山大建立了橫跨希臘、埃及、印度、波斯的大帝國(圖5),他的帝國後來又變成了三個王國,即:一是馬其頓王國;二是托勒密建立的埃及托勒密王國;三是塞流卡斯(Seleucus)建立的敘利亞王國,這三個王國在西元前100年前後,都被羅馬人所消滅。
圖5:亞歷山大東征的路線,及帝國的版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