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西50軼事(十八之三):喬治·華盛頓和他的小斧頭 江銘輝 五夢網
接著在1783年,隨著巴黎條約的簽署,英國承認了美國的獨立。華盛頓解散了他的軍隊,並在新澤西州的洛基山(Rocky Hill)向追隨了他多年的士兵們發表了精彩的告別演說。幾天後,英國人從紐約市撤退,華盛頓和殖民地政府重回城市,他於12月4日在紐約市發表了正式的告別演說。
應該指出的是,華盛頓的戰術毫無特殊之處,既無開創性、也對軍事歷史毫無影響,而且他在許多次戰役中都犯下大錯。但他仍被奉為戰爭英雄,因為支持他的人們認為,由於他所主張的革命概念,美軍也在戰爭中存活並持續戰鬥,使得美國得以維持獨立而持續至今。華盛頓一直躲開與英軍直接的衝突,避免了美軍決定性的戰敗或投降。他相當瞭解美軍的弱點並且也限制了他們進行過於冒險的行動,並利用他勇敢的人格激勵軍隊,使他們能撐過漫長而艱難的戰爭。
華盛頓在戰爭中選擇了正確的戰略,如同古羅馬將軍費邊在第二次布匿戰爭的戰略,持續地拖延敵人將能使英國人如同當年的漢尼拔一樣,「攻到了門外」但卻「不得其門而入」。很快英國人將會瞭解到繼續作戰只是浪費資源,他們只能追擊美軍進行混戰,卻無法徹底捕捉到美軍的主力。華盛頓瞭解到這場戰爭將會經由外交途徑取得勝利,而不是靠著士兵們。
十二、返回弗農山的莊園
1783年12月23日,華盛頓向邦聯議會(Congress of the Confederation)辭去了總司令的職務,邦聯議會稍後並在馬里蘭州安那波利斯的議院召開了會議。這對於新生國家而言是相當重要的過程,建立了由平民選出的官員—而不是由軍人來組織政府的先例,避免了軍國主義政權的出現。華盛頓堅信唯有人民擁有對國家的主權,沒有人可以在美國籍著軍事力量、或只因為他是出生貴族,就可奪取政權。
華盛頓接著返回弗農山的莊園,就在1783年聖誕節前夕那天的傍晚抵達家門。自從1775年因戰爭離開心愛的家園後,他都一直沒有機會回家。在門口歡迎他的是他之前曾向其許諾過會在8年內返家的妻子,以及4個已經能夠走路的孫子女,全都在他離家的這段時間出生。戰爭也帶走了他所扶養的繼子約翰的性命,於1781年在約克鎮的一次行軍裡發燒過世。
十三、英美簽署和平協議
和平終於來臨了1783年3月下旬,英美簽署和平協議。4月19日戰爭結束,獨立戰爭整整進行了八年。戰爭結束了,華盛頓時年51歲。他辭去軍職,向部隊告別。面對昔日生死與共的戰友,他激動不已,與他們斟酒告別。人們熱淚盈眶紛紛與他擁抱,最後為了不使自已過於激動,他一句話也沒有說,淚流滿面地徑直離去。在費城,他與財政部的審計人員一起核查了他在整個戰爭過程中的開支,賬目清楚,准確,他甚至還補貼了許多自已的錢。
奉還軍職的時候到了,1781年12月23日2點,安麗波利斯的大陸會議廳座無虛席,鴉雀無聲。人們靜靜地等待著他們所崇敬的人到來。寂靜中,華盛頓出場了。面對著代表國家的議員,他高大的身軀徐徐落下,幅度遠遠超出眾人之想像,代表們無不隱隱動容。他用自已的身體語言對這個新誕生的國家理念作出最徹底最清晰的解釋__總司令只是武裝力量的代表,而議員卻是國家的最高權力的代表,無論如何,軍隊都隻能向著“國家”表示尊敬和服從。
當華盛頓離開軍隊時,他在大陸軍團裡的最終頭銜是「將軍和總司令」。
在1787年華盛頓主持了在費城舉行的制憲會議。他並沒有參與討論,但他的威望維持了會議的秩序,並讓代表團能專注於討論上。在會議後他的威望使得包括維吉尼亞州議會在內的許多人相信這個會議的成果,而支持了美國憲法。
華盛頓的莊園廣達8000英畝(32平方公里),如同當時其他許多農場主一樣,儘管擁有大量土地,華盛頓手上的現金都不多,常常四處借貸。在後來他成為總統時,他甚至得借款$600元以搬家到首都紐約。
十四、當選美國地一任總統
華盛頓在1789年經過選舉團投票無異議的(獲得了全部的選舉人票)當選總統,他是歷史上唯一一個無異議投票當選的總統(並在1792年再次達成)。第二名獲得了34票的約翰·亞當斯則當選副總統。第一屆美國代表會議(First United States Congress)投票將付給華盛頓$25,000的年薪—這在1789年是個很大的數目。華盛頓在當時大概是全美國最富有的人了,他在西部的土地有非常大的潛在價值,不過在那時都是空地一片。他婉拒了他的總統薪水,這也是他被視為古羅馬公民英雄辛辛納圖斯的形象的一部分,他將承擔政務看作公民義務的市民。在總統就任的儀式中,華盛頓非常謹慎地確保儀式場面的規模和裝飾儉樸得符合共和國的標準,而不會超過當時歐洲各國的王室。
華盛頓的妻子瑪莎對他當選了總統相當失望,她只希望能和華盛頓在弗農山維持平靜的生活。不過她還是承擔起了第一夫人的職責,開放客廳並負責安排每週和達官顯貴的晚宴,使晚宴能搭配得上總統的身分。
在華盛頓擔任總統的初期,他只個別地與他的顧問會面,而到了1791年,則開始定期地和全體內閣與會。每當亞歷山大·漢密爾頓主張應該建立全國性的信用機構並構成金融力量強大的國家時,湯瑪斯·傑佛遜和詹姆士·麥迪遜總是反對他,而華盛頓必須時常調解兩方的意見。最後往往是漢密爾頓在爭論中獲勝,而且華盛頓指責當時由傑佛遜和麥迪遜所支持的名為民主—共和主義社會(Democratic-Republican societies)的團體的危險性時,漢密爾頓則被擁立為聯邦黨的領導人。
1791年,當國會通過增加蒸餾酒的貨物稅率時,引發了許多抗議行動。到了1794年,在華盛頓指示抗議者應該前往地方法院後,抗議活動卻激化為大規模的暴動。於是在8月7日華盛頓向賓夕法尼亞州、維吉尼亞州和其他州請求頒布民兵法以徵召民兵。在徵召一萬多名民兵後,他便直接帶兵前往暴動地區鎮壓暴動,使得他成為唯一一個親自率領軍隊的美國總統。平亂中死了幾個人但並沒有戰爭發生,但華盛頓堅強的表現直接展現了新政府的力量。這也是聯邦憲法頒布以來,聯邦政府首次動用軍隊以維持地方的秩序。
在美國自從革命戰爭以來通常稱為西北地界的地區,原本住在那裡的印地安人仍常與白人爆發衝突,在西北印地安人戰爭(Northwest Indian War)中,印地安人戰勝了白人,直到1794年的鹿寨戰役(Battle of Fallen Timbers)中被白人擊敗為止。
1793年,革命後的法國新政府派遣外交官艾德蒙·吉尼特(Edmond Genêt)至美國,吉尼特試著唆使美國輿論同情法國,以合力對抗大英帝國,法國政府更授權他向美國船隻頒布捕押特許證(letters of marque and reprisal),允許船隻捕押與法國為敵的他國船隻。吉尼特的作為迫使華盛頓要求法國政府把他撤回。
1794年12月9日,在美國派出首席法官約翰·傑伊前往倫敦談判後,美英兩國簽定了以他為名的傑伊條約,條約裡試圖劃清自從革命戰爭到美國獨立以來兩國間一直拖延的問題,好增進兩國間的關係。主張親法國派的傑佛遜等人極力批評條約,但華盛頓和漢密爾頓則表示支持,之後國會也通過了條約的簽定。條約規定英國必須撤離他們在五大湖的堡壘,這也對後來的1812年戰爭產生了影響。
亞歷山大·漢密爾頓利用他在聯邦政府內的任命權,任命了許多他的好友擔任政府職位,因此由他領導的聯邦黨羽翼漸豐,稍後在1796年由聯邦黨推舉的約翰·亞當斯也當選了總統。華盛頓自身相當反對這種黨派政治,因此從不表態支持任何政黨。儘管華盛頓較偏向支持漢密爾頓而不是傑佛遜派的政策,但他從沒有這樣公開表態過。因此可以說華盛頓在當時是沒有黨派立場的,到目前為止,華盛頓是唯一一個無黨籍的美國總統。
十五、二任總統成了美國的慣例
儘管華盛頓相當不情願,他還是被推選為第二任總統。不過華盛頓堅持拒絕了擔任第三任總統,因此寫下美國總統任期不能超過兩屆的不成文慣例。這個慣例一直到1940年才被羅斯福所打破,但在羅斯福死後這個慣例正式的被寫進憲法第22號修正案裡面。
華盛頓在他的離職演說成為美國歷史上最富影響力的政治演說之一。在演說中他闡述了過份的黨派偏見可能對國家造成的不良影響,他呼籲人們拋棄黨派之爭,團結起來為增進公眾利益而努力。他並主張美國應該避免受到他國的干涉,因為美國應該只專注於美國人的利益。他建議與世界上其他國家保持友誼和貿易關係,並應該避免牽扯進歐洲的戰爭。他認為應該避免與某國家保持長期的同盟關係,並指出應該注意當時美法間的結盟。華盛頓的離職演說成為美國人對政治的準則,尤其對於之後的世代而言,每當發生關於美國的外交政策應該維持中立與否的爭論時,華盛頓的演說便成為主張維持中立者最有力的引言,一直到1949年美國開始與其他國家結盟為止。
在約翰·亞當斯的就職典禮上,據說華盛頓還和亞當斯耳語道:「現在我離職了,換你做總統了。讓我們等著瞧誰比較喜歡這工作吧!」。華盛頓之後拒絕離開總統辦公室,直到副總統—湯瑪斯·傑佛遜也到達,樹立了只有正副總統都到齊時才能讓出總統職位的慣例。接著,華盛頓步出辦公室,回復了平民的身分。
宗教政策方面,美國是建立在宗教自由的基礎上的。華盛頓曾宣稱:「美國決不是建立在基督教的教條之上。」
(以上大部分參考中文的維基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