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菲爾鐵塔(上) 江銘輝 五夢網
一、艾菲爾鐵塔簡介
艾菲爾鐵塔(Eiffel Tower:圖1)是一個鐵製的格子塔位,它於巴黎的戰神廣場(Champ de Mars)。它是根據工程師居斯塔夫·埃菲爾(Gustave Eiffe)的名字命名的,因為艾菲爾鐵塔是他的公司設計和建造的。
艾菲爾鐵塔舉世聞名的建築物,它在西元1889年興建,當時是作為1889年的世界博覽會入口的拱門及慶祝法國法國大革命一百週年紀念。如今它已成為法國在全球的標幟,也是世界上最易識別的建築物。該塔是巴黎最高的建築物,也是遊客最多的紀念碑。
該塔增加天線後是塔高324米(1,063英尺),大約有81層樓的高度,它的高度超過華盛頓紀念碑,建造初期,它的高度是300公尺,保持41年,是當初世界上最高的建築物,一直到1930年紐約市開始建305公尺高的克萊斯勒大樓 (Chrysler Building),埃菲爾鐵塔才被超過。但後來艾菲爾鐵塔於1957年,它裝上24公尺的天線,又比現在的克萊斯勒大廈高。
如果不包括廣播天線,它是在法國次於米洛高架橋(Millau Viaduct),是法國第二高的建築了。
該塔分為三層,可供遊客玩,最高的第三層是景觀台有276米(906英尺),遊客可由樓梯或電梯(昇降梯)上去,最高層的瞭望台,若沿1652級階梯而上,差不多要一個小時,因此大多數的人當然乘電梯而上。這裡最宜遠望巴黎,在這裡嘈雜的巴黎忽然靜了下來,變成一幅巨大的地圖,條條大道和小巷盡收眼裡,全巴黎盡在腳下,當白天視野清晰時,極目可望60公里開外。
第一層和第二層,從地面走路到第一層樓,如果想到第二層也可再步行300多步,到第二層樓。雖然也有樓梯到最高的第三層,但因為太高了,通常大都數人都選擇坐電梯到達。第一層樓和第二層樓有餐館。
第二層瞭望台離地面115米,有人說,從這一層向外張望可以看到最佳景色。的確,淡黃色的凱旋門城樓、綠蔭中的羅浮宮、白色的蒙馬聖心教堂都清晰可見,色彩斑斕。傍晚登塔,則見夜色如畫,繁燈似錦,翠映林蔭,那些交織如網的街燈,真如雨後珠網,粒粒晶瑩。這一層還有一個裝潢考究的全景餐廳,終年都是顧客盈門,座位必須提前預訂才行。最下層瞭望台面積最大,相當寬敞,設有會議廳、電影廳、餐廳、商店和郵局等各種服務設施。在穿梭往來的人群中,好像置身於鬧市,而忘記這裡居然是57米的高空。從這裡觀賞近景最為理想。北面的夏洛宮及其水花飛濺的噴水池、塔腳下靜靜流過的塞納河水、南面戰神廣場的大草坪和法蘭西軍校的古老建築,構成了一幅令人難忘的風景畫。
戰神廣場的另一端有和平門和和平碑,上面用不同的文字寫著「和平」,表達了人們美好的願望。
徒步登塔可以上第一層和第二層,費用為5歐元,坐纜車上第一層和第二層8.50歐元,最頂尖14.00歐元(價格至2012年12月22日) 在此可以放眼巴黎全城。但是由於觀光客眾多排隊時間長,需預留多一點時間;也曾有遊客批評相關的旅遊配套措施配不上享譽世界的知名度,譬如塔頂居然沒提供任何望遠鏡服務。
二、設計師居斯塔夫‧艾菲爾
居斯塔夫‧艾菲爾(Alexandre Gustave Eiffel,法國人,西元1832~1923年:圖2)是<艾菲爾鐵塔的設計人>,西元1832年,艾菲爾生於法國迪戎(Dijon),曾就讀法國巴黎中央工藝和製造學院。1858年,運用壓縮氣體打樁技術,在波爾多市,建造一座橫跨加倫河的鐵路和鐵橋。1867年自已成立一家公司,專門承包橋樑、高架陸橋、港口及其他大型營建工程,他經手的大型工程有橫跨葡萄牙多羅河(Douro River)的大拱橋,法國加拉比特特(Garabit)的高架陸橋。美國自由女神像的鐵質保護,尼斯天文台的圓形天窗。1886~1889年,完成舉世聞名的艾菲爾鐵塔。
然而,在承包雷塞布的拿馬運河水閘工程時,牽涉到工程財務醜聞,名譽受損。後致力於氣體動力學研究,1923年卒於巴黎。
他一生中傑作累累,遍佈世界,但使他名揚四海的還是這座以他名字命名的鐵塔。用他自己的話說:「埃菲爾鐵塔“把我淹沒了,好像我一生只是建造了她”。」當初,法國政府雖然決定在巴黎建造一座世界最高的大鐵塔,但提供的資金只是所需費用的1/5。埃菲爾為實現他的設計,曾將他的建築工程公司和全部財產抵押給銀行作為工程投資。
圖2:艾菲爾(本圖摘自維基百科)
三、艾菲爾鐵建設的起因
1. 為了1889年的世界博覽會,1886年5月2日,法國政府宣佈舉行一個設計大賽,法國的工程師和建築師們被邀請參加研究關於戰神廣場建起一個底座125平方米,高度300米鐵塔的可能性。
無論參加大賽的人提出什麼樣的構想,他們的設計都必須滿足如下兩個條件:
(1.) 這個建築可以用來募集資金,也就是說必須能夠吸引足夠的旅遊者買票參觀,所得資金可以維持這個建築本身。
(2.) 這是一個臨時的建築,在博覽會之後能夠輕易的拆除。
2.居斯塔夫‧艾菲爾雀屏中選
在1886年,5月18日的最後期限之前,超過100份設計稿參與競爭。其中大部分都非常傳統,另外一些則非常的怪異。有人提出建造一個巨大的斷頭臺;有人提議豎起一個1000英尺的灑水裝置,在乾旱的季節裡灌溉整個巴黎;還有人建議在高塔的頂上,安裝一個巨大的電燈,可以把整個巴黎照亮8倍,可以方便的閱讀報紙。
事實是,沒有一個提案獲得通過。於是就宣佈舉行大賽來挑選,這個時候,有一位53歲的建築工程師居斯塔夫‧艾菲爾(Alexandre-Gustave Eiffel),就已經開始思索用金屬為法國建造一個偉大的建築。
幾周之前,他已經會見過一位叫做伊舵爾德‧羅克羅(Edouard Lockroy)的法國大臣,並且提交了自己已經準備完畢的計畫“一座鐵塔”。埃菲爾製作了5329張機械製圖,用以描述將會用到的18038塊不同的組件。羅克羅對埃菲爾的設計非常傾心,於是暗中操縱設計大賽使得埃菲爾的設計勝出。
艾菲爾在呈交的鐵塔計劃書,建議用四座柱墩支撐,重四千噸(結果共重七千噸),造價三百一十五萬多法郎(結果成本是建議價兩倍半),需時二十六個月。但當時艾菲爾仍未決定用鐵材還是鋼材。
到翌年即一八八六年六月,投票結果公佈艾菲爾的設計脫穎而出,但法國政府只肯付出一百五十萬法郎的建造費,並建議若艾菲爾肯承擔全部工程費用,從一八九0一月一日起二十年內,凡參觀鐵塔的專利和收益歸艾菲爾所有。
結果法國政府打錯算盤,當年的萬國博覽會開幕後,每天參觀鐵塔人數一萬人次,閉幕時共有一百九十萬人次登上鐵塔遠眺巴黎,收益達六百五十多萬法郎,幾乎已將七百四十五多法郎的成本賺回來了。
如今的鐵塔高三百二十米,以防範強風吹襲的對稱鋼筋設計,共分三層,隨遊客目的樓層不同而有不同收費。抵達第二層時,可先四周瀏覽一下巴黎景色,這時的高度仍可清楚辨識主要地標物。若想登上塔頂,便要排隊等電梯。白天視野佳時,在塔頂可遠眺七十二公里遠。
若從經濟上的成本效益看,全塔以輕鋼建成,但並沒經熱浸鍍鋅處理,結果其後百多年中,平均每六年便要再漆一次,每次歷時十四個月,耗用六十公噸的底面漆。近年曾有一位荷蘭籍的專家作出評估,謂當初使用熱浸鋼後再加油漆,則首次大修是二十五年後,至今只共需七次而不是如今十七次的大修,總節省千萬美元。
四、艾菲爾鐵塔的施工
艾菲爾鐵塔採用交叉固定格子式樣的大樑,為緞鐵技術的一大傑作,鐵塔分程三層,最底層是四個四邊形的塔腳,它為拱形構造聯結在一起。距離地面高度57公尺處,為第一個平台。第二個平台位於高度115公尺處,此時的塔腳已聯結在一起,第三個平台位於高度276公尺處。第三個平台上方為塔頂和最後平台,全高300公尺。1959年,由於架設無線電天線塔高由300公尺增高至324公尺。1887年1月28日,埃菲爾鐵塔正式開工。250名工人冬季每天工作8小時,夏季每天工作13小時,終於,1889年3月31日這座鋼鐵結構的高塔大功告成。埃菲爾鐵塔的金屬製件有1.8萬多個,重達7000噸,施工時共鑽孔700萬個,使用鉚釘250萬個。由於鐵塔上的每個部件事先都嚴格編號,所以裝配時沒出一點差錯。施工完全依照設計進行,中途沒有進行任何改動,可見設計之合理、計算之精確。據統計,僅鐵塔的設計草圖就有5300多張,其中包括1700張全圖。1889年5月15日,在給世界博覽會作開幕式剪綵時,鐵塔的設計師居斯塔夫·艾菲爾親手將法國國旗升上鐵塔的300米高空,由此,人們為了紀念他對法國和巴黎的這一貢獻,特別還在塔下為他塑造了一座半身銅像(圖3)。
建成後的埃菲爾鐵塔高300米,直到1930年它始終是全世界最高的建築。如今,鐵塔上增設了廣播和電視天線,它的總高已達320米。站在塔上,整個巴黎都在腳下。每天都有世界各地的遊客慕名前來參觀。到1988年,該塔迎接來自五大洲的遊客1.23億人次。1989年3月31日,埃菲爾鐵塔整整100歲。為此巴黎鐵塔管理公司特地主持隆重的紀念活動,重現了百年前埃菲爾率眾登頂的歷史場景:身著黑色禮服、頭戴寬邊禮帽、手持國旗的“埃菲爾”和30名“知名人士”、“建築工人”,在隆重的鼓樂聲中拾級而上。當他把三色旗插上塔頂時,21響禮炮齊鳴,群鴿繞塔飛翔,彩色氣球飄上藍天。在鐵塔2層平臺的圍欄上懸掛著用世界各國文字書寫的“慶祝鐵塔100歲”的彩色條幅。無數遊客翹首目睹了這一壯觀場面。
五、反對聲浪和讚賞二極化
1889 年完成,這個為了世界博覽會而建造的 A 字型鏤空建築,對當時熱衷古典建築美的巴黎人來說是個很大的驚嚇,引發一百多位作家、建築師和藝術家聯名上書反對,連署名單包括知名的小說家小仲馬(Dumas)、莫泊桑(Maupassant)、設計巴黎歌劇院的加尼葉(Garnier)等,他們覺得這個詭異得聳立在巴黎天空無意義的工業革命大怪物(當時的法國正和帶動工業革命的英國一較世界霸權的長短,這個鐵塔其實具有十分激進的工業革命象徵意義),活像個黑色大煙囪,給巴黎投下了醜陋的影子,破壞了巴黎高雅的氣質。
但這個超高難度、當時全世界最高的建築物(其他建築物當時都沒超過 100 公尺,艾菲爾鐵塔卻一口氣蓋成高 324 公尺,相當 81 層樓高),對巴黎建築界來說是個充滿勇氣的大變革,也是對建築的大膽挑戰。而當年的世博會吸引了 250 萬人登上鐵塔,當大發明家愛迪生被邀請去參觀鐵塔時,也驚歎於這個充滿新意的建築,因此送上一個他發明的留聲機給鐵塔設計人居斯塔夫‧艾菲爾(Gustave Eiffel),表達他的敬意。
艾菲爾對如排山倒海的負面批判倒是比誰都篤定,他說:「我相信有一天,這座鐵塔會向世人證明它獨具的美感」。這個預言其實沒等太久就似乎應驗了,1889 年 9 月的某一天,艾菲爾本人在鐵塔的餐廳用餐時,瞥見知名作曲家古諾(Charles Gounod,當時也是聯名反對鐵塔建造的人之ㄧ)就坐在他隔桌用餐,他大方的邀請古諾去鐵塔頂端的私人會客室,古諾還用現場的鋼琴即興的作了一首曲子彈唱,兩個人開心的聊了一整夜。另一個也在抗議書中強力反對鐵塔建造的作家莫泊桑,居然也成了鐵塔餐廳的常客,當大家質疑他的立場時,他的回應是:「因為這裡是全巴黎唯一看不到艾菲爾鐵塔的地方」。
當然這個當年遭眾人唾棄的龐然怪物,直到今天還是巴黎最具代表性的象徵物,也同時為巴黎帶來可觀的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