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活節島(下) 江銘輝 五夢網
六、摩艾石像
887尊復活節島石雕像大多在海邊,有的豎立在草叢中,有的倒在地面上,有的豎在祭壇上。石像一般7到10米高,重約90噸。它們的頭較長,眼窩深,鼻子高,下巴突出,耳朵較長。它們沒有腳,雙臂垂在身軀兩旁,雙手放在肚皮上。
七、戴帽子的石像
有些石雕像是用淡黃色火山石雕刻成的,有的還戴著帽子,叫普卡奧(Pukau),普卡奧是用紅色岩石雕成的,高幾米,形狀像個圓柱。有的石雕像身上還刻著符號,有點像文身圖案。除此之外,還發現了比這些雕像還要大一倍的石雕像,但它們多是半成品。有些石像的頭上有一塊紅石頭,就像戴了一頂“帽子”
石像頭上的紅帽子,非常稀有,享有這種特權的石像只有31尊而已,他們分配給東南岸的有15頂,北岸的有10頂,西岸的有6頂,這些都是貴族。(圖5)
圖5:戴帽子的石像
八、石像工程
考古學家推斷最少每天要動用30個勞工,工作8小時,約用1年時間才雕鑿出1個石像。不過,這還未計算搬運石像到海邊的工程,估計也需要90人,於兩個月時間內才可將石像搬運出來。最後還要3個月才能將石像聳立起來。可是考古學家怎樣也想不到數噸重的紅帽子如何戴到足有10米高人像的頭上呢?
要解開這個謎底很困難,雖有文字記載但目前仍沒人能解讀其中含義。對於石像的意義,世界考古學家認為復活節島的原住民將這些石像視為守護神,以保佑作物豐收及好運,因此每個部落都擁有自己的石像。但隨著人口增加,拉帕努伊人全盛時期曾高達七千人,巨石像的尺寸和數量也隨之增加,有些石像體積甚至大到無法搬離採石場。最終通過滾木才將石像運出。
至於直徑達3米、高為2.5米的大帽子的確令人肅然起敬,重量似乎是驚人的。但美國科學家海爾達爾認為石帽子是由普那帕奧火山的黑色凝灰岩,即浮石造成的。這種浮石曬乾後就會浮在水中,只有表面吸足了水才會沉下去。拖運這種由比重比水還輕的岩石製成的大帽子“用不了花費太大的力氣”,五個人就能搬動一頂直徑為1米的石帽子。而且,用來製造石帽子的岩石也很容易加工,用普通帶鋸齒的刀就能把它切割下來。很明顯,復活節島上的古代雕刻家非常瞭解浮石的這種特性,他們製好帽子後,把它滾向海洋方向,再放到石像的頭上去。況且,復活節島上的雕像並不都是戴帽子的。迄今為止,人們只發現31座戴帽子的雕像,而且這些戴帽子的雕像又都站立在有浮石層的地方。
毋庸置疑,帽子就是在石像附近造好的,然後再順著用石塊疊成的腳手架滾到雕像的頭上,而不是抬上去的。
九、謎樣的石像採石場
拉諾拉庫 (Raraku)是火山灰或凝灰岩形成,位於特拉維卡(Terevaka)火山,在拉帕努伊國家公園復活節島上的低山坡上的火山口。這一個採石場大約有500年,直到十八世紀初,它提供島內約95%的石像(圖6)。
圖6:拉諾拉庫 (Raraku)石像的採石場,它有許多未完成的石像
人們逐一統計了島上的巨石人像,共有887尊。他們還調查了這些巨石人像的分佈,他們還在拉諾拉庫山脈,發現幾處採石場。採石場上堅硬的岩石,被人隨意切割,幾十萬立方米的岩石被採鑿出來。到處是亂石碎礫。加上好一些好像要被運往遠方安放的巨石人像,採石場上仍躺著數以百計末被加工的石料,以及僅加工一半的石像。有一尊石像最奇妙,它的臉部己雕鑿完成,後腦部還和山體相聯。其實再加幾刀,這件成品就可與山體分離,然而,它的製作者卻不這樣做,好像他忽然發現了什麼,匆匆離去。
放眼望去,整個氣勢磅礡的採石場,的確讓人感到一件不可思議的事情發生了,大批石匠不約而同地紛紛離去。採石場上零亂的碎石,好像是逃離時混亂的腳印。那些碎棄的石料上深深的鑿痕,以及紛飛四布的石屑,又在向人述說當時充滿是在熱情與歡樂的氣氛下,突然遭遇狀況。
工地上進度不一的一件一件作品,就像凝固了的時針,突然同時停止,小島到底發生了什麼?
火山爆發嗎?不是說這個小島是由火山構成的嗎?不錯,但地質學家告訴我們,復活節島固然是座火山島,但是,是一座死火山,在人類來到島上居住以前,情況一向是穩定的,或許是狂風海嘯等災害造成工地停工。但是,島上居民理應對海島常見的這種自然災害司空見慣,大可不必驚慌失措。再說災害過後隨時可以復工,但他們卻沒有這樣做。因此人們為什麼要忽然放棄呢?且為什麼要雕刻這些巨石人像,己經是個謎了。而採石場為什麼突然停工,又是謎中之謎。
許多學者研究了分佈於小島各處的887尊石像,以及幾處採石場的規模等情況後,認為這些工作量需要五千個身強力壯的勞動力才能完成。他們做過一項試驗,雕刻一尊不大不小的石人像,需要十幾個工人忙一年。利用滾木滑動裝置似乎是島民解決運輸問題的惟一途徑,同時,這種原始的搬運辦法,的確可以將這些龐然大物搬運到小島任何角落。但是,這無疑又會佔用很多的勞力。但在雅各·羅格文初到復活節島時,他說島上幾乎沒有樹木。這就是否利用滾木裝置運送巨石人像也是問題了。
再說那五千個強壯的勞動力吃什麼?島上是否有足夠的糧食供應?也是問題。
十、結論
1. 考古學家把復活節島大致分為三個階段
復活節島主是由三座火山於300萬至30萬年前的多次噴發而形成,大約從公元四世紀左右(或以後)開始有人類居住,考古學家把復活節島大致分為三個階段:
移民期(Population Phase):現在幾可確定的是島上的原住民祖先為波利尼西亞島嶼的居民,他們在公元300到800年間陸續遷徙至復活節島上定居。
古典時期(Ahu Moai Phase):公元 800到1680年被稱為復活節島的古典時期,島上著名的巨型石像就在這段時期豎立,推算它們大多數豎立於西元1250 到1500年間左右,這期間是復活節島文明發展的高峰期。
衰落期(Huri Moai Phase):西元 1680 年至西方傳教士到來傳教的十九世紀期間,島上部落間發生戰鬥,互相推倒對方祖輩建立的石像,這期間島上開始奉行「鳥人」習俗(Tangata Manu/birdman ritual)。
考古研究發現復活節島上曾經樹木繁茂,但隨著島上居民濫伐森林和盲目開墾,加上獵殺為樹木播種的雀鳥,和島上的老鼠肆虐,令島上天然資源消耗殆盡,後期更因爭奪僅餘的資源而爆發部落間的戰爭。
3. 復活節島的神話跟波利尼西亞人的神話有關係
有學者相信復活節島文明的神話跟波利尼西亞人的神話有著一定的關係,例如復活節島神話裡創造人類的馬克-馬克(Make-Make)神,也叫鳥神, (在復活節島拉帕努伊神話,祂是人類的創造者,生育之神),祂便被認為跟波利尼西亞的創造神坦涅(Tane)有關。
4.崇拜鳥神
復活節島文明較後期,首領(Ariki Mau)的地位因連年戰爭而衰落,島上改為奉行一種稱為「鳥人」的祭祀習俗(Tangata Manu/birdman ritual),每年舉行一次,推選出下一年的首領。習俗每年春天在復活節島西南端的 Orongo 火山旁舉行,形式像一場運動競賽,各部落推選出來的「參賽者」要從陡峭的山崖爬下海邊,在驚濤駭浪和鯊魚的威脅下游往離岸約 1,300 米的無人礁石小島 Motu Iti,靜候小島上野鳥黑頭燕鷗產下的新鮮鳥蛋,首位從小島成功帶回完整鳥蛋的就可成為下一年的首領「鳥人」。
這項習俗最早何時出現至今無從稽考,1860 年代天主教取代成為當地宗教後,「鳥人」習俗便被禁止。
5. 只有阿虎‧阿基維(Ahu Akivi)七尊「摩艾」石像面向著大海
一般人都以為島上石像都是面向著大海,其實大部分已豎立的「摩艾」像都是背向大海,只有 阿虎‧阿基維(Ahu Akivi)的七尊「摩艾」面向太平洋(圖7)。阿基維(Ahu Akivi)處於內陸,這七尊「摩艾」像只是面向後人的聚居地而順便遙望大海。很多「摩艾」像都會被放置在稱為阿虎(Ahu)的石台上,一般人都禁止走上 阿虎(Ahu)。
阿虎阿基維(Ahu Akivi)是復活島特別神聖的地方望著走向太平洋。共有七個摩艾,所有相同的形狀和尺寸,設立於16世紀的一個著名天體觀測台。該位址在內陸,而不是沿著海岸。
七個相同的摩艾石像的一個特點是,它們正是春分期間,面對夕陽,並把他們背在秋分期間對著日出。這樣的天文精確功能只有在島上這個位置才能看到。
圖7:面向著大海的阿虎‧阿基維(本摘自維基百科,作者:NOA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