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的「自由女神像」江銘輝 五夢網
自由女神像(Statue of Liberty;圖1)全名為“自由女神銅像國家紀念碑”,正式名稱是“照耀世界的自由女神”(Liberty Enlightening the World),她於1886年10月28日矗立在美國紐約市海港內自由島的哈德遜河口附近,被譽為美國和自由的標誌。創作者是弗雷德里克·奧古斯特·巴托爾迪(Frédéric Auguste Bartholdi,1834年4月2日-1904年10月4日)。1984年,它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二、自由女神的外貌
自由女神穿著古希臘風格的服裝,所戴頭冠有象徵世界七大洲及五大洋的七道尖芒。女神右手高舉象徵自由的火炬,左手捧著一本封面刻有“1776年7月4日”字樣的法律典籍,7月4日這一天正是美國獨立宣言的簽署日。她腳下是打碎的手銬、腳鐐和鎖鏈。她象徵著掙自由、掙脫暴政的約束,她於在1886年10月28日落成並揭幕。雕像鍛鐵的內部結構是後來由建造巴黎埃菲爾鐵塔的居斯塔夫·埃菲爾設計的。
三、法國計劃將自由女神銅像送美國
自由女神銅象徵法國與美國之間的又友誼,十八世紀七十年代,美國為了爭取獨立而跟英國大戰,法國曾給與協助,但當時給美國協助的也只有法國一國。
1865年,巴托爾迪在別人的提議下,決定塑造一座象徵自由的塑像,由法國人民捐款,作為法國政府送給美國政府慶祝美國獨立100周年的禮物。
1869年自由神像的草圖設計完成弗雷德里克·奧古斯特·巴托爾迪便開始全心全意地投入雕塑工作,為爭取美國人對塑像計畫的支持,他不辭辛勞的赴美國。終於成功完成法、美二國的募款,建造舉世聞名的自由女神銅象。
四、創作者巴托爾迪
圖2:巴托爾迪
巴托爾迪(圖2)於1834年出生在法國的一個義大利人家庭,他從青年時代起就酷愛雕塑藝術,在他17歲時,也就是1851年,拿破崙的姪兒「路易·拿破崙·波拿巴」發動政變推翻第二共和國,成為獨裁者,巴黎陷入動盪不安,有一天,他親眼看到一群堅定的共和國人士在街頭築起防禦工事,在暮色蒼茫時,一個年輕姑娘手持熊熊燃燒的火炬,高呼“前進”地向敵人衝去,敵人的槍聲響了,姑娘中彈倒在血泊中。巴托爾迪看到這一幕,心情久久不能平靜。從此這位高擎火炬的勇敢姑娘就成為他心中自由的女神像的靈感。
有人認為自由女神像的設計和建造可追溯至1865年,一位在南北戰爭中支持北軍的法國學者、政治活動家「拉沃拉葉」在其凡爾賽附近的家中一次晚飯後的閒談中說:「如果我們法美兩國能共同建造建立一座雕像來紀念美國的獨立,將是天經地義的。」,這件事是由美國國家公園管理局在一份發佈於2000年的報告提到,這一說法來自於1885年募款的宣傳小冊子,但其實並不正確。
建造自由女神像的構想最可能出現於1870年,根據巴特勒迪自述,上述在「拉沃拉葉」的閒談,他也在場。拉沃拉葉的想法沒有成為正式的提議,但啟發了巴特勒迪的構想。他當時僅僅和拉沃拉葉進行了關於討論拿破崙三世的統治對思想自由的壓制,事後巴特勒迪還聯繫了在埃及的赫迪夫(Khedive:奧斯曼帝國和蘇丹的長官)、伊斯梅爾帕夏(Isma'il Pasha:埃及和蘇丹的世襲總督),伊斯梅爾帕曾計畫在蘇伊士運河塞得港附近建造一座古埃及女性法拉欣(fellahs:這個字源於阿拉伯語,意思就是「農夫」)身披長袍、高舉火炬的形象的巨型燈塔,並為之繪製了草圖、製作了模型,最終沒有建造,和蘇伊士運河上這座燈塔類似的計畫,是古代世界七大奇蹟的羅德島太陽神銅像,這座太陽神像據推測超過100英尺(30米)高,同樣位於港口的入口處,為來往的船隻提供燈光引導。
1870年爆發的普法戰爭中,巴特勒迪作為陸軍少校參戰。戰爭中,拿破崙三世被俘獲並廢黜,巴特勒迪的家鄉阿爾薩斯被割讓給普魯士,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成立。戰後巴特勒迪計畫前往美國,他和拉沃拉葉認為當時正是和一些有影響力的美國人討論建造自由女神像的時機。1871年6月,巴特勒迪帶著拉沃拉葉的介紹信橫渡大西洋,來到美國。
五、遊說美國
圖3:自由島的自由女神像
巴特勒迪甫一到達紐約港便注意到了貝德羅島(就是後來的自由島(Liberty Island),舊稱是貝德羅島,Bedloe's Island,當時是美國紐約港中的一個無人居住的小島)。他發現往來的船隻必然經過這一小島,正是建造自由女神像最好地點(圖3)。他還得知此島是為美國政府所有,進而欣喜的寫信給拉沃拉葉,稱此地為“所有州共有的土地”。巴特勒迪會見了很多紐約各界名流,還拜訪了時任美國總統格蘭特(Ulysses S. Grant;1822年4月27日-1885年7月23日;第18任美國總統)得到其保證,他認為取得貝德羅島作為雕像的選址不會太困難。巴特勒迪又乘火車兩次橫穿美國,會見了許多可能對雕像計畫持樂觀態度的美國人。然而,他仍認為這個時候美法兩國公眾對這一計畫的支持程度尚不足,因此和拉沃拉葉決定繼續等待合適時機。
六、塑造一座象徵自由的塑像
1865年,巴托爾迪在別人的提議下,決定塑造一座象徵自由的塑像,由法國人民捐款,作為法國政府送給美國政府慶祝美國獨立100周年的禮物。巴特勒迪早於1870年即為雕像製作了第一個模型。他的一個美國藝術家朋友將其訪美期間帶去的草圖收藏於羅德島州的工作室中。巴特勒迪返回法國後繼續進行雕像的設計。他同時還參與了若干支持法國愛國精神的雕像設計,他們具有浪漫主義的風格,這種浪漫主義風格影響了巴特勒迪對自由女神像的設計。
圖4:德拉克羅瓦畫作《自由引導人民》
八、母親夏洛蒂和妻子讓娜是模特兒
關於自由女神像的模特兒,有三種傳說:
1. 母親夏洛蒂當模特兒:
自由女神像的設計雕塑模型大多數都是身披長袍和斗篷、手持火炬的女性形象。雕塑的臉部根據巴特勒迪的母親的外貌進行設計。雕塑的輪廓十分簡潔,沒有過分刻畫細節,同時又能照顧到雕塑尺寸上的特點,顯得莊重嚴肅。
2. 妻子讓娜當模特兒,在一次婚禮上同一位名叫讓娜的姑娘邂逅,讓娜(Jeana)長得美麗端莊,儀態萬方。巴托爾迪認為讓她來為“照亮全球的”自由神像做模特是十分相稱的,讓娜欣然允諾。在雕塑過程中,他們之間產生了純潔的愛情,終於結為夫妻。
3.有人認為巴托爾迪的母親「夏洛特」,是自由神像臉部的模型(圖5),他的妻子,是身體和舉火炬的右手的模特兒。
圖5:母親「夏洛特」和自由神像臉部。
九、最後一步
圖6:“費城博覽會上的”自由女神像(Statue of Liberty;取自http://www.usatouronline.com/)
1869年自由神像的草圖設計完成,巴托爾迪便開始全心全意地投入雕塑工作。1874年造像工程開工。
巴托爾迪為了自由女神像,可謂歷盡千辛萬苦,其中就包括遊說美國這一項。1875年,法國方面成立了“法美聯合會”籌款建造女神像,同時需要美國為女神像提供基座。事與願違,法國開始大量捐款之時,美國卻遲遲不感興趣。然而巴托爾迪堅信,自由女神像必將成為兩國人民友好的象徵。1876年恰逢費城舉行慶祝美國獨立一百周年博覽會,為了引起公眾注意,巴托爾迪把自由女神執火炬的手運到博覽會上展出(圖6)。僅僅女神手的食指就長達2.44米,指甲為25釐米厚,12個人可以站在火炬的邊上,令所有參觀者望而生畏。這只大手轟動了美國,老美這時才認識到法國要向他們贈送的禮物的藝術之美。一星期前還是默默無聞,現在巴托爾迪卻一舉成名。美國國會立即通過決議,正式批准總統提出接受女神像的請求,當時的貝德羅島也被確定為建立女神像的地點。
十、在美國安裝:
1884年7月4日,完工儀式舉辦,莫頓大使出席,德·雷賽布宣布法國政府會負責將雕像運至紐約的費用。並正式宣佈自由女神像贈送給美國。
安裝從1884年8月5日開始,從神像底座開始安裝,基座高約27公尺,由花崗石混凝土製成。這座自由女神雕像高46米,加基座為27公尺,重達225噸,是金屬鑄造。銅像內部的鋼鐵支架由建築師維雷勃杜克和後來建造巴黎埃菲爾鐵塔聞名於世界的法國工程師居斯塔夫·埃菲爾設計製作。整座銅像以120噸的鋼鐵為骨架,80噸銅片為外皮,以30萬隻鉚釘裝配固定在支架上。
女神像體內的螺旋形階梯使遊客能登上它的頭部,這相當於攀登一幢12層高的樓房(由於過高,後來從基座開始安裝了電梯方便遊人上下,如圖7。)筆者於30年前往紐約時,也曾到自由女神像一遊,並爬到自由女神像的火炬。
九、結論:
自由女神像最初由美國燈塔管理委員會管理,1901年轉交美國戰爭部(美國國防部前身)管理,1933年至今則由美國國家公園管理局維護。自由女神像曾經歷過數次整修和關閉,其中包括1938年用混凝土替代鑄鐵作為支撐。
自由女神銅像一個多世紀以來,聳立在自由島上已成為美利堅民族和美、法人民友誼的象徵,永遠表達著美國人民爭取民主、嚮往自由的崇高理想。進入紐約港的船隻上的乘客可以看見屹立的自由女神高舉自由火炬。對成千上萬個來美國的移民來說,自由女神是擺脫舊世界的貧困和壓迫的保證,自由女神像成了美國的象徵。
自由女神像是人們目前建造的最大的雕像之一,是世界遺產。1942年美國政府決定,將自由女神像列為美國國家級文物,1984年列入世界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