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李的由來 江銘輝 五夢網
圖:優秀人才稱為「桃李」
人們常用“桃李滿天下”來讚頌教師精心栽培成才的學生很多,遍佈各地。 “桃李”為什麼會喻指優秀的學生呢?它有這樣一個典故。它源出於西漢學者韓嬰所著的《韓詩外傳》:故事說戰國時期,魏國有位叫子質的大臣,,他得勢的時候,曾培養和保舉過不少的人,後來因為得罪了魏文侯,被免職罷官,曾受他培養和薦舉入朝做官的人都避而不見,也沒人幫助他,他只得離開魏國,流落到北邊的趙國,向一位知識淵博的好友名叫簡子的訴說內心的忿怨,他說:「從今以後,我再也不培養和舉薦人才了。」簡子問其原因,子質說:「魏國在朝廷當官的人和邊疆將領,經我培養薦舉的占一半以上,可現在他們不向國君說我的好話,反而有的在國君面前講我的壞話,說我依法要嚴辦,真是忘恩負義,因此我今後決定不再施恩德給別人了。」
簡主笑著說:「唉!你的話錯了。如果你在春天種植的是桃樹、李樹,到了夏天你便可以在樹陰下乘涼,秋天也能吃到它的果實。可是你春天種植的是有尖刺的蒺藜(一種帶刺的植物),夏天不僅不能利用它的種子,秋天還長出傷人的尖刺。所以君子培養人才,要像種樹一樣,應該先選準人才,然後再加以培養。」
據此,後人將培養舉薦優秀人才稱作“樹人”,如「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把提拔的優秀人才稱為「桃李」,因老師教的學生眾多,到處都是,叫「桃李滿天下」。
其實「桃李滿天下」另有一典故,故事是:
唐代武則天當皇帝時,有一個宰相叫狄仁傑,字懷英,太原(今屬山西)人。此人德高望重,敢於直言相諫,深得武則天賞識。武則天稱他為“國老”(武則天即位時,狄仁傑已六十多)而不直呼其名。就是上朝時,武則天也不讓他跪拜。
武則天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採取多種措施,廣羅人才,並讓狄仁傑給他推薦能擔任將相的人才。狄仁傑推薦了張柬之、姚崇等數十人,這些人後來多成了名臣。有人對狄仁傑說:「你真是位了不起的人物,朝廷裡有才能的大臣都是你推薦的,真是桃李滿天下啊。」狄仁傑說:「推薦有才能的人為國家效力,不是為私,是我應該做的。」
西元700年,七十歲的狄仁傑病死,武則天痛哭流涕。自此以後,每當朝廷有大事而眾人又不能解決時,武則天常歎息說:「老天爺為什麼這麼早就奪去了我的國老啊!」
唐代詩人白居易也有一首詩稱讚「桃李」是優秀學生,他在《奉和令公綠野堂種花》的詩,吟:
綠野堂開占物華,路人指道令公家。
令公桃李滿天下,何用堂前更種花。
這句話翻譯成白話是:
綠野堂開著占盡了萬物的精華,路人說那就是令公的家,令公的學生遍佈天下,何須在房前再種花呢?
此裡以桃李代學生,綠野堂指的是唐代裴度的房子名。這首詩通過寫裴度房子不用種花就占盡了萬物的精華(房子顯眼氣派)。表現了對一個老師桃李滿天下芳名遠播的讚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