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太效應”經濟學 江銘輝 五夢網
圖:馬太效應讓富者越來越富,貧者越來越貧。
一、 馬太效應
讓富有的人更富有,讓沒有的人更沒有,這就是經濟學發展中著名的「馬太效應」,它用來形容錦上添花,即「富者越來越富,貧者越來越貧」。
馬太效應的原創者是美國科學史研究者羅伯特·莫頓(Robert K. Merton)。1968年,羅伯特·金·莫頓(Robert King Merton)提出“馬太效應”這個術語。
圖:羅伯特·金·莫頓
馬太效應出自《新約全書.馬太福音》中的一個故事:
一個國王遠行前,交給三個僕人每人一錠銀子,吩咐他們:「你們去做生意,等我回來時,再來見我。」
二、 馬太效應故事
國王回來時,第一個僕人說:「主人,您交給我的一錠銀子,我已賺10錠銀子。」於是國王獎勵他10座城邑。
第二個僕人報告說:「主人,您給我的一錠銀子,我已賺了5錠銀子。」於是國王獎勵了他5座城邑。
第三個僕人報告說:主人,您給我的一錠銀子,我一直包在手巾裡,我怕遺失,一直沒有拿出來。」
於是國王命令將第三個僕人的一錠銀子也賞給第一個僕人,並且說:「凡是少的,就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凡是多的,還要給他,讓他多多益善。」
於是,(新約全書.馬太福音》發出了一句感嘆:「對已經富有的人還要給予,使之錦上添花,而對一文不名的人,即使有了一文,也要強行奪走。
讓富有的人更富有,讓沒有的人更沒,這就是發展經濟學中著名的「馬太效應」,用來形容正向回饋.即富者越來越富,貧者越來越貧。
三、 貧困的惡性循環
事實上,市場經濟中弱肉強食、優勝劣敗是自然法則,貧困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窮人自身素質的相對低下,包括知識水準、努力程度等等。而自身的貧困反過來又讓窮人及後代子孫缺少提高自身素質的能力和沒有奮鬥努力的目標,這就是窮人越來越窮的「貧困的惡性循環」。
但這種貧困循環有一件事實不可抹滅的,那就是人脈,也就是缺乏高人提拔,即使自己能力很強,做事認真,還是永遠在低層工作。這就是中國人所說的命。所以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只要能充分利用自己的手腳和頭腦,應該說不會永遠處於貧困當中,然而還是有一些人,他們工作了一輩子卻依舊難脫貧窮。
四、 窮人翻身的馬太效應
因此窮人翻身,跟上天市賜給的命運關係很大,一但好運當頭,窮人還是可以翻身的。底下有一個是窮人翻身的馬太效應(此段文章,摘自:經濟學的100個故事,作者陳鵬飛):
在美國鄉村住著一個老人,他有一個和他一起相依為命的兒子。有一天,他的老同學基辛格路過此地,前來拜訪他,基辛格看到朋友的兒子已經長大成人,於是就對他說:「親愛的朋友,我想把你的兒子帶到城裡去工作。」
沒想到這個農民朋友連連搖頭說:「不行,絕對不行!」
基辛格笑了笑說:「如果我在城裡給你的兒子找個結婚的對象,可以嗎?」
他的朋友還是搖頭:「不行!我從來不干涉我兒子的事。」
基辛格又說:「可是這女孩是羅斯切爾德伯爵的女兒(羅斯切爾德是歐洲最有名望的銀行家)。」
老農說:「嗯,如果是這樣的話……」
基辛格於是找到羅斯切爾德伯爵說:「尊敬的伯爵先生,我為你女兒找了一個萬中選一的好丈夫。」
羅斯切爾德伯爵忙婉拒道:「可是我女兒太年輕。」
基辛格說:「可是這位年輕人是世界銀行的副總裁。」
「嗯!如果是這樣的話……,
又過了幾天,基辛格又找到了世界銀行總裁對他說:「尊敬的總裁先生,你應該馬上任命一個副總裁!,」
總裁先生搖著頭說:「不可能,這裡這麼多副總裁,我為什麼還要再任命一個副總裁呢?而且必須馬上任用?」
基辛格說:「如果你任命的這個副總裁是羅斯切爾德伯爵的女婿,可以嗎?」
總裁先生當然同意:「嗯……如果是這樣的話,我絕對歡迎。」
基辛格之所以能夠讓農夫的窮兒子搖身一變,成了金融寡頭的乘龍快婿和世界銀行的副總裁,根本的原因就在於基辛格他充分利用人們的一種心理:寧可錦上添花,絕不雪中送炭。這是中國的傳統人脈,對這種現象,西方心理學家有另外一種更為哲理化的定義:馬太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