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花的故事  2013-03-07 九月花语木芙蓉纤细之美

九月花语木芙蓉纤细之美   江铭辉   五梦网

  
 
图:
 
木芙蓉简介
 
妖红弄色绚池台,不作匆匆一夜开,若遇春时占春榜牡丹未必作花魁
这首诗的意思是:木芙蓉它卖弄娇艳的红色,照耀在楼台的池边,它不是匆匆忙忙只开一夜,而是连续开了数十天,如果它也在春天开花,列在春天美丽花朵的排行榜上,那牡丹未必是群花的第一名。
这首诗是古人对本芙蓉的高度评价并不是恭维的话,木芙蓉以它的美艳证实了这一点。在天高气爽的秋天里,它怒放出白色或淡红色的花,娇嫩妩媚,给大好秋光更添美丽的锦色。
 
木芙蓉又名:山芙蓉、醉芙蓉、重瓣芙蓉、变色芙蓉、拒霜花、断肠草。英文名字是:棉花玫瑰(Cotton Rose)、玫瑰亲族(Confederate Rose)、变色玫瑰(Changing Rose)。
木芙蓉原产中国西南地区尤以四川为甚,四川成都,五代孟后主孟旭曾下令城头遍植芙蓉,入秋花发,绵延40余里,颇为壮观。故有芙蓉城之称,简称蓉城或“锦城”一直到今天,锦城还是四川省的别名。
晚唐时期,由于湖南湘江两岸广植芙蓉,诗人潭用之在《秋宿湘江遇雨》中吟道:秋风万里芙蓉国故湖南省有芙蓉国之美称。浙江瓯江因两岸广植芙蓉,获芙蓉江的雅名。座落在湘西沅江之畔的黔阳县,有一座古园林,叫芙蓉楼,据说其周围的芙蓉花期特长。
 
群芳谱》中则提到唐玄宗以芙蓉花汁调粉做御墨,称为「龙香剂」。唐玄宗颇具艺术家的浪漫情怀,因此与杨贵妃的情爱生活中,常有别出心裁的生活情趣。
五代后蜀的花蕊夫人,受到后主孟昶的宠爱,也以芙蓉花来比拟她的爱情。花蕊夫人喜爱芙蓉成痴,她命人将芙蓉的树皮抽出纤维织布制成帐幔,又萃取芙蓉花的汁液,用来染整帐幔称为「芙蓉帐」。由于木芙蓉的树皮纤维可以用来作成绳索或织布,既实用又美观,因此直到明清时代,南方一带出嫁的新娘子,一般都以芙蓉帐作为陪嫁的妆奋,芙蓉帐不仅浪漫多彩,还是经济实惠的物品。
 
在那时的后蜀,整年都动荡不安,但孟后主却将成都塑成天下最大最幽静的花园城了。孟昶是将成都绿化推向了极致的第一人。以致千年以后的今日成都,也没有超过当时该城市的绿化景观,姹紫嫣红的芙蓉树高列在城墙之上,所形成的空间景观生动、色彩的丰富和蓬勃生机都是极具审美价值的。
若干年后,冒着细雨从剑门入蜀的宋代大词人陆游,曾生活在成都。此地依旧繁花似锦,成为他最灿烂最眷恋的人生回顾。他感慨地说:
 
当年走马锦城西,曾为梅花醉入泥。
二十四里香不断,青羊宫至浣花溪。
 
后蜀广政十二年(公元949年)十月,孟昶的绿化城市工程大功告成,他携着花蕊夫人一同登上城楼,相依相隈观赏数十里红艳娇滴滴的木芙蓉,成都成为灿若朝霞的木芙蓉花城。
 
这时后蜀的天空多么的明丽,弥漫着浓郁的花香,花香里尽是百鸟的鸣叫,伴随百鸟的鸣叫,蜀宫内外日日的丝竹歌舞,莺声燕语的浪笑。
 
花诗美学
 
芙蓉花虽然朝开夕落,但是花期甚长,可达两个月之久,因此常被植为园篱,作为妆点庭院之用。花艳光彩夺目的芙蓉,清人陈滉子在《花镜》中称赞它:「清姿雅质,独殿群芳。乃秋色写最佳者。」(清秀姿态,幽雅气质,独自镇压众花,是秋天最佳的锦色。)意思说木芙蓉娇姿抚媚,更添秋光锦。
秋风萧飒,百花纷纷凋谢,此时唯有菊花与芙蓉竞相开放,相映成辉。木芙蓉灼灼芳华,不惧风霜,花发于深秋季节。苏轼赞它为拒霜花,他吟:「千株扫作一番黄,只有芙蓉独自芳,唤作拒霜知未称,细思即是最宜霜。」
(将枯萎变成黄色的百花扫成一堆,这时只有芙蓉花独自发出芬芳,我们将它叫作拒霜花,不知道是否适当,仔细想来这花的确最适合在下霜时观赏。)
 
清代诗人袁枚也曾经在「渔女」中题诗赞美芙蓉:「短蓬轻楫自为家,羞上胭脂(ㄓㄨˇ)畔槎。莫讶风鬟吹不乱,芙蓉原是拒霜花。」
(头发剪短,摇轻便的船桨,自己把船当成家,害臊擦上胭脂,将木筏停在小洲的旁边,不要惊讶风吹不乱发髻,芙蓉花原本就是拒霜花。)
袁枚极力赞美木芙蓉傲视霜天,从容花事的品格,并以花喻人,将芙蓉花比喻为不兴涂脂抹粉而双颊泛红,留短蓬,摇轻楫,不畏寒风霜雨、终日穿波破浪的勤劳渔家女儿。短蓬轻楫自为家,羞上姻脂。
清朝康熙的文学家赵执信对木芙蓉的拒霜也吟:「霜裛风翻枭枭枝、可怜闲淡与霜宜、江妃无语空含睇、妒杀天寒独倚时。」
(霜沾湿了花朵,风吹翻细长柔弱的枝条,令人怜悯幽雅淡泊,适合在霜中成长的芙蓉花,江中的水神默默无语,对空仰望,在老天嫉妒万物,毁灭万物的天寒地冻中,独占风光。)
 
清代高士奇在《北野抱翁录》中记载:「木芙蓉,潇洒无俗姿,性本宜水,故于水际植之。缘溪傍渚,密比若林,杂以红蓼,映于翠芙,花光如波,上下摇漾。犹朝霞散绮,绚烂非常。」
(木芙蓉,长得潇洒没有庸俗的姿态,本性喜欢水,故适合再水边种植,沿着溪旁或小洲,密密相邻种植,好像树林,中间再种些红蓼,照在翠绿色的芙蓉叶上,花光像水波,上下摇晃,好像早上的云霞、飘零的云霞,非常美丽。)
 
芙蓉嗜水,信者自古使然,北宋的宰相王安石亦赋诗为证:「水边无数木芙蓉,露染燕脂色末浓,正似美人初醉着,强抬青镜欲妆佣。」
(水边长着无数的木芙蓉,被露水沾湿,使冲淡了鲜红的胭脂色使它变成粉红色,正好像美人刚醉时粉红的脸色,勉强拿起青铜镜,懒洋洋想打扮自己。)
 
虽然古人相信木芙蓉宜在水边种植,但今日的木芙蓉,已是山颠水崖无处不开花了。
在严峻下霜时节,芙蓉花清幽绰约的花姿,傲然拒霜、带露冲寒,翩翩飞舞醉秋风。唐朝白居易的木芙蓉下招客饮,说:「晚凉思饮两三杯,召得江头酒客来,莫怕秋无伴醉物,水莲花尽木莲开。」
(晚上寒冷,欠喝二、三杯酒,召来江头的酒客,不要怕秋天没有陪伴喝酒的东西,水莲花开完,还有木莲花开)
 
根据《山堂肆考》中记载:芙蓉一称木芙蓉,或称拒霜,又称木莲;再以古人皆以木芙蓉嗜水,而与莲花相提并论,因此芙蓉有木莲之名。古代诗人的咏芙蓉诗中,皆从水畔写芙蓉居处,如杨万里的诗:「红芳晓露浓,绿树秋风冷,共喜巧回春,不妨闲弄影,染露金风里,宜霜玉水滨,莫嫌开最晚,元自不争春。」
(红色的花朵,早上沾了浓露,绿色的树叶受冷风吹袭,大家高兴大地回春,纵使树影摇曳着也没有关系,在秋风里沾满浓厚的露水,喜欢下霜,在洁白的水边,不要嫌我开太晚,我是不喜欢和众华争着在春天开。)
 
自古以来,中国以「芙蓉」为名的花有两种,一种名叫「草芙蓉」,又名「芙蕖」,亦即世俗所谓的「出水芙蓉」「涉江采芙蓉」中所说的芙蓉,都是指睡莲科的水生花卉,也就是熟悉的莲花或荷花;另一种为「木芙蓉」,别称「地芙蓉」或「木莲」",也常简称为「芙蓉」,则是属于锦葵科的灌木,花在夏末秋初比菊花先开,这时期别的花多已凋谢。只有木芙蓉开得灿烂。唐朝袁州刺史李嘉佑的一首「秋朝木芙蓉」就是吟这情形,他吟:
水面芙蓉秋已衰,繁条倒是着花时,平明露滴垂红脸,似有朝愁暮落悲。
(浮出水面的荷花,已经凋零了,倒是繁茂枝条的木芙蓉,正开着花,天大亮的时候,在沾满露水下,它低下红色的花容,好像它早上有忧愁,晚上有悲伤。)
南宋诗人、词人吕本中,也作一首诗明确点出歌颂对对象是小池南岸的木芙蓉。
他吟:
 
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着意红。
犹胜无言旧桃李,一生开落任东风。
翻译成白话是:
 
小池塘的南岸盛开着美丽的木芙蓉,它们在雨后或霜前都有意开得更红艳。它们的娇艳默默无语还胜过前些日子开的桃花与李花,因为它们的花开、花落不受春风的摆布,在秋天一直开数十天。
 
木芙蓉的传说
 
传说一:芙蓉花是替罪羔羊
 
相传在远古的时候,木芙蓉是毒死炎帝神农氏的可怕植物呢!字符串6
神农氏不仅教导人们播种五谷,解决了基本的民生问题,他还遍走深山大泽,找寻百草做药,为百姓治病疗痛,以减少民生疾苦。他找药的方法非常简单,就是将采来的药草,先以自己的身体做实验,然后再将其经验转述他人。他用这种原始方法,虽然找到了不少妙方,然而,最后他却因尝试一种红花而不幸中毒身亡。终生为人民谋求幸福的他,直到最后一口气,仍用他宝贵的生命告诉人们:这种在秋冬之际开放的美丽花朵是有毒的,不要入口。
神农死后,人们为了哀悼他的猝死,和提醒大家不要重蹈覆辙,便将这种开红花的植物叫做断肠草;而这种要人命的花,不是别的,正是芙蓉花。诗仙李白曾经为此写下:昔作芙蓉花,今为断肠草等诗句。
木芙蓉是不是有剧毒,笔者在此为它叫屈,原因是断肠草是草,木芙蓉是树木,且木芙蓉不但无毒,它的花、叶、根可入药,药味微辛,药性凉平,药效可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消肿排脓,是主治胃癌、食道癌、肺癌、乳癌、皮肤癌等肿瘤病,而且是兼治咳嗽、白带、乳腺炎、痈疖、毒蛇咬伤的良药。由此可见芙蓉乃为良药。如若红花芙蓉有毒,当年蜀后主广植芙蓉花四十里,人们平素玩赏之,并且用于作染料,不知要误杀多少人?然而史籍并无有关记载。
其实断肠草是另外一种植物,明李时珍在《本草纲目·草六·钩吻》说:「钩吻,广东人说是胡蔓草,亦曰断肠草,人畜吃了,进到腹内,就粘在肠里,不要半天肠就黑烂,所以又名烂肠草
烂肠草因该就是断肠草,至于木芙蓉对于肠子一点作用也没有,与断肠草应该八辈子无关。神农吃了木芙蓉,肠子寸断死亡,可能是神农先吃了胡蔓草,再吃木芙蓉,后来的人不知道,以为神农只吃了木芙蓉,所以木芙蓉成了替罪羔羊。
我们且看下面另外一种传说:
 
神农氏从小就聪明过人,经常帮助周围的人解决一些难题。相传神农有着一副透明的肚肠,能清楚地看见自己吃到腹中的东西,当他看到百姓因疾病而无药医治的时候,他的心里非常着急。为了寻找能解除群众疾病苦痛的药材,他常年奔走在山林原野间,遍尝百草,哪怕中毒也在所不惜。
神农一日而遇七十毒的说法也因此而广为流传,那一天神农看到一些翠绿的叶子而且有淡淡的飘香,于是摘下一片服下。可是意想不到的是,这片叶子通过他的腹内竟然将胃肠搽洗得特别清爽,于是神农就将这种叶子常常带在身边以便解毒之用。
自那以后只要毒草在腹中作怪,神农就立即吞些这种叶子,神农尝试了很多有毒的植物,都能化险为夷。直到有一次,神农在一个向阳的地方发现了一种叶片相对而生的藤,这种藤上开着淡黄色的小花,于是神农就摘了片叶子放进嘴里咽下。可是令他意想不到的是毒性很快发作,出现了一些不适之感。神农刚要吞下那种解毒的叶子,却看见自己的肠子已经断成一截一截的了,不多久,这位尝近无数草药的神农,就这样断送了自己的性命,因此这种植物也被人们称为断肠草
 
神农随身携带的可能是木芙蓉叶子,他吃了断肠草后,想用它解毒,但没有效,因而死亡,后世的人不知道只看神农吃下木芙蓉,以为木芙蓉就是断肠草。
 
传说二:凄美的爱情故事
 
芙蓉花形态美丽,这是一个凄美的爱情传说,唐朝时,南康有一地主,女儿貌美如花,名叫芙蓉。地主心地不好,巧取豪夺,侵占别人家财无数。他每年春天,总是从章江水运木材往南昌,可谓财源滚滚啊。可最大遗憾就是膝下无儿。只生这一女,故把女儿视为掌上明珠,一心想为芙蓉寻一门好人家。芙蓉长到16岁时真是花姿绰约,可她偏偏爱上的却是自己家的长工阿来,阿来这年18岁,也是英俊非常,就是家境贫苦。他与芙蓉两人彼此有情,这年竟然背着地主结下了私情,彼此相约,同生共死。
地主后来知道了,大怒.强硬要把芙蓉与阿来分开。可是芙蓉以死示之,毫不退缩,阿来大为感动。
地主怕女儿有个三长二短,只好作罢。
这年,春江水涨,又是一年运木材的时节了,这时地主心生一计。他好言对女儿芙蓉说,既然你与阿来彼此有情,作父亲的自然会为你们打算,一定办成你们的婚事,不过阿来没有什么见识,现在我要北上运木材,不如叫阿来与我同去,好长长见识,回来后就为你两人办婚事,芙蓉大喜,将此事说与阿来听。阿来也很高兴。春江水涨的三月,阿来随地主搭大船北上。这一行,是祸不是福,地主趁阿来一个不注意,将阿来推进了江心。
本来地主以为这样可以打消芙蓉的念头了,回来后便与她说了一门好亲事。芙蓉知道后,并不说话,地主以为女儿真的为这一门好亲事忘却了阿来,心中大喜。
 
芙蓉喜事当天,男方家的喜轿一大早就来迎接新娘,一片喜庆,芙蓉却心如刀割。轿子恰巧行至章江边,芙蓉冲出,跃入江中,她为寻心爱的阿来随江而去。
次年,章江两岸生出一种树,11月花开,花色先红而粉,后为白,或为紫,最后落入江中,顺流而去,大家都说这是芙蓉的精魂,便将此花名为芙蓉,花开时节,江中到处都是树上掉落的芙蓉花,于是章江从此又叫芙蓉江。有镇在傍,遂名蓉江镇。
 
传说三:诗人王昌龄与芙蓉花精的传说
 
唐朝诗人王昌龄写了一首诗(有人说这是孟浩然所作),吟:
 
正字芸香阁,经过宛如昨,幽人竹桑园,归卧寂无喧。高鸟能择木,羝羊漫触藩,物情今已见,从此欲无言。它大概意思是:
正字兄的芸香阁,一切事物还跟昨天一样。幽静的竹林桑园,都归于寂寞没有喧嚣。良禽会择木而栖,公羊会用角试探篱笆。一切的情致今天见了,从今以后已是无言了。
 
这是唐朝诗人留下的一首诗,也发展他与芙蓉花精缠绵的爱情故事,故事是:
 
在很久很久以前,一位诗人被贬去做县丞。他住的地方窗外有棵木芙蓉,开着很美的花。日子久了,诗人发现了一件很奇怪的事。他每次写了一半的诗稿,一觉醒来却被填完成为美丽的一首诗。秀丽的娟秀墨迹也未干,诗人决定弄个明白。
那个夜晚,在井边上假装睡着的诗人得到了答案。他在到映着月光的水中见到了美如天仙的芙蓉花精。
 
第二天,官差送来喜报,诗人终于可以回京上任。只可惜,诗人不愿意再去任何地方,他爱上了那个举世无双的木芙蓉精灵,可是终其一生那芙蓉花精再也没有出现过。
这也没有关系,他虽然其一生没有再与木芙蓉精灵碰面,但是,诗人却被妒才的刺史杀害,罪名为抗旨。他死亡的时候,园里种着的木芙蓉开得异常鲜艳,绯红色的花瓣,花蕊却渐渐地变成雪白,白的那样刺目,那样的悲伤。那时候这个花园有一个极美的名字,叫绯园,绯园中盛开的木芙蓉,那么美,美得举世无双。在遇见花精的那一晚,诗人一笔一划,在石碑上刻下了一首诗:「幽人竹桑园,归卧寂无喧。高鸟能择木,羝羊漫触藩。物情今已见,从此欲无言。」那芙蓉花精很后悔,后悔没有对他的心意作出回应,失去了唾手可得的幸福。当她看见诗人倒在自己面前时,才明白自己对他的爱。只是一切都来不及了,结局只剩下了遗憾。
当诗人满怀爱意,却又明白结局注定是悲剧,还刻下那诗时是怎样的心情。
       花精注定只能在长久的岁月中去回味那一切是怎样的心情。
 
传说四:痴情女子的象征
 
木芙蓉又是痴情女子的一种象征,传说,古代有一女子,丈夫溺死于水中。这女子不甘心丈夫就此死去,每日在水边端坐,目不转睛地凝视水面,企盼着丈夫从水中出现。果然水边有一种美艳的野花倒影到水面,她在花的倒影中恍惚看见了丈夫的面容。从此这花就被命名为夫容。女子以夫容相伴终生,不再另嫁了。
 
传说五:相传红楼梦的林黛玉是木芙蓉的化身
 
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红楼梦》中的女人是水做的,也是花做的。“金陵十二钗”是“金陵十二花”,如,薛宝钗是牡丹,探春是杏花,李纨是梅花,湘云是海棠,等等,那么,林黛玉是什么花呢?红楼梦书中也很明确说是:“芙蓉”,
但“芙蓉”有二个意思,一是说出水芙蓉的荷花或莲花,另一种是指木芙蓉,可惜红楼梦没有进一步指出属于哪一种,有人认为芙蓉是指“荷花”,这“芙蓉”是水芙蓉(荷花)还是木芙蓉?引起后世争论,很多人肯定是水芙蓉。因为荷花“出污泥而不染”,高洁出尘,清雅不俗,与林黛玉的性格品行相吻合。荷花是水上花,是水做的花,林黛玉是水做的女儿。如果说薛宝钗是牡丹,是群芳之冠,那么,林黛玉虽稍逊就只有高雅的荷花与之匹配。且慢!我们先说何谓木芙蓉?木芙蓉是一种灌木或小乔木,又叫木莲,芙蓉花,拒霜花,开在晚秋,花色高洁美丽,因“艳如荷花”而得名。《长物志》吟:「芙蓉宜植池岸,临水为佳」,因此有“照水芙蓉”之称。李渔在《闲情偶寄·木芙蓉》一文中谓:「(木芙蓉)虽居岸上,如在水中,谓之秋莲可,谓之夏莲亦可。」可见水芙蓉与木芙蓉是一对性情相近的姊妹花。再看《红楼梦》第六十三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众人抽象牙花名签子,薛宝钗抽了一支牡丹,探春抽了一枝杏花,李纨抽了一枝梅花,湘云抽了一枝海棠,轮到林黛玉“默默地想到:"不知还有什么好的被我掣着方好。"一面伸手取了一根,只见上面画着一枝芙蓉,题着"风露清愁"四字,那面一句旧诗,道是:莫怨东风当自嗟。众人笑说:「这个好极。除了她别人不配做芙蓉。」这里没有说明“芙蓉”是荷花还是木芙蓉。但有两点消息透露出来,似乎在支持木芙蓉说。1、“风露清愁”四字,给人一种风霜白露愁煞人的感觉,而荷花开在盛夏,怎会有“清愁”?只有秋季才有,而木芙蓉恰开在晚秋。而且,黛玉的性情也不是盛夏的热烈,而是秋的婉约,秋的清愁,秋的幽怨,秋的静美。2、“莫怨东风当自嗟”,出自欧阳修《明妃曲·再和王介甫》一诗,“红颜胜人多薄命,莫怨东风当自嗟。”是慨叹王昭君红颜薄命的,曹雪芹引此诗,显然意在暗示黛玉的悲剧命运。宋代诗人吕本中有诗曰“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着意红。犹胜无言旧桃李,一生开落任东风。”是写木芙蓉的,“东风”一句似与欧阳“东风”遥相呼应。《红楼》中另一处描写似乎也在支持木芙蓉说。第七十八回,写贾宝玉追思丫鬟晴雯,撰就《芙蓉女儿诔》,这里明确说明“芙蓉”就是指木芙蓉。“夜月下,命那小丫头捧至芙蓉花前。先行礼毕,将那诔文即挂于芙蓉枝上。”“芙蓉花”即木芙蓉,“芙蓉枝上”,荷花为草本植物,只有叶子,哪有树枝?只有木本植物木芙蓉才有。诔文开篇即云:“蓉桂竞芳之月,无可奈何之日”,说明芙蓉和桂花都是开在秋季之花。另有“秋艳芙蓉女儿”之句,更是点出此芙蓉是木芙蓉无疑。贾宝玉祭罢,却是个人影从芙蓉花中走出来,他便大叫:「不好,有鬼,晴雯真是来显魂了!」原来是林黛玉来了。如果是荷花,黛玉从水中走出来?这芙蓉花也只能是陆上木芙蓉。晴雯是黛玉的影子,所以,写晴雯也是在写黛玉。
 
传说六:芙蓉屏的爱情故事
 
《剪灯余话》中记有芙蓉屏的爱情故事。
元末,真州人叫崔英,家境富有,非常喜欢绘画。一日调到浙江永嘉作官、其妻王氏随着他去就任。船行至苏州,船夫谋财害命,在夜里将崔英投入水中,留王氏想将她霸占。后来王氏逃走,到尼姑庵。
一年后有人送赠一幅芙蓉画给该尼姑庵。王氏看见了,知道是丈夫手画,就在画上附词一首。此画后来又辗转回,被船夫推下水没死的崔英之手,崔英看了感慨万分,马上去寻找,使夫妇复合。后真州才子陆仲夏作《画芙蓉屏题》,以纪念这件事。
 
传说七:虚无缈的仙乡也有芙蓉城。
 
除了西蜀成都外,据说在虚无缈的仙乡,也有满开红花的芙蓉城。宋代关于芙蓉仙城的传说有三个:
一是王子乔遇到一个「年纪十五岁,容色娇媚」的女子「周瑶英」,在梦中她带他到了一个仙城,问王子乔她是何地?周女答说是芙蓉城。
 
二是宋仁宗庆历丁度的故事,有一位朝廷的官吏在天亮的时候赴朝,在路上看见美女30多人排成两列骑马而走,美女后面是丁度。朝士问说:「丁度平日非常节省,哪来这么多姬妾婢女?」其中一位女子回答说:「我们是被派来迎接我们的芙蓉馆主的。」第二天,丁度真的就莫名其妙的去世了。
 
第三个芙蓉城石曼卿的故事,是有关真宗时大学士 (宰相)石曼卿。石曼卿平时很喜欢喝酒,因为曾经和刘潜两人一起到酒楼,对饮到半夜而面不改色,所以被世人封为酒仙。石曼卿的酒量大是有原因的,因为他的度量大。有一次他骑游报宁寺,牵马的人贪看街景,没注意到马突然受惊,竟使石曼卿从马背上被震弹下来。旁边的公差衙吏赶忙上前把他扶起,街市的人也围上前去,等着看狼狈不堪的石曼卿诟骂马夫。没想到石曼卿却拾起马鞭坐回鞍上,对马夫说:「幸亏我是石学士,若是瓦学士,这一跌,岂不要跌碎了吗?」石曼卿死后,有人还在路上遇到他,曼卿自称已成仙人,掌管芙蓉城。这个故事,在当时流传很广,所以俞樾把他封为芙蓉花的男花神。其实,石曼卿是「酒仙」、芙蓉花是「醉客」,以酒仙配醉客,谁说不宜?
 
 
十月芙蓉花神
 
在中国日日有花开,月月有花神,十月属于芙蓉,男花神是石曼卿、范成大,女花神是貂蝉、花蕊夫人,还有许多不同说法:如晚清吴友如说是谢素秋,而俞樾则认为是飞鸾和轻凤等。
石曼卿的故事在「传说六」已讲过,现在就不再赘范成大,他与杨万里陆游尤袤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晚年居故里苏州,随地就势筑亭建榭,遍种芙蓉,写有《携家石湖拒霜》、《窗前木芙蓉》等赞美芙蓉,后人谓芙蓉二妙:美在照水,德在拒霜。民间视其为夫妻团圆之物。因此民间称他为芙蓉花守护神。
花蕊夫人是五代后蜀皇帝孟昶,的夫人,她不但妩媚娇艳,还特爱花。有一年她去逛花市,在百花中她看到一丛丛的芙蓉花如天上彩云般,她很喜欢。孟昶为讨爱妃欢心,还颁发诏令:在成都城头尽种芙蓉,秋间盛开,蔚若锦绣。成都四十里如锦绣,自此有了芙蓉城的美称。后来,后蜀灭亡,花蕊夫人被宋朝皇帝赵匡胤掠入后宫。花蕊夫人常常思念孟昶,偷偷珍藏他的画像,以述思念情。赵匡胤知道后,逼迫她交出画像。但花蕊夫人坚决不从,赵匡胤一怒之下将她杀死。后人敬仰花蕊夫人对爱情的忠贞不渝,尊她为芙蓉花神,所以芙蓉花又被称为爱情花
 
另一个女花神是貂蝉,她原为东汉末年司徒王允府的歌女。董卓祸乱京城,王允利用貂蝉设下连环计,铲除了董卓。貂蝉虽然是古代的四大美女,使人一看,就陶醉,与美艳娇滴滴的醉芙蓉相得益彰,因此人们称她是芙蓉花女神,谢素秋是北宋汴京名妓,传奇小说中人物,或许素秋是芙蓉花开花的季节,所以谢素秋成为芙蓉花的守护神,至于飞鸾和轻凤则是唐敬宗宝历二年 (公元826)时,浙东国进贡的两名美女。她们长得美丽动人,衣饰华丽,头上喜欢插戴玉芙蓉,宫女都又羡又妒地形容她俩是一双红芙蓉」,这是俞樾因此称她们为芙蓉花女花神的原因吧!
 
芙蓉一日三色,故叫醉芙蓉
 
芙蓉花在早晨初初绽放时,花色是白色或粉红色。到了中午盛开时转为桃红,黄昏来临花儿凋谢之时已变成深红色,只有一天寿命,且一日三变色,好像不胜酒力的美人脸颊桃腮一般,红扑扑地,故而又名「三醉芙蓉」,又叫「一日花」。宋朝诗人有诗提及:「乱剪素罗妆一树,聊得败朵点胭脂。」说的正是芙蓉奇特的变化。芙蓉花会变色的神秘,最近已经被植物学家研究出来。原来在它的花瓣细胞中,有一种花青素的液体,受到日光及温度的影响,当气温升高时。细胞的液体中的酸度也跟着增加,花青素跟着起化学变化,酸性越强花色越红。这多变的姿容。令芙蓉花更显娇媚醉人。
 
结论:
 
木芙蓉的花语是纤细之美、贞操、纯洁。
另一种花语是早熟(Precocity)因为它早上花的颜色是白色或粉红色,一到了午后就会便成大红色。在短短的时间内能有如此变化的花,相当的特殊。因此芙蓉花语是早熟。
落叶灌木,被毛。叶掌状5—7裂。秋季开花,花有五花瓣,或重瓣,腋生,或至枝梢簇生一处,花冠白或淡红色。
芙蓉是花色艳丽,花容丰美的木本花,白居易用「芙蓉如面柳如眉」来形容杨贵妃这般的美女。而更可贵的是:它还非常容易种植,只要在春天剪一段枝条斜插土中,即能成活,生长之快,为其他植物所不及。
在台湾,一般庭院也有种植芙蓉花,但都属于重瓣芙蓉,花瓣多轮,很柔、很美。在野地或山麓,另有一种野生的芙蓉,通称「山芙蓉」,又叫「狗头芙蓉」或「九头芙蓉」。
除了观赏外,芙蓉花具有清肺、散热和解毒作用;而长出不久的嫩叶,采摘以后晒干,或捣碎敷涂伤员部位,也能立即消肿止痛。虽不是仙丹,也算是灵药啦!

網站負責人

會員作品

最新消息

意見箱

忘記密碼

會員作品

數學

化學

生物(健康)

物理

氣象與地震

環保與能源

工程

花的故事

國旗、國徽

萬事起源

幽默與趣譚

傳說與神話

佛教、道教

基督教、天主教

股票(財經)漫談

財經資訊

商場策略

投資、理財

你知道嗎?

似是而非?

你夠聰明嗎?

你該怎麼辦?

科學家

文學家

藝術家

台灣名人

名人軼事

名人幽默

政治與軍事

歷史不會倒退

談諾貝爾精神

論六道輪迴

历史不会倒退(简体)

谈诺贝尔精神(简体)

论六道轮回(简体)

世界文選

世界寓言

中國文選

中國寓言

偵探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