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花語 木芙蓉 纖細之美 江銘輝 五夢網
圖:
木芙蓉簡介
「妖紅弄色絢池台,不作匆匆一夜開,若遇春時占春榜,牡丹未必作花魁。」
這首詩的意思是:木芙蓉它賣弄嬌艷的紅色,照耀在樓台的池邊,它不是匆匆忙忙只開一夜,而是連續開了數十天,如果它也在春天開花,列在春天美麗花朵的排行榜上,那牡丹未必是群花的第一名。
這首詩是古人對本芙蓉的高度評價並不是恭維的話,木芙蓉以它的美豔證實了這一點。在天高氣爽的秋天裏,它怒放出白色或淡紅色的花,嬌嫩嫵媚,給大好秋光更添美麗的錦色。
木芙蓉又名:山芙蓉、醉芙蓉、重瓣芙蓉、變色芙蓉、拒霜花、斷腸草。英文名字是:棉花玫瑰(Cotton Rose)、玫瑰親族(Confederate Rose)、變色玫瑰(Changing Rose)。
木芙蓉原產中國西南地區尤以四川為甚,四川成都,五代孟後主孟旭曾下令城頭遍植“芙蓉”,入秋花發,綿延40餘裡,頗為壯觀。故有“芙蓉城”之稱,簡稱“蓉城”或“錦城”。一直到今天,錦城還是四川省的別名。
晚唐時期,由於湖南湘江兩岸廣植芙蓉,詩人潭用之在《秋宿湘江遇雨》中吟道:“秋風萬里芙蓉國”,故湖南省有“芙蓉國”之美稱。浙江甌江因兩岸廣植芙蓉,獲“芙蓉江”的雅名。座落在湘西沅江之畔的黔陽縣,有一座古園林,叫“芙蓉樓”,據說其周圍的芙蓉花期特長。
《群芳譜》中則提到唐玄宗以芙蓉花汁調粉做御墨,稱為「龍香劑」。唐玄宗頗具藝術家的浪漫情懷,因此與楊貴妃的情愛生活中,常有別出心裁的生活情趣。
五代後蜀的花蕊夫人,受到後主孟昶的寵愛,也以芙蓉花來比擬她的愛情。花蕊夫人喜愛芙蓉成癡,她命人將芙蓉的樹皮抽出纖維織布製成帳幔,又萃取芙蓉花的汁液,用來染整帳幔稱為「芙蓉帳」。由於木芙蓉的樹皮纖維可以用來作成繩索或織布,既實用又美觀,因此直到明清時代,南方一帶出嫁的新娘子,一般都以芙蓉帳作為陪嫁的妝奮,芙蓉帳不僅浪漫多彩,還是經濟實惠的物品。
在那時的後蜀,整年都動盪不安,但孟後主卻將成都塑成天下最大最幽靜的花園城了。孟昶是將成都綠化推向了極致的第一人。以致千年以後的今日成都,也沒有超過當時該城市的綠化景觀,姹紫嫣紅的芙蓉樹高列在城牆之上,所形成的空間景觀生動、色彩的豐富和蓬勃生機都是極具審美價值的。
若干年後,冒著細雨從劍門入蜀的宋代大詞人陸游,曾生活在成都。此地依舊繁花似錦,成為他最燦爛最眷戀的人生回顧。他感慨地說:
二十四里香不斷,青羊宮至浣花溪。
後蜀廣政十二年(西元949年)十月,孟昶的綠化城市工程大功告成,他攜著花蕊夫人一同登上城樓,相依相隈觀賞數十里紅豔嬌滴滴的木芙蓉,成都成為燦若朝霞的木芙蓉花城。
這時後蜀的天空多麼的明麗,彌漫著濃鬱的花香,花香裡盡是百鳥的鳴叫,伴隨百鳥的鳴叫,蜀宮內外日日的絲竹歌舞,鶯聲燕語的浪笑。
花詩美學
芙蓉花雖然朝開夕落,但是花期甚長,可達兩個月之久,因此常被植為園籬,作為妝點庭院之用。花豔光彩奪目的芙蓉,清人陳滉子在《花鏡》中稱讚它:「清姿雅質,獨殿群芳。乃秋色寫最佳者。」(清秀姿態,幽雅氣質,獨自鎮壓眾花,是秋天最佳的錦色。)意思說木芙蓉嬌姿撫媚,更添秋光錦。
秋風蕭颯,百花紛紛凋謝,此時唯有菊花與芙蓉競相開放,相映成輝。木芙蓉灼灼芳華,不懼風霜,花發於深秋季節。蘇軾讚它為拒霜花,他吟:「千株掃作一番黃,只有芙蓉獨自芳,喚作拒霜知未稱,細思即是最宜霜。」
(將枯萎變成黃色的百花掃成一堆,這時只有芙蓉花獨自發出芬芳,我們將它叫作拒霜花,不知道是否適當,仔細想來這花的確最適合在下霜時觀賞。)
清代詩人袁枚也曾經在「漁女」中題詩讚美芙蓉:「短蓬輕楫自為家,羞上胭脂渚畔槎。莫訝風鬟吹不亂,芙蓉原是拒霜花。」
(頭髮剪短,搖輕便的船槳,自己把船當成家,害臊擦上胭脂,將木筏停在小洲的旁邊,不要驚訝風吹不亂髮髻,芙蓉花原本就是拒霜花。)
袁枚極力讚美木芙蓉傲視霜天,從容花事的品格,並以花喻人,將芙蓉花比喻為不興塗脂抹粉而雙頰泛紅,留短蓬,搖輕楫,不畏寒風霜雨、終日穿波破浪的勤勞漁家女兒。短蓬輕楫自為家,羞上姻脂。
清朝康熙的文學家趙執信對木芙蓉的拒霜也吟:「霜裛風翻梟梟枝、可憐閑淡與霜宜、江妃無語空含睇、妒殺天寒獨倚時。」
(霜沾濕了花朵,風吹翻細長柔弱的枝條,令人憐憫幽雅淡泊,適合在霜中成長的芙蓉花,江中的水神默默無語,對空仰望,在老天嫉妒萬物,毀滅萬物的天寒地凍中,獨佔風光。)
清代高士奇在《北野抱翁錄》中記載:「木芙蓉,瀟灑無俗姿,性本宜水,故於水際植之。緣溪傍渚,密比若林,雜以紅蓼,映於翠芙,花光如波,上下搖漾。猶朝霞散綺,絢爛非常。」
(木芙蓉,長得瀟灑沒有庸俗的姿態,本性喜歡水,故適合再水邊種植,沿著溪旁或小洲,密密相鄰種植,好像樹林,中間再種些紅蓼,照在翠綠色的芙蓉葉上,花光像水波,上下搖晃,好像早上的雲霞、飄零的雲霞,非常美麗。)
芙蓉嗜水,信者自古使然,北宋的宰相王安石亦賦詩為證:「水邊無數木芙蓉,露染燕脂色末濃,正似美人初醉著, 強抬青鏡欲妝傭。」
(水邊長著無數的木芙蓉,被露水沾濕,使沖淡了鮮紅的胭脂色使它變成粉紅色,正好像美人剛醉時粉紅的臉色,勉強拿起青銅鏡,懶洋洋想打扮自己。)
雖然古人相信木芙蓉宜在水邊種植,但今日的木芙蓉,已是山顛水崖無處不開花了。
在嚴峻下霜時節,芙蓉花清幽綽約的花姿,傲然拒霜、帶露沖寒,翩翩飛舞醉秋風。唐朝白居易的木芙蓉下招客飲,說:「晚涼思飲兩三杯,召得江頭酒客來,莫怕秋無伴醉物,水蓮花盡木蓮開。」
(晚上寒冷,欠喝二、三杯酒,召來江頭的酒客,不要怕秋天沒有陪伴喝酒的東西,水蓮花開完,還有木蓮花開)
根據《山堂肆考》中記載:芙蓉一稱木芙蓉,或稱拒霜,又稱木蓮;再以古人皆以木芙蓉嗜水,而與蓮花相提並論,因此芙蓉有木蓮之名。古代詩人的詠芙蓉詩中,皆從水畔寫芙蓉居處,如楊萬裡的詩:「紅芳曉露濃,綠樹秋風冷,共喜巧回春,不妨閑弄影,染露金風裏,宜霜玉水濱,莫嫌開最晚,元自不爭春。」
(紅色的花朵,早上沾了濃露,綠色的樹葉受冷風吹襲,大家高興大地回春,縱使樹影搖曳著也沒有關係,在秋風裡沾滿濃厚的露水,喜歡下霜,在潔白的水邊,不要嫌我開太晚,我是不喜歡和眾華爭著在春天開。)
自古以來,中國以「芙蓉」為名的花有兩種,一種名叫「草芙蓉」,又名「芙蕖」,亦即世俗所謂的 「出水芙蓉」「涉江採芙蓉」中所說的芙蓉,都是指睡蓮科的水生花卉,也就是熟悉的蓮花或荷花;另一種為「木芙蓉」,別稱 「地芙蓉」或 「木蓮」",也常簡稱為 「芙蓉」,則是屬於錦葵科的灌木,花在夏末秋初比菊花先開,這時期別的花多已凋謝。只有木芙蓉開得燦爛。唐朝袁州刺史李嘉祐的一首「秋朝木芙蓉」就是吟這情形,他吟:
水面芙蓉秋已衰,繁條倒是著花時,平明露滴垂紅臉,似有朝愁暮落悲。
(浮出水面的荷花,已經凋零了,倒是繁茂枝條的木芙蓉,正開著花,天大亮的時候,在沾滿露水下,它低下紅色的花容,好像它早上有憂愁,晚上有悲傷。)
南宋詩人、詞人呂本中,也作一首詩明確點出歌頌對對象是小池南岸的木芙蓉。
他吟:
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後霜前著意紅。
猶勝無言舊桃李,一生開落任東風。
翻譯成白話是:
木芙蓉的傳說
傳說一:芙蓉花是替罪羔羊
相傳在遠古的時候,木芙蓉是毒死炎帝神農氏的可怕植物呢!字串6
神農氏不僅教導人們播種五穀,解決了基本的民生問題,他還遍走深山大澤,找尋百草做藥,為百姓治病療痛,以減少民生疾苦。他找藥的方法非常簡單,就是將采來的藥草,先以自己的身體做實驗,然後再將其經驗轉述他人。他用這種原始方法,雖然找到了不少妙方,然而,最後他卻因嘗試一種紅花而不幸中毒身亡。終生為人民謀求幸福的他,直到最後一口氣,仍用他寶貴的生命告訴人們:這種在秋冬之際開放的美麗花朵是有毒的,不要入口。
神農死後,人們為了哀悼他的猝死,和提醒大家不要重蹈覆轍,便將這種開紅花的植物叫做“斷腸草”;而這種要人命的花,不是別的,正是芙蓉花。詩仙李白曾經為此寫下:“昔作芙蓉花,今為斷腸草”等詩句。
木芙蓉是不是有劇毒,筆者在此為它叫屈,原因是斷腸草是草,木芙蓉是樹木,且木芙蓉不但無毒,它的花、葉、根可入藥,藥味微辛,藥性涼平,藥效可清熱解毒,涼血止血,消腫排膿,是主治胃癌、食道癌、肺癌、乳癌、皮膚癌等腫瘤病,而且是兼治咳嗽、白帶、乳腺炎、癰癤、毒蛇咬傷的良藥。由此可見芙蓉乃為良藥。如若紅花芙蓉有毒,當年蜀後主廣植芙蓉花四十裡,人們平素玩賞之,並且用於作染料,不知要誤殺多少人?然而史籍並無有關記載。
爛腸草因該就是斷腸草,至於木芙蓉對於腸子一點作用也沒有,與斷腸草應該八輩子無關。神農吃了木芙蓉,腸子寸斷死亡,可能是神農先吃了胡蔓草,再吃木芙蓉,後來的人不知道,以為神農只吃了木芙蓉,所以木芙蓉成了替罪羔羊。
我們且看下面另外一種傳說:
神農一日而遇七十毒的說法也因此而廣為流傳,那一天神農看到一些翠綠的葉子而且有淡淡的飄香,於是摘下一片服下。可是意想不到的是,這片葉子通過他的腹內竟然將胃腸搽洗得特別清爽,於是神農就將這種葉子常常帶在身邊以便解毒之用。
自那以後只要毒草在腹中作怪,神農就立即吞些這種葉子,神農嘗試了很多有毒的植物,都能化險為夷。直到有一次,神農在一個向陽的地方發現了一種葉片相對而生的藤,這種藤上開著淡黃色的小花,於是神農就摘了片葉子放進嘴裡咽下。可是令他意想不到的是毒性很快發作,出現了一些不適之感。神農剛要吞下那種解毒的葉子,卻看見自己的腸子已經斷成一截一截的了,不多久,這位嘗近無數草藥的神農,就這樣斷送了自己的性命,因此這種植物也被人們稱為斷腸草。
神農隨身攜帶的可能是木芙蓉葉子,他吃了斷腸草後,想用它解毒,但沒有效,因而死亡,後世的人不知道只看神農吃下木芙蓉,以為木芙蓉就是斷腸草。
傳說二:淒美的愛情故事
芙蓉花形態美麗,這是一個淒美的愛情傳說,唐朝時,南康有一地主,女兒貌美如花,名叫芙蓉。地主心地不好,巧取豪奪,侵佔別人家財無數。他每年春天,總是從章江水運木材往南昌,可謂財源滾滾啊。可最大遺憾就是膝下無兒。只生這一女,故把女兒視為掌上明珠,一心想為芙蓉尋一門好人家。芙蓉長到16歲時真是花姿綽約,可她偏偏愛上的卻是自己家的長工阿來,阿來這年18歲,也是英俊非常,就是家境貧苦。他與芙蓉兩人彼此有情,這年竟然背著地主結下了私情,彼此相約,同生共死。
地主後來知道了,大怒.強硬要把芙蓉與阿來分開。可是芙蓉以死示之,毫不退縮,阿來大為感動。
地主怕女兒有個三長二短,只好作罷。
這年,春江水漲,又是一年運木材的時節了,這時地主心生一計。他好言對女兒芙蓉說,既然你與阿來彼此有情,作父親的自然會為你們打算,一定辦成你們的婚事,不過阿來沒有什麼見識,現在我要北上運木材,不如叫阿來與我同去,好長長見識,回來後就為你兩人辦婚事,芙蓉大喜,將此事說與阿來聽。阿來也很高興。春江水漲的三月,阿來隨地主搭大船北上。這一行,是禍不是福,地主趁阿來一個不注意,將阿來推進了江心。
本來地主以為這樣可以打消芙蓉的念頭了,回來後便與她說了一門好親事。芙蓉知道後,並不說話,地主以為女兒真的為這一門好親事忘卻了阿來,心中大喜。
芙蓉喜事當天,男方家的喜轎一大早就來迎接新娘,一片喜慶,芙蓉卻心如刀割。轎子恰巧行至章江邊,芙蓉沖出,躍入江中,她為尋心愛的阿來隨江而去。
次年,章江兩岸生出一種樹,11月花開,花色先紅而粉,後為白,或為紫,最後落入江中,順流而去,大家都說這是芙蓉的精魂,便將此花名為芙蓉,花開時節,江中到處都是樹上掉落的芙蓉花,於是章江從此又叫芙蓉江。有鎮在傍,遂名蓉江鎮。
傳說三:詩人王昌齡與芙蓉花精的傳說
唐朝詩人王昌齡寫了一首詩(有人說這是孟浩然所作),吟:
正字芸香閣,經過宛如昨,幽人竹桑園,歸臥寂無喧。高鳥能擇木,羝羊漫觸藩,物情今已見,從此欲無言。它大概意思是:
正字兄的芸香閣,一切事物還跟昨天一樣。幽靜的竹林桑園,都歸於寂寞沒有喧囂。良禽會擇木而棲,公羊會用角試探籬笆。一切的情致今天見了,從今以後已是無言了。
這是唐朝詩人留下的一首詩,也發展他與芙蓉花精纏綿的愛情故事,故事是:
在很久很久以前,一位詩人被貶去做縣丞。他住的地方窗外有棵木芙蓉,開著很美的花。日子久了,詩人發現了一件很奇怪的事。他每次寫了一半的詩稿,一覺醒來卻被填完成為美麗的一首詩。秀麗的娟秀墨蹟也未乾,詩人決定弄個明白。
那個夜晚,在井邊上假裝睡著的詩人得到了答案。他在到映著月光的水中見到了美如天仙的芙蓉花精。
第二天,官差送來喜報,詩人終於可以回京上任。只可惜,詩人不願意再去任何地方,他愛上了那個舉世無雙的木芙蓉精靈,可是終其一生那芙蓉花精再也沒有出現過。
這也沒有關係,他雖然其一生沒有再與木芙蓉精靈碰面,但是,詩人卻被妒才的刺史殺害,罪名為抗旨。他死亡的時候,園裡種著的木芙蓉開得異常鮮豔,緋紅色的花瓣,花蕊卻漸漸地變成雪白,白的那樣刺目,那樣的悲傷。那時候這個花園有一個極美的名字,叫“緋園”,緋園中盛開的木芙蓉,那麼美,美得舉世無雙。在遇見花精的那一晚,詩人一筆一劃,在石碑上刻下了一首詩:「幽人竹桑園,歸臥寂無喧。高鳥能擇木,羝羊漫觸藩。物情今已見,從此欲無言。」那芙蓉花精很後悔,後悔沒有對他的心意作出回應,失去了唾手可得的幸福。當她看見詩人倒在自己面前時,才明白自己對他的愛。只是一切都來不及了,結局只剩下了遺憾。
當詩人滿懷愛意,卻又明白結局註定是悲劇,還刻下那詩時是怎樣的心情。
花精註定只能在長久的歲月中去回味那一切是怎樣的心情。
傳說四:癡情女子的象徵
木芙蓉又是癡情女子的一種象徵,傳說,古代有一女子,丈夫溺死于水中。這女子不甘心丈夫就此死去,每日在水邊端坐,目不轉睛地凝視水面,企盼著丈夫從水中出現。果然水邊有一種美豔的野花倒影到水面,她在花的倒影中恍惚看見了丈夫的面容。從此這花就被命名為“夫容”。女子以“夫容”相伴終生,不再另嫁了。
傳說五:相傳紅樓夢的林黛玉是木芙蓉的化身
千紅一哭,萬豔同悲,《紅樓夢》中的女人是水做的,也是花做的。“金陵十二釵”是“金陵十二花”,如,薛寶釵是牡丹,探春是杏花,李紈是梅花,湘雲是海棠,等等,那麼,林黛玉是什麼花呢?紅樓夢書中也很明確說是:“芙蓉”,
但“芙蓉”有二個意思,一是說出水芙蓉的荷花或蓮花,另一種是指木芙蓉,可惜紅樓夢沒有進一步指出屬於哪一種,有人認為芙蓉是指“荷花”,這“芙蓉”是水芙蓉(荷花)還是木芙蓉?引起後世爭論,很多人肯定是水芙蓉。因為荷花“出污泥而不染”,高潔出塵,清雅不俗,與林黛玉的性格品行相吻合。荷花是水上花,是水做的花,林黛玉是水做的女兒。如果說薛寶釵是牡丹,是群芳之冠,那麼,林黛玉雖稍遜就只有高雅的荷花與之匹配。且慢!我們先說何謂木芙蓉?木芙蓉是一種灌木或小喬木,又叫木蓮,芙蓉花,拒霜花,開在晚秋,花色高潔美麗,因“豔如荷花”而得名。《長物志》吟:「芙蓉宜植池岸,臨水為佳」,因此有“照水芙蓉”之稱。李漁在《閒情偶寄·木芙蓉》一文中謂:「(木芙蓉)雖居岸上,如在水中,謂之秋蓮可,謂之夏蓮亦可。」可見水芙蓉與木芙蓉是一對性情相近的姊妹花。再看《紅樓夢》第六十三回“壽怡紅群芳開夜宴”,眾人抽象牙花名籤子,薛寶釵抽了一支牡丹,探春抽了一枝杏花,李紈抽了一枝梅花,湘雲抽了一枝海棠,輪到林黛玉“默默地想到:"不知還有什麼好的被我掣著方好。"一面伸手取了一根,只見上面畫著一枝芙蓉,題著"風露清愁"四字,那面一句舊詩,道是:莫怨東風當自嗟。眾人笑說:「這個好極。除了她別人不配做芙蓉。」這裡沒有說明“芙蓉”是荷花還是木芙蓉。但有兩點消息透露出來,似乎在支持木芙蓉說。1、“風露清愁”四字,給人一種風霜白露愁煞人的感覺,而荷花開在盛夏,怎會有“清愁”?只有秋季才有,而木芙蓉恰開在晚秋。而且,黛玉的性情也不是盛夏的熱烈,而是秋的婉約,秋的清愁,秋的幽怨,秋的靜美。2、“莫怨東風當自嗟”,出自歐陽修《明妃曲·再和王介甫》一詩,“紅顏勝人多薄命,莫怨東風當自嗟。”是慨歎王昭君紅顏薄命的,曹雪芹引此詩,顯然意在暗示黛玉的悲劇命運。宋代詩人呂本中有詩曰“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後霜前著意紅。猶勝無言舊桃李,一生開落任東風。”是寫木芙蓉的,“東風”一句似與歐陽“東風”遙相呼應。《紅樓》中另一處描寫似乎也在支持木芙蓉說。第七十八回,寫賈寶玉追思丫鬟晴雯,撰就《芙蓉女兒誄》,這裡明確說明“芙蓉”就是指木芙蓉。“夜月下,命那小丫頭捧至芙蓉花前。先行禮畢,將那誄文即掛於芙蓉枝上。”“芙蓉花”即木芙蓉,“芙蓉枝上”,荷花為草本植物,只有葉子,哪有樹枝?只有木本植物木芙蓉才有。誄文開篇即雲:“蓉桂競芳之月,無可奈何之日”,說明芙蓉和桂花都是開在秋季之花。另有“秋豔芙蓉女兒”之句,更是點出此芙蓉是木芙蓉無疑。賈寶玉祭罷,卻是個人影從芙蓉花中走出來,他便大叫:「不好,有鬼,晴雯真是來顯魂了!」原來是林黛玉來了。如果是荷花,黛玉從水中走出來?這芙蓉花也只能是陸上木芙蓉。晴雯是黛玉的影子,所以,寫晴雯也是在寫黛玉。
傳說六:芙蓉屏”的愛情故事
《剪燈餘話》中記有“芙蓉屏”的愛情故事。
元末,真州人叫崔英,家境富有,非常喜歡繪畫。一日調到浙江永嘉作官、其妻王氏隨著他去就任。船行至蘇州,船夫謀財害命,在夜裡將崔英投入水中,留王氏想將她霸佔。後來王氏逃走,到尼姑庵。
一年後有人送贈一幅芙蓉畫給該尼姑庵。王氏看見了,知道是丈夫手畫,就在畫上附詞一首。此畫後來又輾轉回,被船夫推下水沒死的崔英之手,崔英看了感慨萬分,馬上去尋找,使夫婦復合。後真州才子陸仲夏作《畫芙蓉屏題》,以紀念這件事。
傳說七:虛無緲的仙鄉也有芙蓉城。
除了西蜀成都外,據說在虛無緲的仙鄉,也有滿開紅花的芙蓉城。宋代關於芙蓉仙城的傳說有三個:
一是王子喬遇到一個「年紀十五歲,容色嬌媚」的女子「周瑤英」,在夢中她帶他到了一個仙城,問王子喬她是何地?周女答說是芙蓉城。
二是宋仁宗慶曆丁度的故事,有一位朝廷的官吏在天亮的時候赴朝,在路上看見美女30多人排成兩列騎馬而走,美女後面是丁度。朝士問說:「丁度平日非常節省,哪來這麼多姬妾婢女?」其中一位女子回答說:「我們是被派來迎接我們的芙蓉館主的。」第二天,丁度真的就莫名其妙的去世了。
第三個芙蓉城石曼卿的故事,是有關真宗時大學士 (宰相)石曼卿。石曼卿平時很喜歡喝酒,因為曾經和劉潛兩人一起到酒樓,對飲到半夜而面不改色,所以被世人封為酒仙。石曼卿的酒量大是有原因的,因為他的度量大。有一次他騎遊報寧寺,牽馬的人貪看街景,沒注意到馬突然受驚,竟使石曼卿從馬背上被震彈下來。旁邊的公差衙吏趕忙上前把他扶起,街市的人也圍上前去,等著看狼狽不堪的石曼卿詬罵馬伕。沒想到石曼卿卻拾起馬鞭坐回鞍上,對馬伕說:「幸虧我是石學士,若是瓦學士,這一跌,豈不要跌碎了嗎?」石曼卿死後,有人還在路上遇到他,曼卿自稱已成仙人,掌管芙蓉城。這個故事,在當時流傳很廣,所以俞樾把他封為芙蓉花的男花神。其實,石曼卿是「酒仙」、芙蓉花是「醉客」,以酒仙配醉客,誰說不宜?
十月芙蓉花神
在中國日日有花開,月月有花神,十月屬於芙蓉,男花神是石曼卿、范成大,女花神是貂蟬、花蕊夫人,還有許多不同說法:如晚清吳友如說是謝素秋,而俞樾則認為是飛鸞和輕鳳等。
另一個女花神是貂蟬,她原為東漢末年司徒王允府的歌女。董卓禍亂京城,王允利用貂蟬設下連環計,剷除了董卓。貂蟬雖然是古代的四大美女,使人一看,就陶醉,與美豔嬌滴滴的醉芙蓉相得益彰,因此人們稱她是芙蓉花女神,謝素秋是北宋汴京名妓,傳奇小說中人物,或許素秋是芙蓉花開花的季節,所以謝素秋成為芙蓉花的守護神,至於飛鸞和輕鳳則是唐敬宗寶曆二年 (西元826年)時,浙東國進貢的兩名美女。她們長得美麗動人,衣飾華麗,頭上喜歡插戴玉芙蓉,宮女都又羨又妒地形容她倆是一雙紅芙蓉」,這是俞樾因此稱她們為芙蓉花女花神的原因吧!
芙蓉一日三色,故叫醉芙蓉
芙蓉花在早晨初初綻放時,花色是白色或粉紅色。到了中午盛開時轉為桃紅,黃昏來臨花兒凋謝之時已變成深紅色,只有一天壽命,且一日三變色,好像不勝酒力的美人臉頰桃腮一般,紅撲撲地,故而又名「三醉芙蓉」,又叫「一日花」。宋朝詩人有詩提及:「亂剪素羅妝一樹,聊得敗朵點胭脂。」說的正是芙蓉奇特的變化。芙蓉花會變色的神秘,最近已經被植物學家研究出來。原來在它的花瓣細胞中,有一種花青素的液體,受到日光及溫度的影響,當氣溫升高時。細胞的液體中的酸度也跟著增加,花青素跟著起化學變化,酸性越強花色越紅。這多變的姿容。令芙蓉花更顯嬌媚醉人。
結論:
木芙蓉的花語是纖細之美、貞操、純潔。
另一種花語是早熟(Precocity)因為它早上花的顏色是白色或粉紅色,一到了午後就會便成大紅色。在短短的時間內能有如此變化的花,相當的特殊。因此芙蓉花語是早熟。
落葉灌木,被毛。葉掌狀5—7裂。秋季開花,花有五花瓣,或重瓣,腋生,或至枝梢簇生一處,花冠白或淡紅色。
芙蓉是花色豔麗,花容豐美的木本花,白居易用「芙蓉如面柳如眉」來形容楊貴妃這般的美女。而更可貴的是:它還非常容易種植,只要在春天剪一段枝條斜插土中,即能成活,生長之快,為其他植物所不及。
在台灣,一般庭院也有種植芙蓉花,但都屬於重瓣芙蓉,花瓣多輪,很柔、很美。在野地或山麓,另有一種野生的芙蓉,通稱「山芙蓉」,又叫「狗頭芙蓉」或「九頭芙蓉」。
除了觀賞外,芙蓉花具有清肺、散熱和解毒作用;而長出不久的嫩葉,採摘以後曬乾,或搗碎敷塗傷患部位,也能立即消腫止痛。雖不是仙丹,也算是靈藥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