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花語 扶桑 熱情、清新 江銘輝 五夢網
圖:
扶桑簡介
豔紅碩大的扶桑盛開於夏天的熱浪中,感覺中似乎天氣越熱,開得越豔麗。每回見到它時,總是令人想起夏威夷島上熱情的姑娘,水汪汪的大眼睛,洋溢著甜美的笑容,烏黑柔亮的長髮披垂於肩,耳際別上一朵扶桑花,這是扶桑給人最深的印象。據說夏威夷島上女郎把扶桑花插在左耳上方表示你是我所希望的愛人,當別在右耳上方表示:我已經有愛人了”,至於兩邊都插,大概是表示我已經有愛人了,但是希望再多一個。真希望看到這些熱情的姑娘,而且把扶桑花插在左耳上。
扶桑是不折不拉的熱帶花卉,非常容易栽培,普遍受到一般人的喜愛,不僅是夏威夷的州花,也是亞洲馬來西亞的國花、南美洲巴拿馬、菲洲蘇丹、大洋洲的斐濟和中國廣西南寧市市花、台灣高雄縣的縣花、新化鎮鎮花
。在一年四季豔陽高照的國度裡,它這種個性輕鬆、平易近人又總是熱情綻放的花朵,正是熱帶地區人民個性的最佳寫照。
扶桑是常綠大灌木,莖直立而多分枝。葉似桑葉,也有圓葉。腋生喇叭狀花朵,有單瓣和重瓣,最大花徑達25釐米,花期全年,夏秋最盛。
它是古埃及的美麗神祇“Hibis”,最早源自西元77年,一位希臘軍醫狄歐斯科里德斯(Dioscorides)奉羅馬皇帝尼祿之命,在地中海一帶尋訪藥用植物,並編成《論藥物》醫書,他被尊稱為藥物學之父,該書詳細描述600餘種醫藥用植物的特性,他以希臘字「Hibiskos」替錦葵科木槿屬,而扶桑剛好屬於這一科。扶桑又朱盡槿、大紅花、赤槿、日及、佛桑、扶桑、紅扶桑、紅木槿、桑槿、火紅花、照殿紅、宋槿、二紅花、花上花、土紅花、假牡丹、燈籠仔花,原產於中國南部,歐洲各語系依循其拉丁學名皆稱扶桑為中國玫瑰(Rose of China、China rose)。
用途:
觀賞
朱槿最早成長於野外,因為它鮮豔的花色與櫬托的綠葉,深深吸引觀察者,開始被引進作為觀賞價值。
圍籬
人類發現朱槿生長非常茂盛,可以密植作為綠籬,是很理想的圍籬植物。
食用
莖皮纖維可製造紡織品
朱槿的莖皮纖維可搓繩索、織麻袋、造粗布、網及紙張等。
中醫藥用
《本草綱目》對朱槿的介紹不多,只認為朱槿「甘,平,無毒。」,而主治方面只有「癰疽腮腫,取葉或花,同白芙蓉葉、牛旁葉、白蜜研膏傅之,即散。」
根:用於腮腺炎,支氣管炎,尿路感染,子宮頸炎,白帶,月經不調,閉經;
葉、花:外用治疔瘡癰腫,乳腺炎,淋巴腺炎;
花:月經不調。
圓仔花不知醜,大紅花醜不知
在台灣扶桑也稱為燈籠仔花,但據考察,燈籠仔花只不過扶桑花的一種,並不是全部。台灣有一句諺語說:「圓仔花不知醜,大紅花醜不知」,它的意思是說:「圓仔花長得這麼難看,還不知道自己生得這麼醜,大紅花漂漂亮亮,不知道醜的滋味。」這也難怪,圓仔花剛引進台灣時,色彩單調只有一種顏色,圓仔花雖然是紅色但並不鮮艷,花朵又小,雖然每年七夕拜七娘媽時,也用圓仔花拜拜,但難登大場,只點綴一下,大紅花,又叫燈籠仔花,又大又好看,圓仔花是比不上它的。雖然現在有很多人為圓仔花叫屈,說它奼紫嫣红,非常好看。但是這些叫屈的人,看到的是現在的圓仔花,與筆者六十年前看到又小又色澤難看的圓仔花相比真有如天壤之別。至於大紅花,台灣村婦喜歡採這種大紅花來作裝飾,有臺灣現代文學之父的賴和一首記遊詩可證,他說:「竹刺編籬蔬菜圃,檳榔做柵野人家。多少游春村婦女,一頭插滿大紅花。」(竹籬笆圍成蔬菜園,檳榔樹作成圍籬的農家,多少春天外出踏青的農村婦女,一頭插滿大紅花。)由此可見,從唐代到清代再到現代,扶桑,千年間都是南方鄉村婦人的裝飾物。
燈籠仔花是很好的圍籬的東西,台灣以前的鄉野人家經常把它用來當作籬笆,筆著小時候住在外祖母家,她家四周就種滿園的燈籠仔花。
為什麼叫扶桑,朱槿為什麼演變成「扶桑」
扶桑是中國著名的南方花卉,遠在《楚辭》中就有它的記載:別稱朱槿,原產於雲南、廣東各地,花色繁艷。被認為是槿樹花類中,可媲美芍藥且輕柔超過它。是植成籬笆最佳的觀賞植物。《十洲記》吟:「扶桑的葉子像桑樹的葉子,高數千丈,大二千圍(計算兩隻手的拇指和食指合圍的圓周長度的單位叫圍),兩兩同根而生,彼此靠在一起,因此叫扶桑。」
有人講現代人所稱的扶桑,也就是朱槿與中國古時候的這巨樹無關。明朝李時珍將朱槿與扶桑混為一談。他在編撰《本草綱目》對扶桑說:「東海日出處有扶桑樹,此花光豔照日,其葉似桑,因以比之。後人訛傳佛桑,是木槿別種,所以叫「日及」等名。」,筆者認為槿朝開夕落與太陽早上升起,黃昏降落一模一樣,因此將朱槿命名為古代的「扶桑」是相得益彰的。
「佛桑」首先轉成「弗桑」後來逐漸與「扶桑」因為同音導致認知混淆,這應該始於北宋《太平廣記》之後,惟也僅止於口語相傳而已,正式有文獻記載混淆使用始於明末,彼時以訛傳訛也不知始於何人?許多文人聲稱始自明末畫家徐渭,因徐渭詩有:「憶別湯江五十霜,蠻花長憶爛扶桑」,讓他們都誤以為扶桑就是佛桑,其實與徐渭幾乎同年代的李時珍,李時珍於西元1578年編纂《本草綱目》定義扶桑混淆為佛桑,將《山海經》與《南方草木狀》記載的扶桑與朱槿部分內容直接拼湊在一塊,讓人誤認扶桑就是朱槿,對後代的影響最為深遠,因李時珍在學術的崇高地位,讓許多清代學者引述都深信不疑扶桑就是佛桑,也就是朱槿,到達清初的文學家屈大均七言詩:「佛桑亦是扶桑花,朵朵燒雲如海霞。日問蠻娘髻邊出,人人插得一枝斜。」斯時已經普遍深信扶桑花就是佛桑,同時也就是朱槿。至此,我們可以明瞭今日朱槿被誤稱為扶桑,始於《太平廣記》抄錄《嶺表錄異》的南人謂之佛桑文字誤抄為“南人謂之弗桑”,弗桑與扶桑音同認知產生混淆,接續再由李時珍《本草綱目》將扶桑與朱槿拼湊在一起,讓許多清代學者追隨引述,使「朱槿」跨越時空,直接轉換身分成為中國古代神話故事的日出神木「扶桑」。
日本國被叫扶桑國
「扶桑」一詞,自古被用來形容日本國,這個說法出自《梁書》;在《梁書》卷五四《諸夷傳.東夷。扶桑國》中記載:「扶桑國在中國大漢國的東邊,二萬多里,地點在中國的東方,它的土地多種扶桑的樹木,故叫扶桑。扶桑葉像梧桐,而剛生出來時像筍,國人這時可吃它,果實像梨而呈紅色,收集它的皮織布,做成衣服。也可以作成柵棉,砌板牆和城垣。在有文字後,還用它當作紙張。
根據考據,這個地方是日本國的沖繩島,其氣候、風土與中國南方以及台灣相似。
《嶺南雜記》記載:「扶桑花,廣東、廣西處處有之。有大紅、淺紅、黃色三,色。大者開花如芍藥,早上花開晚上就謝了。自三月至十月開不停。
扶桑國一些考古證據也認爲指墨西哥:
墨西哥在中國大陸以東兩萬里處,且瑪雅人栽種許多扶桑樹,更尊崇其中一株古樹為樹神,因此有人認為扶桑國是墨西哥。
18、19世紀美洲大陸考古出土了許多文物,像碑刻、帶有象形文字的陶器,還有古錢等等,這些出土的文物經過專家的仔細比較,發現這些遙遠的美洲大陸上的古代遺物竟然與古代中國的文物有著驚人的相似。早在1761年,有一個學者名叫金勒,他已經根據《梁書》的記載,指出扶桑國是北美洲的墨西哥,並且認爲發現新大陸的可能以中國人爲最早。1872年又有一個學者名叫威寧,完全支持金勒的主張,認爲扶桑國必是墨西哥。據說,所謂扶桑木,就是古代墨西哥人所謂“龍舌蘭”。它到處生長,高達36尺。墨西哥人日常飲食和衣料等,無不仰給與這種植物。在墨西哥出土的許多碑刻中,有一些人像與我國南京明陵的大石像相似。還有的石碑有一個大龜,高8英尺,重20噸以上,雕著許多象形文字。據考古家判斷,這些顯然都受了中國古代文化的影響。蘇聯科學院出版的《美洲印第安人》一書,還證明古代的墨西哥和祕魯等地,“會熔鍊金、銀、白金、銅以及銅和鉛的合金--青銅,卻沒有發現任何地方會鍊鐵的。”這一點與《梁書》的記載也完全相符。
扶桑花傳說
傳說一:扶桑是阿多尼斯(Adonis)變成的
希臘愛與美女神阿佛洛狄特(APHRODITE)乃維納斯女神的前身,維納斯是羅馬人的稱呼,阿佛洛狄特才是希臘的稱呼。維納斯是從大海浪花中出生的女海神,更是愛和美的女神。阿多尼斯是美少年,他因為一段孽戀而從樹中生出的美少年。據希臘神話記載,主導人世愛戀的阿佛洛狄特,自己深深愛上了阿多尼斯,阿多尼斯因不聽阿佛洛狄特的勸告去狩獵兇猛的野豬,反被野豬殺死,阿佛洛狄特悲痛不已,使用法力,將阿多尼斯流出的血變為一種花,讓它年年的開放來寄託自己的追懷哀悼。這朵血泊中生出的嬌美紅花,見風而開,但再來一陣風就把它吹落了,因此名為風之花。這位美少年,乃由樹歸於花了。這種花有很多解釋,但現在很多人相信這風之花是朱槿,原因是朱槿的鮮紅,以及朝開暮落,符合神話中生於血泊、花期匆促的描述。雖然朱槿原產亞洲南部,似非希臘遠古就有,這些花,也生長在希臘的路邊且大花、大紅的、灼灼耀目。這是風之花被認為是朱槿的原因,此外這希臘神話中的風之花被認為是朱僅,還由希臘認證並發行郵票出版呢?
傳說二:燈籠花傳說
傳說,在天宮中有一個叫美麗的宮娥,專門管理宮燈。她身材苗條,熱情奔放,愛穿大紅的裙子,在眾宮女中出類拔萃。她頭腦靈活,喜歡搞新點子。王母壽誕,大擺蟠桃宴,宴請前來祝壽的各路神仙。她把眾宮娥的手帕借來,蒙在宮燈上,使宮燈呈現以紅色為主、五顏六色,增添了喜慶氣氛,各路神仙齊聲誇讚,王母娘娘也喜笑顏開。但這個時候卻出了問題,在蟠桃宴上,孫悟空突然大鬧天宮,擾亂了王母娘娘的蟠桃宴,把瑤池的許多盞宮燈損壞了。王母怪罪這位宮女看護不力、管理不善,一怒之下把她貶下凡間,變成了燈籠花,民間稱其為燈籠花仙子。
傳說三:扶桑的愛
從前、從前有一個書生,他要到京城參加考試,有一天他迷路了,走到一戶中等人家的庭院,那庭院種滿各式各樣的花,那位書生也忘記這是人家的花園,就盡情不客氣的觀賞,突然間他看到那戶人家的門口,站了一位面貌姣好,嫵媚動人的女子,向他微笑,書生想這位女子大概是這家主人的女兒,便向前詢問,果然是,於是這位女子邀請書生晉見她的父母,看到書生,學富五車,一表人才,少女的父母很高興,便熱情的招待,並答應要將女兒嫁給他,問他什麼時候可前來迎娶,書生說他這次是到京城參加考試,等考上以後,少則一年,多則三年一定會來迎娶。第二天這位妙齡少女,依依不捨送這位書生,去考試,並再三叮嚀一定記得來迎娶,這位書生也滿口保證到時候一定會來迎娶。
書生到了京城以後,第一年沒有考取,不敢到女子家裡迎娶,這樣經過三年都沒有考娶,更加不敢迎娶,好不容易第五年考取進士,書生歡天喜地,浩浩蕩蕩來到女子家裡迎娶,當到女子家裡的庭院他看到庭院,長了一棵樹,樹上長滿許多大紅花,書生感覺不妙,進到屋裡一問,果然這位可愛的女子,已在等了三年,發現都沒有書生前來迎娶的消息,鬱鬱死了,這棵大紅花樹是臨死之前,吐血在地上長出來的。
這位書生,已經後悔莫及,不久也憂鬱死了。
傳說四:長生不老藥
從古至今,上至帝王將相,下至黎民百姓,都希望長生不老,因此古代尋訪丹藥、仙草的傳說在民間流傳的並不少。
千百年來,人們不斷的在問:世間真的有「不死草」嗎?可是又有多少人見到了呢?梁孝元帝蕭繹所著的《金樓子》一書中就詳細記述了這種神秘的「草」。傳說宇宙中的四大部洲之一的東勝神洲的山巔上長有不死草,形狀像開紫紅色小花的菰草的幼苗。如果人噎死了,用這種草覆蓋在身上,人馬上就能起死回生。
秦始皇時,皇家花園中有許多含冤受屈而死的人。有一種像烏鴉的鳥銜此草從花園上空飛過,這種草掉在死者身上後,死者即刻復活。秦始皇派人就此事詢問當時隱居在北郭、後成仙的鬼谷子。鬼谷子告訴來者:「這種草叫不死之草,生長在東海稟洲高山上的瓊田中。」秦始皇聽了鬼谷子的話後,就派遣方士徐福到東海尋找不死草以及傳說中的仙藥「一寸葚 (葚是桑樹的果實)」。
徐福在茫茫東海中只找到了一種扶桑樹,其樹長千丈,兩樹同根而生,因其相互倚靠,故名「扶桑樹」。據說,仙人吃了扶桑樹的果實,就會全身發出金光,可在天空中自由飛翔。
不過,秦始皇最終並沒有找到仙藥,也沒有長生不老,這大概是因為不死草乃是仙家之物,只能是有緣之人才能見到吧。人世間真正通向「不死「之路的唯一途徑就只有修煉。
傳說五:扶桑花是代表日起的太陽神花
另有一個傳說是:在中國遠古的傳說中,東方有一棵太陽神樹叫扶木,它的花叫扶桑花,是代表日起的太陽神花。西方有一棵太陽神樹叫若木,它的花叫攀枝花,是代表日落的太陽神花。太陽神每天早晨在扶木下的暘谷洗浴,吸取光熱,以照耀和溫暖大地。在結束一天的光明之旅後,黃昏時分在若木的枝頭歇息,並在昧谷洗浴,以除去一天的塵膩,然後從昧谷穿越地下的通道而回到暘谷,準備第二天早上的升起。
傳說五:以扶桑為榜樣
五代的時候,有一位宰相名叫桑維翰,雖然出身寒微,身體矮小,面長如驢,相貌十分醜怪,卻從小就表現出過人的志氣,常常面對著鏡子自言自語地下定決心說:「七尺之身,不如一尺之面」。長大以後,參加考試,果然中進士。而在知道主持分發的官吏,以其姓「桑」和「喪」同音不吉利,勸他轉向其他行業發展,不要進入官場時,十分憤慨地回家親自鑄造一個「鐵硯」,告訴人家說:「除非這個鐵視穿洞,我桑維翰絕不改變行業!」同時寫了一篇〈日出扶桑賦〉來表明自己的心志。其貌不揚而意志堅定的他,打出美麗扶桑花的旗號之後,官運意外亨通,最後竟做到一國宰相,真不簡單。
扶桑花的文學、詩歌:
宋朝詩人洪適有一首讚美佛桑的作品:
展葉柔桑沃,裝叢醉纈繁。定應西域到,略不耐輕寒。
(張開葉子將柔美的桑葉任任潤澤,酒醉眼花看到花叢的點點花朵,一定是從玉門關以西引進來,稍微不耐輕寒。)首詩有點錯誤,作者以為扶桑來自西域,顯然不知它其實原產於中國南方有「南方牡丹」之稱的佳卉。
晚唐詩人李商隱,有一首詠扶桑的五言詩,吟:
蓮後紅何患,梅先白莫誇。才飛建章火,又落赤城霞。
不卷錦步障,未登油壁車。日西相對罷,休浣向天涯。
(蓮花謝後,不要害怕沒有紅花,先前梅花不要自誇純白,還有我扶桑在。我才飛到建章宮,將它染成一片火紅,又落到赤城的天境,使天境紅變成晚霞,我不用錦繡的屏障來遮蔽,也不要高貴的油壁車運送肥料,我獨自默默的面對夕陽西沉完畢,在太陽沐浴後,向遙遙的上天告別,凋零了。)
花紅色媚,繁枝浪漫的扶桑,雖然亨盡陽光的親炙,卻生命短促,朝開夕落,令詩人李商隱有「繁華一去俱靜極,燒破太虛夢幻滅」一詞。)明朝詩人桑悅以李商隱的「燒破太虛」一詞,而有詠佛桑之作,他吟:南無艷卉鬪猩紅,淨土門傳到此中;欲供如來嫌色重,謂藏宣聖訝枝同。葉深似有慈雲擁,蕊坼偏驚慧目烘;賞玩何妨三宿戀,只愁燒破太虛空。
結論:
扶桑花的花語是:熱情、清新、新鮮的戀情,微妙的美。
扶桑花的外表熱情豪放,卻有一個獨特的花心,這是由多數小蕊連結起來,包在大蕊外面所形成的,結構相當細緻,就如同熱情外表下的纖細之心。這是一種多麼細膩的花呀!色澤鮮豔,張開的花形好像正在述說著什麽似的。(圖1)
圖1:扶桑花的獨特的花心
扶桑花色澤鮮麗的花與深綠色的葉片,扶桑花花語使得她看起來十分亮麗而諧調。扶桑每一朵花期都只有短短的一天。但是,一朵謝了另一朵花蕾又會再繼續綻放著。這種旺盛的精力,使得扶桑總是維持在最新鮮的狀態。也就是因為她只有一天的花期,所以,南國少女才喜愛拿她來裝飾烏黑亮麗的長髮。閃亮金色的陽光下,每一位髮際插著扶桑的南國少女,都期盼戀人的早日出現呢?
扶桑原是中國古代神話中,生於日出之處暘谷的一種神木巨樹,見《山海經》、《楚辭》等。但作為灌木、不算高大的朱槿(即今日的扶桑)何以得此名?李時珍《本草綱目》給出的解釋說:朱槿“花光豔照日,其葉似桑,因此比照古代的扶桑巨樹”。由此還得了聲音相近名叫“佛桑”的。而早在宋代,宋朝詩人薑特立的《佛桑花》就寫到:東方聞有扶桑木,南土今開朱槿花。想得分根自暘谷,至今猶帶日精華。今人段石羽等著《漢字與植物命名》談到這個問題時,還指出另一對應:扶桑朝開暮落,正如同太陽一樣,每日朝升暮落。
就算與遠古《山海經》的扶桑有附會的成分,朱槿的歷史也足夠悠久,早在西晉時中國全世界最早的植物志嵇含的《南方草木狀》中,就有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