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堡圳的传奇 江铭辉 五梦网
图:施世榜像
八堡圳原名施厝圳,引水浊水溪的水灌溉彰化县十三堡中的东螺东堡、东螺西堡、武东堡、武西堡、燕雾上堡、燕雾下堡、马芝堡及线东堡等八堡而得名,与台南县的通埒圳、新竹县的隆恩圳,并称为台湾三大古老埤圳。其灌溉面积一万二千余甲地,涵盖一半以上的彰化县域,沿途流经清代的八个堡界,目前的二水、田中、社头、员林、大村、花坛、秀水、鹿港、田尾、永靖、埔心、溪湖、埔盐及福兴等乡十四个乡镇市,堪称孕育着彰化大地的母亲河。
八堡圳开凿初期,引水入圳屡遭失败,相传后来有一位老翁来见施世榜,给予水利图说,世榜照其方法重行开凿,果然成功,圳成之后,老翁拒绝受酬,并不示姓名,只自称「林先生」,后人仰其恩德,在二水圳头建林先生庙,以资纪念。
话说凤山县有一个叫施世榜的人,他字文标,号澹亭,原是福建泉州晋江县安海人,后随父亲施启秉来台在落籍,他也是施琅的族侄,其父施启秉与施琅同父异母。他曾捐建台湾府城敬圣楼、捐学田给海东书院、建恩赦桥,修建了凤山县文庙。
施世榜生性好古,又写得一手好楷书,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康熙三十六年凤山县拔贡生(拔贡是一种清代选拔人才的制度。由学政选拔秀才中文行兼优的人,到京师,称为「拔贡生」。待会试、廷试及格后,入选者依成绩优劣分成一、二、三等,以七品京官、县官、教职任用之。)他平日最喜欢帮助穷人,替人解决困难,所以大家都很敬爱他。前后住了好多年,后来才迁住于府城(今台南市)。
康熙六十年(1721年),朱一贵叛乱时。他曾随从效力军前。事平,搜捕余党,招抚难民,终以军功拜受都司。
后来转任文职,由寿宁教谕署漳州教授。内升至兵马司副指挥。这时生活安定,家中富有,即令长子贡生施士安捐资二百两,以修葺凤山学宫,又买了用地一千亩来作学田,充作海东书院的经费,从此,士子多所依赖。
施世榜有九个儿子,每个人在文学上都极有修养,次子施士燝,凤山县岁贡生,曾任兴化训导,亦力行善事,而九子施士范,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凤山附生,捐得例页(例贡:清代科举制度中,不经考选,由生员援例捐纳银、米而成贡生),任吉田教谕。他也曾遵父命,捐出仓谷一干石济贫,此外,凡是社会上一切有益的事他都去做,赢得居民一致的赞扬。故台湾县志称赞他的义行,并谓为「教子以义方」,为当代人的表率。
早在清康熙年间:台湾中部的半线(彰化)刚开发,有一万顷肥沃的尚未开发的农地,荒芜遍野,居民大多数过的是半原始的生活,与草木为伍,生活简陋至极。
施世榜的父亲施启秉约在康熙四十年(1701年)左右招募人手到半线开垦,后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施启秉去世,开垦事业委托他的长子施世榜接手,施世榜(时住兵马可副指挥)于是来到半线巡视,眼见大地未辟,良田荒芜,深为可惜。便立即自已筹钱,集合千百位流民,以开发东螺堡,并引导浊水溪支流以灌溉。
可是等到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完工时,而圳流不通。施世榜深以为虑,
「怎么办呢?」
施世榜很烦恼,觉得他的理想碰了壁。但是,他还不灰心,立刻传话出去,只要有人能使这条大圳的水流通,他一定致赠白银千两以为酬劳。
从此,施世榜的半线的住处,天天都有人前来求见。他们大多是为白银千两,来应征的,故他们所谈的,也大多都是些使圳水流通的问题。
有的衣冠楚楚,讲得天花乱墬,有的故作神秘,密而不宣,有的乱出主意。他们有点相同的地方,自吹自擂,大言不惭,说自己的办法有多好,但实施起来却到处碰壁,根本行不通。
在这同时,有一位老者,他天天徘徊在施世榜住宅的门外,冷眼旁观那些进进出出,自以为是的人。他冷眼旁观看那些人到底能变出什么把戏,他们形形色色的外表,舌灿莲花,想说服施世榜,但最后都铩羽而归。这位门外的老者,将他们的举动一一看在眼里,也记在心头,他的反应是:用点脑袋吧。对这些人嗤之以鼻。
到了这时,那位旁观老者,不得不挺身而出了。
有一天,这一位衣冠朴朴,谈吐风雅的人前来求见施世榜。说道:
「听说大人要大兴半线的水利,功德虽大,但未能竟功,极为可惜,我当助你一臂之力!」
说着,大家问他的姓名,他竟笑而不答。再三请教,他才慢条斯理的说道:
「我是来帮助你与建水利的,你知不知道我的姓名没关重要,如果你一定要问,那你就叫我林先生好了。」老人一面笑,一面示意道:「大人,您还是赶快拿一张纸来吧,我要指给您看!」
于是,那位老人便在纸上画下了大圳的地形,然后指指点点各处不同的地势,再说明了一切。
这位老人不是别人,正是日整日在门外徘徊那一位老人。
老人说,纸上谈兵,你还不清楚,明天我们到各处实地考察,我再说清楚讲明白,您就了解了。
第二天,这位林先生果然照约定的时间来到。于是施世榜便和地一起前往工地去勘察地形。一路上,林老先生当即一一指示开凿的方法说:
「看哪!这地方的地势较高,水是流不上来的,应该用人把它铲平。这里的地势又过低洼,水流到这裹。便积滞流不出去,所以应该将地势填高,缺失才可以补救。而这里的水流太湍急了。应将流水疏通,缓和一点,至于这里嘛!又太狭窄了一点,如不加以拓宽,流水便无法通行了。」
林先生一一指点过后,又慎重其事地叮咛道:
「您要照看我的话去做,按部就班地慢慢来,不要急,一定可以完成大圳的工程!」
于是,施世榜就依照林老先生的指示,加以改良。这一来,仅仅一、二个月的工夫。水圳果然畅通,从此农民欢天喜地,依赖此圳生活。
施世榜将沿圳的田地分给儿子和弟弟,并沿圳设十二租馆来管理收租与圳务。而该圳灌溉一万一千余甲的田地中,施家拥地约有五千多甲,租谷收入约有45000石。
当时彰化县下的农民,多以为这条人民生命般的大圳,是全靠施世榜之力才得凿成,便毫无异议地,把这条大圳取名为「施厝圳」,后来又有人叫它做「八堡圳」。因为那时彰化县下有十三堡的田亩,而这条圳足以灌溉八堡之多,因而就取作「八堡圳」。施家自从岁收水租谷以万石计以后。其子孙累世富厚,皆是当年林老先生的余泽。
谈起那位林老先生,他生平不求名利,惟以诗酒自娱,日游于青山、溪谷之间,一有感触,便驻足吟咏,风雨无间,故他的许多诗词、律绝,都有飘飘欲仙的感觉。可惜并无流传下来,故大多不为人知。
当这八堡圳通水竣工的时候,施世榜曾设下盛宴来庆祝,并准备了一千两白银来给林老先生,说道:
「谢谢你。林先生!请接受我这一点点小礼物。」
「不!」林老先生答道:「我只是建议你去做,并没有亲自动手,不值得接受你这么厚重的馈赠呀!」说完,一转身,便飘然而去,从此消失,如黄鹤般,杳无音讯。
当庆祝宴会开始时,施世榜便站起来对大家说:
「这条大圳的竣工,最大的功臣就是一位自称姓林的老先生,当时要不是他的指点,恐怕水还是无法流通,没法完成呢!」
「那么,这位林老先生,人在那里呢?」大家争着问。
施世榜便答道:
「他什么话也没留下,甚至一千两白银的酬金也拒绝接受,就走了,也不知他走到那裹去。」
「啊!真了不起!立了这么大的功劳,还不居功!」大家纷纷的赞赏着,更佩朋林老先生淡薄名利的心志,彰化县的农民们,为了感谢他,便一致公尊他为圳神,在二水的圳头建林先生庙,以资纪念,农民们每年都虔诚的祭拜他,至今不衰。
至于施世榜,也并不因写成功地开凿了这条圳而感到满足,他还继续地为善助人,地方上受到帮助的人越来越多,因此,就他的声名一直流传下来。
彰化县人,为了感念他的恩德,乃崇祀其禄位于员林,后来迁移到鹿港天后宫的右厢建一祠堂奉祀他。
至于林老先生为何许人,我们不得而知。我想他像吕洞宾一样,是个闲云野鹤的仙人,过着隐士的生活。
传说,雍正初年,彰化地区曾被一次台风侵袭,损失不赀,而这条驰名中部的八堡大圳,也遭破坏,圳水外泄,淹没了部分地区的农田,农民大感困扰,纷纷谋求补救之道,但是,不管怎样的修补填塞,终不能遏止这些外泄的圳水。
终于,有一天的黄昏时分,农民们正在茄冬乡(今花坛乡)西边,大家合力设法堵塞圳水的外流,因不得其法,多次均告失败,那时,暮色已到,农民都想收工了,反正修不好,明天再说吧。忽然一声苍老而沉郁的声言从天边传来:
「你们这样做是没无效的!」
「那该怎样的做才对?」一位农民不服`地反问。
「告诉你们吧!」那苍老的声音说:
「圳水外泄,冲力极猛,你们必须在外泄的地方,先用大石块作基础,堵住它的冲力,否则,你堵多少便被冲走多少,毫无用处」
农民们一听,恍然大悟。
后来就用这方法来堵塞泄水,终于大功告成。
事后彰化县民谈起这件事来,有人怀疑那苍老的声调,可能就是当年指点圳水畅通的那一位林老先生吧!他这时大概已经成仙了,但还忘不了彰化县的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