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花八門 江銘輝 五夢網
一、五花八門原指五行陣與八卦陣
二、五花八門演變成各門各業
五花八門後來又從五行陣與八卦陣,演變為:
五花指:
1、金菊花:指賣茶花的女人
3、水仙花:指酒樓上的歌女
4、火棘花:指玩雜耍的人
5、土牛花:指挑夫
八門指:
1. 一門巾:指算占卦的人
2. 二門皮:指搭賣草藥的人
3. 三門彩:指變戲法的人
4. 四門掛:指江湖賣藝的人
5. 五門平:指說書評彈的人
6. 六門團:指街頭賣唱的人
7. 七門調:指搭篷紮紙的人
8. 八門聊:指高臺唱戲的人
三、清朝小說對五花八門的詮釋
清·孫嘉淦(1683-1753年)《虞初新志》《南遊記》有:伏龍以西,群峰亂峙,四布羅列,如平沙萬幕,八門五花。這是早期可看到的「八門五花」名詞。
後來吳敬梓在他49歲(1750年)寫的儒林外史第四十二回,也說:「那小戲子一個個戴了貂裘,簪了雉羽,穿極新鮮的靠子,跑上場來,串了一個五花八門。」
清代書法家,錢泳(西元1759~1844)的《履園叢話》是錢泳的小品文集,包羅萬象。這書精怪的〈張氏怪〉中,敘述有一個叫張熙伯的人,他喜歡研究陰陽五行,常讀一些記載神怪傳記的書。有一天家裡突然來了一個妖怪,它可以化為人身,又能變出酒菜和錢財來,還能談人禍福,而且極為靈驗。一年多後,有一個道士路過,他告訴熙伯說:「如果是外來的妖怪,還好驅除;如果是內心發出的邪怪,就很難驅除了。
但是還是有方法,把妖怪移到城隍廟,它就會自己離開了。」到了晚上妖怪跟熙伯說,三天後,它就會離開,說完帶了些東西就走了。過了幾天它回來跟熙伯說:「大江以北,戰火四起,我沒有齊全的準備,所以回來準備一些東西,怕會吵到您的生活起居,真是不好意思!」然後就找製造甲冑、箭的工匠,製作干戈器械,用了幾天時間才完成。
它集結了數百人,穿著鎧甲,戴著頭盔,騎馬疾奔,擺出古代兵法中的五花陣、八門陣,就像在操練與檢閱軍隊一樣,然後就一齊大聲吶喊著離開了。古代兵法中的五花陣、八門陣因戰術變化很多,後來「五花八門」可能就是出自此處,用來比喻花樣繁多,變化多端。
四、今日將「五花八門」解釋為:各式各樣,種類繁多。
譬如:今日學校舉辦的園遊會,學生們想盡腦汁,各出其招,攤位「五花八門」,令人眼花撩亂,不知要到哪一攤位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