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型漫談 江銘輝 五夢網
一、血型的發現者
西元1909年,蘭士坦納(Karl Landsteiner如圖)發現人類血液有四種血型,他將其命名為A、B、AB、O型,並確定血型之間的輸血原則。這一發現,使正需要輸血的人們,給予輸入正確血型的血液,1930年他因為此發現,而獲得諾貝爾醫學獎。
圖:蘭士坦納,奧地利人,1868~1943年。
人類血型的分布,各種族皆不同,像歐洲的白種人,A型佔45%、B型佔10%、AB型佔5%、O型佔40%,非洲的黑人B型的比例就比歐洲的白種人比高許多,在黑人中,A型佔24%、B型佔28%、AB型佔6%、O型佔42%。中國人O型佔28%、A型佔22%、B型佔38%、AB型佔12%。日本人O型佔30%、A型佔38%、B型佔22%、AB型佔10%。
二、 血型的遺傳法則
血型和指紋一樣,一輩子不會改變的。一個人的血型是由父母遺傳的,就是他的血型由他父母的血液因子來決定,譬如A型的人,他的父母可能都是A型或一個是A型,另一個是O型。O型的人,他的父母就都是O型。如果一個人的父母親身上沒有A型的因子,他本人不可能是A型。有關父母血型與子女遺傳的血型如下表:
父母血型
|
子女可能
|
子女不可能
|
A及A
|
A,O
|
B,AB
|
A及B
|
A,B ,AB,O
|
|
A及AB
|
A,B, AB
|
O
|
A及O
|
A,O
|
B,AB
|
B及B
|
B,O
|
A,AB
|
B及AB
|
A,B ,AB
|
O
|
B及O
|
B,O
|
A,AB
|
AB及AB
|
A,B ,AB
|
O
|
AB及O
|
A,B
|
AB,O
|
O及O
|
O
|
A, B,AB
|
三、Rh血型系統
血型中除了ABO血型系統外,共有30種血型系統(blood group system),其中最重要的是Rh血型系統。
Rh血型系統也是蘭士坦納在1940年發現的,他說有些人的血液含有Rh因子,所以有些人輸血時,一定要將Rh因子考慮進去。Rh因子的命名由來是因為這種因子首次在印度的恒河猴(Rhesus)血液發現的。Rh+表示含有此因子,Rh-表示不含有此因子,一般人若血液不含有Rh因子,即Rh-血液,但當Rh-血液的人接受Rh+血液之後,就會產生Rh因子,並且將之儲存於血液中,不會消失,譬如一個Rh-血液的女孩,與Rh+血液的男孩結婚,她可能會懷有Rh+血液的胎兒,Rh血型系統的抗體比較小,它可以透過胎盤,進入母體的血液,刺激母體產生Rh因子。當母親懷有第二胎,且胎兒恰好是Rh+的嬰兒時,母體內的Rh因子就會越過胎盤進入胎兒血液,破壞胎兒的紅血球,出現Rh症(溶血病),使胎兒在出生前死亡。
中國人大部份的血液是Rh+,大約每370人才有一個是Rh-。歐洲Rh-比較多,某些地區則可能七個人便有一個 Rh-。
三、兇殺案件
某次殺人案件中,警方查到二個嫌犯的血跡,這血型分別是AB型及B型,經過搜查找到一名嫌疑犯,但在警方逮捕前被溜走了,因此無法判斷嫌疑犯的血型。於是轉而調查他雙親的血型,他的父親是O型,母親是AB型,這個嫌疑犯的血型到底是什麼?
這個問題我們可根據前面所題的法則和表格,知道嫌疑犯因該是B型,不可能是AB型。
四、身體很多分泌甚至於股骨、牙齒、體毛都可驗出血型
血型不光是從血液中才能驗出,從唾液、汗水、眼淚、耳屎、指甲、尿液、大便、骨骼、牙齒、體毛等身上的每一部份都可驗出血型。
例如唾液,儘管是被稀釋成二百萬倍,仍然能夠測出他的血型,所以只要是沾有唾液的郵票,和香煙的濾嘴,都可測出其血型。
不過必須注意一點血型分「分泌型」和「非分泌型」。
所謂「非分泌型」是指唾液、汗水、眼淚中,沒有製造血型的物質,無法驗出其血型。換言之,同樣是A型的犯案人,如果他是「分泌型」的犯人可從他的唾液檢驗出來是A型,如果犯人是「非分泌型」則不可從他的唾液檢驗出來是A型的人。
分泌型的人在中國人中占80%。
五、血跡反應
在兇殺案中,往往會有流血事件,死亡人的血,會噴到四周物體及兇手的身上、衣服。於是兇手便費盡心思把身上、衣服的血跡清洗乾淨,也想辦法把四周污染的血跡清理,但是衣服或四周一旦沾污血跡,不管怎麼洗,很難將它完全洗乾淨。即使肉眼看不見,仍留在污染物上。(圖)
圖:兇殺案死亡人噴在嫌疑犯的衣服,永遠洗不乾淨。
於是警察會對可能有血跡污染的地方作血跡反應測試,他們將「過氧化氫」(H2O2,俗稱雙氧水)和水調合成的魯米那液噴在黑暗的地方,則沾過血跡的地方,就會發出藍白色光,因此不管犯人如何的清洗血跡,只要沾有血跡,只有用這血跡反應,立刻就能檢驗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