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如何了解古埃及文字 江铭辉 五梦网
罗赛塔石的发现
1799年拿破仑在埃及的远征军在距离埃及的亚历山大市48公里尼罗河的支流罗赛塔镇挖碉堡时,挖出了一块黑色磨光的石板(图1),称为罗塞塔石(Rosetta stone)。罗塞塔石的刻写时间,是公元前196年,该年僧侣云集孟斐斯城(Memphis),庆祝12岁的托勒密五世(Ptolemy Ⅴ)驾临,并以他的名义,用希腊文发布了一道敕令(注埃及的托勒密王朝是希腊人托勒密一世建立的)。
图1:公元前196年埃及僧侣为庆祝托勒密五世用希腊文及埃及之通俗体和象形文刻写的敕令,称为罗塞塔石。
罗塞塔石的石板分成三栏,最下栏是希腊文,中栏是俗体文字(一种由僧侣草体文演变的文字),上栏是古体象形文字。由于希腊文一直流传下来,借助希腊文使我们从这三段文字记述同一件事中了解古埃及的文字,因而使象形文字和僧侣体文字得以解读。拿破仑当时就认识到罗赛塔石的重要性,他拓印了许多张罗赛塔石上的文字分送给欧洲的学者研究。当时英、法两国为争夺对埃及的宗主权,进行长期的战争。1801年,英国战胜占领亚历山大城,法国被迫于1801年放弃埃及,在降约中订有一条降文要求法国把这块罗赛塔石送交英国,不久,石碑被运到英国,收藏于伦敦的大英博物馆。法国人坎伯里昂(Jean- Francois Champollion)(图2)于1801年他11岁时,名数学家法国傅立叶(Jean Baptiste Fourier)(图3)(当时他也追随拿破仑远征埃及)拿了一些有象形文的纸草书及石碑的拓文给他看,于是他立志要破解埃及象形文,他一生也全花在这件事上。坎伯里昂原本就有语文方面的才能,他13岁时已会读三种东方的语言。
图2:坎伯里昂(法国人,1790~1832年)
坎伯里昂自对古代的东方文明感兴趣,1822年成功地解读了古埃及的文字。1827年担任法国罗浮宫埃及部门主任,1830年当选法国学术院委员。
图3:傅立叶(法国人,1768~1830年)
法国著名数学家、物理学家。1798年随拿破仑远征埃及,1817年任法国科学院院士,他以“傅立叶级数”成名于世。
1822年,坎伯里昂编了一本象形文的字典并且完全解读了罗赛塔石上的各栏文字。他发现罗赛塔石文字中有一些字母上出现了椭圆形的图饰框(如图4),他猜测这类饰图案是用来标示神或国王的名字。坎伯里昂参照希腊版本,辨识出两个名字,分别是托勒密(Ptolmys)(图4)及克丽欧佩脱拉(Cleopatre)。
图4:罗赛塔石有一些字母出现了椭圆形的图饰框,如图中白色框内的图饰。
长久以来,人们一直以为所有的象形符号,都只是「物」的模拟,坎伯里昂指出古埃及象形文字未必如此,他说象形文字每一个图可表示一个字母。他也发现图4中,椭圆框内的文字应该从右到左,从上到下阅读(如图5)。
图5:椭圆框内的文字应该从右到左,从上到下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