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里斯多徳与逻辑学 江铭辉 五梦网
逻辑是探索、阐述和确立有效推理原则的学科,亚理斯多德是形式逻辑的创始人,在西方他也被称为逻辑之父。
亚理斯多德的逻辑著作总称「工具书」(Organon),它指探讨学问的工具,总共有六部书,分别是:
(1)范畴(Categories):说明事物的基本存在方式。范畴有十个,即:实体、量、质、关系、场所、时间、姿势、状态、主动、被动。
(2)论解释(De interpretation):讨论判断当两个或两个以上概念联合或分解,就会形成判断。
(3)分析前篇(Prior Analytics):讨论三段论法中的推论。
(4)分析后篇(Posterior Analytics):讨论定义、分类、证明。
(5)论题(Topics):讨论辩证法。
(6)诡辩性谬论(Sophistical Fallacies):指出辩论应当注意的事项,以及指出诡辩学派的谬论。
在他的“论解释”书中,他阐述了三个基本的思考定律:同一律,矛盾律及排中律。同一律就是命题本身等于自己;矛盾律是阐述:没有同时是真的又是假的之命题;排中律是阐述:每一个命题不是真的,就是假的。
但亚理斯多德对十九世纪以前逻辑学最大的影响,是他在“分析前篇”中所陈述的三段论法(Syllogismus)。
所谓三段论法就是从两个已知的判断得出第三个判断的一种推理方法,它的逻辑形式可书写如下:
「若A则B」且「若B则C」,则「若A则C」。
一般人将三段论法的第一个前提称为「大前提」,中间连接大前提与结论的部分称为「小前提」,最后推理的部分称为「结论」。典型的三段论法范例如:
凡人都会死(大前提),沙特是人(小前提)所以沙特会死(结论)(图)。
图:由三段论法,推论沙特会死
较复杂命题的形式如:
任一自然数若其每个数字之和是3的倍数,则此自然数是3的倍数(大前提),自然数654,它的数字和15(6+5+4=15)是3的倍数(小前提),所以654是3的倍数(结论)。
三段论法的推理正确与否,必须每个前提都是正确,否则推出的结论会违背常理。譬如:
1. 值得追求的是幸福的;痛苦不是幸福;所以痛苦是不值得追求的。在这三段论法中,我们提出整个的追求范围限制在幸福里面,但人们实际追的对象不只是幸福而已,因为幸福虽然是值得追求的,但并不是追求的唯一对象,我们却把它当成大前提,所以推出错误结论。实际上,追求的范围很广阔,痛苦亦有很多人在追求,印度的苦行僧即是一个例子。
2. 凡带雨伞的人都是小心谨慎的;小心谨慎的人是不会失落物
件的;失落物件的人都是不喜欢带雨伞的人;所以失物待领处的雨伞都是由不带雨伞的人遗下的。
由上述二例可知三段论法之中,每个前提若有些小缺陷,那么所推出的结论常会叫人啼笑皆非。但无论如何,三段论法所展开的逻辑推理,不失为训练思考能力的有用工具之一。
在历史上最早且最有效使用三段论法且最成功的数学家,就是欧几里德(Euclid),欧几里德在「原本」(Element)中,根据少数几个前提导出了共达13卷的众多定理,这些定理都是依次反复三段论法推出的。这样展开逻辑的方法叫做「演译法」。例如在「原本」中经常使用如下的叙述:凡是与同物相等的,也相等。这个叙述用今日数学术语可改写如下:
若A=B且B=C则A=C
这正是原始的三段论法,与“若A=B且B=C则A=C”类似的叙述在数学上存在很多,例如:
若
若A≦B且B≦C则A≦C
若A平行B且B平行C则A平行C
…………
…………
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