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世今生(故事17 )王孝廉的前生与来世 江铭辉五梦网
图:王孝廉向他亲戚说,他前世是镜山寺的一位僧人。
故事的来源
本篇是从清朝乾隆年间的进士「袁枚」所著的《新齐谐》所翻译的,该书原叫《子不语》,因元朝已经有《子不语》,故改名为《新齐谐》。
作者:袁枚
袁枚(1716~1797)清代诗人、散文家。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乾隆四年(1739)进士。乾隆七年改放外任,在溧水、江浦、沭阳、江宁等地任知县,有政声。乾隆十三年辞官,定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市),世称随园先生。从事诗文著述,广交四方文士。晚年自号仓山居士。他与纪纪晓岚有“南袁北纪”之称。笔者非常喜爱他的《祭妹文》文章。
轮回故事:王孝廉的前生与来世的原文
新齐谐.镜山寺僧(原文)
钱塘王孝廉鼎实,余戊午同年。少聪颖,年十六举于乡。三试春官不第,有至戚官都下,留之邸中。偶感微疾,即屏去饮食,日啜凉水数杯,语其戚曰:『予前世镜山寺僧某也,修持数十年,几成大道。惟平生见少年登科者,辄心艳之;又华富之慕未能尽绝,以此尚须两世堕落,今其一世也。不数日当托生华富家,即顺治门外姚姓是也。君之留我不出都,想亦是定数耶!』其戚劝慰之,王曰:『去来有定,难以久留,惟父母生我之恩不能遽割。』乃索纸作别父书,大略云:『儿不幸客死数千里外,又年寿短促,遗少妻弱息,为堂上累。然儿非父母真子,有弟某乃父母之真子也。吾父曾忆某年在茶肆与镜山寺某僧饮茶事耶?儿即僧也。时与父谈甚洽,心念父忠诚谨厚,何造物者乃不与之后耶?一念之动,遂来为儿。儿妇亦是幼年时小有善缘。镜花水月,都是幻聚,何能久处?父幸勿以真儿视儿,速断爱牵,庶免儿之罪戾。』其戚问:『生姚家当以何日?』王曰:『予此生无罪过,此灭则彼生,不须轮回。』
越三日巳刻,索水盥漱毕,趺坐胡床,召其戚,欢笑如平时,问:『日午未?』曰:『正午。』曰:『是其时也。』拱手作别而逝。其戚访之姚家,果于是日生一子,家业骡马行,有数万金。
镜山寺僧的译文如下:
清朝的时候,浙江省钱塘县有一个名叫王鼎实的孝廉,和我在乾隆3年(戊午年)同时考上举人(当时袁枚已经23岁),可说是一位少年才子,这时他才16岁,就考中举人了。但三次报考进士都没有考上。于是去投靠一位在京都作官的近亲。
到了亲戚那里,住了没多久,就得了病,病情并不严重,但他从此不吃三餐,每天只喝几杯冰冷的水。把他的那位亲戚叫来,对他说:「我前世是镜山寺的一位僧人,(图)苦修了几十年,差一点就修成得道了。只因我前世见到那些年轻的才子们登科中举,心里十分羡慕;又羡慕那些大富之家的华贵富丽,此情也没能断绝,所以还得转世两次(一世登科中举,另一世投胎至豪门)。今生(登科中举)便是其中一世。过不了几天,我又将投胎到大富人家,就是顺治门外的姚家。你留我住在京都,看来也是命中注定的。」
他的亲戚劝解他病中不要多想,他又说:「来去都是有定数的,我实在难以在此久留,只是我父母生我养我的恩情,不能马上割舍。」
于是他便向他的亲戚,取来纸笔来,向父母写了一封诀别信。
信的大意是:
儿子不幸客死在千里之外,又是寿命短促,身后留下少妻和小儿,给父母留下拖累。但儿子并非父母真正的儿子,弟弟才是父母真正的儿子。父亲还记得某年在茶馆与镜山寺的一个僧人喝茶的情形吗?儿即是那位僧人转世。当时与父亲聊天十分融洽,心中感念父亲的忠厚诚实,便想为什么造物主不将我转世为他的儿子呢?心中动了此念,于是便来做了你的儿子。你的媳妇也是在幼年时就与我有一些缘分,但这些都像镜中的花,水里的月,都是在幻景中相聚,怎么可能长久相处呢?父亲切勿以真儿子看待我,快快斩断爱子之情,赦免儿子的不孝之罪吧。
他亲戚问他投胎到姚家该是那一天,他说:「我这辈子没犯过什么罪过,所以今生一死,很快就轮回转世。」
三天之后,到了巳时(上午9点至11点之间),王鼎实要了一些水,开始漱口、洗澡,漱口、洗澡完后,便两脚盘腿打坐,坐在折迭的交椅上。叫他亲戚来,说话谈笑的样子都与平时一样。不久他便问:「中午到了吗?」有人答道:「已到正午。」他便说:「我今生的尘缘已尽,分别的时候到了。」
然后向亲戚拱手一一作别后,便安然去世了。
他的亲戚赶到姚家去看,果然就在王鼎实去世之后的当天,姚家就生了一个儿子。姚家经营骡马行,几万贯家财,是富贵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