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凡四訓 袁了凡 江銘輝 五夢網
註:第三篇所說的是積善的方法,能夠積善,自然最好,但人在社會上,不能不和人來往,做人的方法,最好就是謙虛了。謙能保持善果,否則雖「積」也保不住,也是枉然。謙虛的好處叫謙德,這一篇專講謙虛的好處,謙德的報應。
第四篇 謙德之效(了凡四訓完結篇)
易經謙卦上說:「天的道理,不論什麼,凡是驕傲自滿的,就要使他耗損,而謙虛的就讓他得到好處。地的道理,不論什麼,凡是驕傲自滿的,也要使他改變,不能讓他永遠滿足,而謙虛的,一定將福德流向他那裡。鬼神的道理,凡是驕傲自滿的,就要使他受害,謙虛的,便使他受福。人的道理,都是厭惡驕傲自滿的人,而喜歡謙虛的人。」因此,易經每一卦爻,有凶,也有吉,單獨「謙」這一卦,每一爻都吉祥。
書經上也講:「自滿,就會遭到損害,自謙,就會受到好處。」我好幾次同許多人去應考,每次都見到貧寒的讀書人,當他們快要發達考中的時候,臉上一定表現出一副謙虛退讓讓人尊敬的光彩。
謙德1
西元1571年(明穆宗隆慶),我以舉人的身分到京城參加會試,我們嘉善的同鄉人,去會試的有十人,只有丁敬宇這個人最有禮貌,年紀最輕,而且非常謙虛。我告訴同去會試的費錦坡說:「丁敬宇這位仁兄,今年一定會考中。」費錦坡說:「你從哪裡看出來呢?」我說:「只有謙虛的人,可承受福報。老兄你看我們十人當中,溫和恭敬、忠誠懇切,一切事情都不敢搶在人前,像丁敬宇那樣的人麼?有恭恭敬敬,一切肯順從,謙遜而小心謹慎,像丁敬宇那樣的人麼?有受人侮辱而不回應,聽到人家毀謗而不去爭辯,像丁敬宇那樣的人麼?一個人能做到這樣,就是天地鬼神,也都要保佑他,哪裡有不發達的道理?」等到放榜,丁敬宇果然考中了。
謙德2
西元1577年(明萬歷5年)在京城裏,和馮開之住在一起,看到他總是虛心自謙,面容和順,一點也不驕傲,大大的改變了他小時候的那種驕傲的習性。他有一位正直又誠實的朋友李霽巖,常常當在他的前面指責他的錯處,只看到他平心靜氣地接受朋友的責備,從不反駁一句話。我告訴他說:「一個人有福,一定有福的根苗。有禍,也一定有禍的預兆。只要這個心能謙虛,天一定幫助他,老兄你今年必定登第了!」後來果然真的考中。
謙德3
趙裕峰,名叫光遠,是山東冠縣人,不到二十歲,就中了舉人。後來多次考進士,都不中。他的父親做嘉善縣主管文書、簿籍的二等秘書(縣長是大尹,主任秘書是二尹,他的父親當三尹,應相當現在的二等秘書),趙裕峰隨同他的父親到任。他非常欽佩嘉善名士錢明吾的學問,就拿自己的文章去見他;那曉得這位錢先生,竟拿起筆來,把他的文章全部塗掉了;趙裕峰不但沒有發怒,並且心服口服,趕緊把自己文章缺失改了。到了第二年,趙裕峰就中了進士(圖14)。
圖14:錢先生拿起筆,把他的文章全部塗掉;趙裕峰不但沒有發怒,並且心服口服。
謙德4
西元1592年(明萬曆廿年)我進京謁見皇帝,見到一位叫夏建所的讀書人,看到他內心非常謙虛,強烈的謙虛光芒從他身上散出來,每一個人都感受的到。我回來告訴朋友說:「凡是上天要使這個人發達,在沒有賜福給他時,一定先給他智慧。這種智慧一發,那就輕佻、不穩重的人,也自動變得誠實,放肆的人也自動收斂了。夏建所溫和善良到這種地步,上天已經賜給他智慧了,跟著要賜福了。」等到放榜後,他果然中了進士。
謙德5
江陰有一位讀書人張畏巖,學問很深厚,文章做得很好,在許多讀書人當中很有名聲。西元1594年(明萬曆二十二年)南京的舉人考試,他借住在一間寺院裏;等到放榜,榜上沒有他的名宇。他很不服氣,大罵考官,眼睛被蒙蔽,看不清楚,看不出他文章好。那時有一個道士在傍邊微笑,張畏巖馬上就把怒火發到道士身上。道士說:「你的文章,一定不好。」張畏巖更加發怒道:「你沒看到我的文章,怎知道我寫的不好?」道士說:「我常聽人說,做文章最要緊的是心平氣和;現在聽到你大罵考官,表示你的心非常不平,你的文章怎會工整呢?」張聽了道士的話,仍然不屈服;因此,就向道士請教。道士說:「要考中功名,全要靠命;命裏不該中,文章雖然工整,也沒有用。一定要你自己作改變。」張問道:「既然是命,怎樣去改變呢?」道士說:「造命的權力,雖然在上天,建立命的權力,則在自己的身上,只要你肯盡力去做善事,多積陰德,什麼福不可求得呢?」張說:「我是個窮讀書人,能做什麼善事呢?」道士說:「行善事,積陰德,都是從這個心做出來的。只要經常存著做善事、積陰德的心,功德就無窮盡。就像謙虛這件事,又不要浪費錢,你為什麼不自我反省,自己工夫不夠,反而罵考官不公平呢?」(圖15)
圖15:張畏巖到放榜時,榜上沒有他的名宇。他很不服氣,大罵考官,最後接受道士的指教。
張畏巖聽了道士的話,從此就改變向來驕傲的行為,每天增加作善事,每天所積的功德越來越厚。到了西元1597年(明萬曆二十四),有一天,他做夢到一處很高的房屋裏去,看到一本考試錄取的名冊,中間有許多空行。張不懂,就問旁邊的人「這是什麼名冊?」那人說:「這是今年考試錄取的名冊。」張又問:「為什麼名冊裏有這麼多的空行?」那人道:「陰間對那些考試的人,每三年查考一次,一定要積德沒有過失的,這冊裏才會有名字。你前面所看到名冊中的空行,都是從前本來該考中,但因為他們最近犯了罪過,名字被刪掉的。」後來那個人又指一行說:「你三年來,很謹慎修養自己,沒犯罪過,也許可以補這個空缺,希望你珍重自愛,不要犯錯!」果然張就在這次會考,中了第105名。
從上面所說看來,每個人頭上三尺的地方,必定有神明監看著人的行為,因此,利人、吉祥的事情,應趕快地去做,凶惡、損人的事,應該避免去作,這是可以由我自己決定的。只要我存好心,約束一切不善的行為,絲毫不得罪天地鬼神;而且還要虛心,自己肯遷就不驕傲,使天地鬼神,時時哀憐我,才可有受福的根基。那些驕傲自滿的人,一定不是個有遠大志向的大人物;就算能一時發達,也不會長久地享受到福報。稍有見識的人,一定不願意把自己的度量弄得很狹窄,使自己拒絕可以得到的福報,況且謙虛的人,還有許多地方可以得到別人的教導,作善事、積陰德的機會,有無窮盡了。尤其是進德修業的人,一定不能欠缺的啊!
古人有幾句老話說:「有心取得功名的人,一定可得功名;有心要成為高官或有錢的人,一定可作大官或成為富翁。」一個人有遠大的志向,就像樹要有根一樣,要立定這種偉大的志向,但必須在每一個念頭上,都要謙虛,態度溫和,處處給人方便,自然會感動天地,造福全靠自己,像現在那些求取功名的人,當初那有什麼真心?不過一時高興罷了,興致來了,就去求功名,興致退了,就停止。孟子對齊宣王說:「大王喜好音樂,若是到了極點,那末齊國國運大概可以興旺了。但是大王喜歡音樂,只是一時追尋快樂罷了,若能把一時追尋快樂的心,推廣到與民同樂,使百姓都快樂,那麼齊國還有不興旺的麼?」我看求科舉功名,也是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