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教、道教  2011-05-19 第三篇积善之方(二、善的八大分类)

了凡四训      袁了凡         江铭辉     五梦网

 
第三篇积善之方(二、善的八大分类)
 
如果要再将善再精细的分类、说明,那么做善事:有真的、有假的;有正直的,有不正的;有阴德(暗中),有阳善(公开的);有对的,有错的;有偏差的,有公正的;有一半的,有圆满的;有大的,有小的;有难的,有易的。
这些种种,都应要深思熟虑,仔细的辨别。如果只一心作善事,而不去追究最后的道理,往往就会产生自以为行善,其实是造孽的行为,这样做难道不是冤枉,白费苦心,得不到一些好处啊!
1.真的、假的
什么叫做真、什么叫做假呢?从前有几个读书人,去拜见天目山的高僧「中峰和尚」,这些书生问说:「佛家讲善恶的报应,人到那里,影子就立刻跟到那里。为什么现在某一个人行善,但他的子孙却不兴旺?某一个人作恶,但他家族反而兴隆?」佛所说的都是没有根据,乱说。
中峰和尚说:「世俗一般人的七情六欲,还没有根除,明辨是非的眼睛被蒙蔽把善行认为是恶的,把恶行认为是善的,这是经常有的事情。弄错了,不去怨恨自己弄错,把是看成非,把非看成是,反而去抱怨天的报应错了?」
这些书生又说:「善就是善,恶就是恶,那会弄得相反呢?」中峰和尚听了便叫他们尝试说出善事、恶事的状况。有一个人认为打人、骂人是恶;恭敬待人,礼貌待人是善。中峰和尚说:「不见得是对。」有一个人认为贪恋金钱,乱拿财物是恶;清廉不贪污,遵守道德是善。中峰和尚又说:「不见得是对。」各人把所看到的种种善恶的行为都讲出来,但是中峰和尚都说:「不对!」
众人请问中峰和尚,究竟什么是善?什么是恶?
中峰和尚说:「对别人有好处的事情,是善;对自己有好处的事情,是恶。如果对别人有好处,纵然是骂人、打人,都是善;对自己有好处,即使恭敬待人,礼貌待人,也都是恶。所以一个人做善事,使别人得到好处的就是「公」,公就是真;只想自己得到好处,就是「私」,私就是假。
并且从内心真心诚意所发出来的善行,是真;盲目按照别人的步调去做,就算做了,也是假。还有,为善不求报答、不随便宣扬,那么所做的善事,是真;但是为着某一种目的、报酬,才去做的善事,是假;像这样的种种,自己都要仔细地考察。
2.正直、不正
 
怎么叫做正直,什么叫委曲求全呢?现在的人,看见小心谨慎、身段柔软的人,大都称他为善人,愿意采用他。然而古时候的圣贤,却宁愿使用志气高、勇猛前进或是安份守己,不会乱来的人。至于那些看起来小心谨慎却喜欢讨好别人的人,虽然全乡的人都喜欢他;但圣人却说这种人喜欢讨好别人,随波逐流,没志气,是伤害道德的贼。因此一般世人所认定的善恶,很显然和圣人不相同。从这一点去推敲,各种不同的事情,是善、或是恶,还会有错吗?天地鬼神对于一个人的福、善、祸、,什么是善?什么是恶?都和圣贤看法相同,而不和世俗的人一致。
所以凡要积功德,绝对不可以被耳朵所喜欢的声音,眼睛所喜欢的景象所蒙蔽,必须要从看不见的内心里,默默地将心洗涤清净。纯粹只有救济世人的心,这就是正直;如果有一点点讨好世人的心,就是心术不正。单纯爱别人的心,就是正直;有一点点怨恨世人的心,就是心术不正。纯粹尊敬别人的心,就是正直;有一点点嘲弄世人的心,就是心术不正。这些都应该仔细的去分辨阿!。
3.阳善、阴德
 
怎么叫做阴、怎么叫做阳呢?凡是作善事,而被人知道叫阳善,作善事而不为人知道,叫阴德。有阴德的人,上天自然会知道并且会报酬他的。有阳善的人,大家都晓得他,称赞他,他就可立即享受世上的美名。享受好名声,虽然也是福,但名誉却为上天所妒忌;因此世人享受的名誉如果超过他实际应得的功德,多遭到意想不到的灾祸。一个人并没有什么过失差错,反倒被冤枉,无缘无故被人栽上,戴上恶名的人,他的子孙,常常会忽然间发达起来。阴德、阳善的报应差距这样巨大,因此我们一定要将它们之间的细微差别,仔细分辨出来。
 
4.对、错
 
什么叫对的,什么叫错的呢?从前春秋鲁国有法令规定,凡是有人肯出钱,向别的国家赎回鲁国人被掳去别国作低微工作的男人或女人,都可获得政府的赏金。但孔子的学生子贡(家里很有钱)却向别的国家赎回人质而不接受政府的赏金。孔子知道后就责备他说:「子贡你作错了。圣贤所作的事情,可以转移风气,改良习俗。君子作事可以转移风易俗,行为将成为大众的典范,不是自己欢喜怎么样作,就怎么样作。现在鲁国富有的人少,贫穷的人多;如果接受政府赏金就是贪财,不廉洁,那还有人愿意去做赎人的事吗?从今以后,恐怕向他国赎人的风气会消失了。」
子路救了一个淹水的人,这人用牛来答谢他,子路也接受了(图10)。孔子很高兴的说:「从今以后,鲁国将有更多愿意拯救淹水的人了。」从世俗的眼光来看,子贡不接受政府的赏金,是好的;子路接受牛只,是坏的。不料孔子却称赞子路而责备子贡。因此凡人行善,不可只看眼前的行为,要看它往后所产生的弊端。不可只看一时的结果,须看它的长远影响;不要只看个人的得失,须看它对天下大众的影响。若现在的行为好像在作善,而以后产生的结果却足够以害人,那么就好像在作善事,其实不是。如果现在的行为看起来不是善,但事后验证却在救助别人,那么这件事看起来好像不是善事,实际上是件善事。
这只不过是拿一件事情来讲讲罢了。其它种种,例如:看起来是不义的行为,其实是正义的、看起来是不礼貌的行为,其实是有礼貌的、看起来是没有诚信的行为,其实是有诚信的、看起来是没有慈悲的行为,其实是非常慈悲的,这些都要我们仔细的判断、分别清楚阿!
  
10子路救了一个淹水的人,这人用牛来答谢他,子路也接受了
5.偏、正
怎么叫作偏差,什么叫作公正呢?从前吕文懿公刚辞掉宰相的职务,回到家乡,乡人都把他看成是泰山北斗一样的尊敬他。有一次,一个乡人,酒醉了,把吕公骂了一顿,但他没有因此而发怒,只对他的仆人说:「不要与喝醉的人计较。」就关了门,不理睬他。过了一年,这个人犯了死刑罪入狱,吕公才懊悔地说:「如果当时,稍微与他计较,将他送到官府办理定罪,就可以因此那次的小过失被处罚而避免这次大过失发生。我当时只想心存厚道,放过他,那知道,反而养成他的恶性,到今天犯下死罪的地步。这就是存善心,反倒做了恶事的一个例子。
又有存恶心而却做了善事的例子也有。例如有一个大富人,碰到当年粮食没有收成,穷人大白天在市上抢米,这大富人告上县官,县官却不受不理,穷人因此胆子更大愈加放肆横行了。于是这大富人就私下把抢米的人囚困并且加以羞辱,因此情况才开始平定下来,不然,几乎要大乱了。所以说:「善是正,恶是偏。」这是大家都知道的。而以善心而行恶事,叫「正中的偏」;以恶心而行善事,叫「偏中的正」。不可不知道啊!
 
6.半、满
 
 什么是「半和满」呢?易经上说:「如果不积善,那么就不能够有好的名声;如果恶不聚集,也不会有杀身的大祸。」书经上又说:「商朝的罪恶,已累积像一串铜钱那么多,这好像将东西储存在容器一样,勤快的去积蓄,马上就满,懒惰而不去收集,就不会满。」这是一个例子。
 
从前有一个女孩子,到佛寺里去,想要捐一些钱,却没有钱,身上只有的二文钱,就将二文钱交给主持,主持亲自为她向佛忏悔、祈福。后来这个女子进了皇宫,富贵之后,再带几千两银子到佛寺布施。而这主持只叫他的徒弟替她祈福还愿罢了。这女子就问:「我从前所施的只有二文钱,师父亲自替我忏悔、祈福。现在我施舍了几千两银子,师父却不替我忏悔、祈福,为什么呢?」
主持回答说:「以前妳捐赠的虽然很少,但布施的心,真诚恳切,所以非我老和尚亲自替妳忏悔,不足以报答妳布施的功德。现在布施的钱虽多,但不像以前那么的真切,所以我叫人代替我,给妳忏悔、祈福,就够了。」这就是几千两银子的布施,只算「半善」;而二文钱的布施,却算是「满善」。
又汉朝的神仙「汉钟离」把「点铁成金」与「练丹的方法」传授给吕洞宾(图11),这样就可以行善救助众人。吕洞宾问:「黄金最后会变回为铁吗?」汉钟离说:「五百年以后,就会回复成铁的本质。」吕洞宾说:「如果这样就会害了五百年后的人,我不愿做这样的事。」汉钟离说:「修仙要积三千件功德,单凭你这一句话,三千功德就已圆满达成了。」这是半善、满善的又一种说法。
 
11:汉钟离把「点铁成金」与「练丹的方法术」传授给吕洞宾
一个人做善事,而内心不去挂念它,认为做了善事;那么任何所做的善事,都会圆满成功。若是心中老是记著作了善事,虽然一生都努力积极行善,也只不过是半善而已。
譬如拿财物、金钱去救助人,要对内看不见救济的我,对外看不见帮助的人,中间又看不见救助的财物、金钱,这才叫做三轮体空(施者、受者与施物三者皆空),也叫做一心清净(心中清净无瑕)。如果能够这样的布施,纵使布施不过一斗米,也可以种下无边无际的福了;即使布施一文钱,也可以消除一千劫所造的罪了。如果心里不能够忘掉所做的善事;虽然用了二十万两黄金去救济别人,还是不能够得到圆满的福。这又是一种说法。
 
7.大、小
 
什么叫做大善,什么叫做小善呢?从前有一个在翰林院做官的人,叫卫仲达。有一次鬼卒将他的灵魂带到阴间地府,阴间的主审判官,就命令手下将他的善、恶记录簿送上来;送到时,恶录簿堆满了整个法庭,而善录簿只有一卷,且细到像一支筷子大小的书卷而已。用秤一称,那堆满了法庭的恶录簿却比一支筷子大小的善录簿要轻。卫仲达就问:「我还不到四十岁,那会犯了这么多的过失呢?」主审官说:「只要有一个不正的念头,就已犯恶,不一定要作了才算。」卫仲达又问:「善录簿所记录的是什么?」主审官说:「朝廷曾有一次想要兴建大工程,修三山地方的石桥。你上奏劝朝廷不要修,免得劳民伤财,这就是你奏章的稿子。」卫仲达说:「我虽曾上书,但朝廷并没有接纳,对事情一点帮助也没有?为何有如此的功德?」
主审官说:「朝廷虽然没有接纳你的意见,但你这个念头,对千万百姓已经有功劳了;如果再让朝廷接纳你的意见,那为善的力量就更大了。」由此可知,作善是的对象是对整个天下、整个国家,因为受恩惠的人多,每个人得到好处看起来很小,但加起来的功德却很大;如果施恩的对象只有一个人,则虽给与许多恩惠,总共的福分也很小。」
8.难、易

什么叫作难,什么叫作易呢?从前有学问的读书人,都说克制自己的欲望,要从难的地方先克服。孔子说到「仁」,说要从难的地方下功夫。难的例子,一定要像江西的一位舒老先生,把两年教书所得的薪金,全部施舍,代一户穷人还掉欠公家的钱,免除他们夫妇被拆散的悲剧,又像河北邯郸县的张老先生,看到一个穷人,把妻儿抵押了,钱也用光了;若是没有钱去赎回,恐怕妻儿都要活不成了。于是就拿出十年的积蓄,替这个穷人赎回他的妻儿。使他的妻子得以存活,都是在最难的地方施舍,这种施舍是最困难的,他们竟然能够!又如镇江的靳老先生,虽年老无子,他的穷邻居,愿意把一个年轻的女儿给他做妾,但他不愿娶邻家的幼女,而耽误她的青春,还给邻居,这可说是在难忍的时候,能忍住呀!所以天赐给他们的福,也特别的丰厚。凡是有财势的人,他们要立德都比平常人容易;如果因为容易就不做,就是自暴自弃了。而贫贱没势的人要施舍为善很困难,难做到而能做到,就十分可贵的了。

網站負責人

會員作品

最新消息

意見箱

忘記密碼

會員作品

數學

化學

生物(健康)

物理

氣象與地震

環保與能源

工程

花的故事

國旗、國徽

萬事起源

幽默與趣譚

傳說與神話

佛教、道教

基督教、天主教

股票(財經)漫談

財經資訊

商場策略

投資、理財

你知道嗎?

似是而非?

你夠聰明嗎?

你該怎麼辦?

科學家

文學家

藝術家

台灣名人

名人軼事

名人幽默

政治與軍事

歷史不會倒退

談諾貝爾精神

論六道輪迴

历史不会倒退(简体)

谈诺贝尔精神(简体)

论六道轮回(简体)

世界文選

世界寓言

中國文選

中國寓言

偵探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