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英制度量衡的故事嗎? 江銘輝 五夢網
關於長度,重量以及密量大小的各種單位,雖然我們日常生活中早已用慣了,不以為奇,可是很少有人能知道這些單位的來源是怎樣產生的,說起它們的來源,非常有趣。
你可知道一吋的長短,是怎樣規定的?
最初,英國人定一個大姆指第一節的長度為1吋。可是姆指有長有短,並長度不一定,當然不能定為標準。
一天英王愛德華二世(1284-1327!在宮中無聊時,拿著很多大麥粒子在玩耍。忽然他把三粒大麥串聯成一直線,大聲叫道:「我規定這三粒麥子的總長為1吋。」君令如山,於是,便決定了1吋的標準長度。
1呎又等於多少長?英國人稱呎為Foot(腳)。顧名思義,當可知道1呎便是1腳的長度,不過腳有長短之別(從11吋起至14吋止均有),很難肯定。於是英國人又決定以12吋為1呎的標準長度。
很多單位,多採用十進制。為什麼鉛筆以12枝為一打?1呎又等於12吋?一年又等於12個月?這也是有道理的。因為12可以給2、3、4、6數字除盡。而10卻沒有這樣方便。
「碼」的來源,也非常有趣。
一天,有人獻一匹很華貴的綢緞給英王亨利一世(1068一1135)英王收到後,非常高興,便拿著仔細欣賞。突然他把綢緞送至鼻尖一嗅,同時把他的左手向左伸直道:「從我的鼻尖起,到我的左手大姆指指尖止,這一段距離,我把它規定為一碼。」這樣碼的標準就這樣被決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