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治與軍事  2011-03-14 史怀哲<丛林医圣>

史怀哲<丛林医圣>          江铭辉    五梦网

  
图1史怀哲他集哲学、神学、医学、音乐四大学术荣誉于一身,大半生活在非洲丛林行医,有「非洲丛林医圣」的美誉。
 
史怀哲(Albert Schweitzer;图1)是20世纪人道精神的巨擘,也是一位多采多艺的划时代伟人,他集哲学、神学、医学、音乐四大学术荣誉于一身,大半生活在非洲丛林行医,关怀非洲落后地区贫困的黑人,因而拥有「非洲丛林医圣」的美誉。
 
公元1875年1月14日,史怀哲生于德法边界的阿尔萨斯(Alsace1871年普法战争中法国被打败,被迫割让阿尔萨斯及洛给德国,因此当时属于德国帝国,现在又属于法国。)的一个小镇西泽斯堡(Kaysersberg)靠近史特拉斯堡(Strasbourg)。他的父亲是村里教堂的副牧师。出身后那年夏天,全家搬到15公里外的耿斯巴赫村庄(Gunsbach)。由于幼年时期随父亲在教堂作礼拜,养成他憧憬和平、宁静生活,痛恨暴力,酷爱音乐,他在7岁时就深为自己的衣着与同村贫童不同,而深感困恼(图2)。中学时偏爱历史、和自然科学。 在音乐方面,他是真正的神童,7岁时便写出一首优美的赞美诗,8岁时开始弹风琴,替代正式的风琴师。15岁拜改革宗圣司提反教堂风琴名师尤金.孟许(Eugen Munch)学管风琴,这是史怀哲生命中第一次与巴赫的邂诟。16岁准许在礼拜中接替游其纳.孟哈的司琴工作,并在圣威廉教堂(St.Wilhelm)担任巴赫清唱剧与受难剧的管风琴合唱伴奏。 
  
图2史怀哲7岁时就深为自己的衣着与同村贫童不同,而深感困恼
1893年春天,史怀哲18岁,进入史特拉斯堡大学(也就是今天的圣托马斯大学)读书,专攻哲学和神学。
1896年夏天,21岁的史怀哲给自己订下一个人生目标:30岁以前以科学、宗教、、和艺术为主,30岁以后将自己贡献给社会,为人群服务。
因此史怀哲在大学里的前12年,潜心研究哲学和神学,并于1898年,得到神学士的学位,接着1899年他以一篇「康德之宗教哲学」论文拿到哲学博士。
 
之后,他取得牧师的职位,在史特拉斯堡的圣尼古拉教堂(St. Nicholas Church)担任牧师,1900年6月,他又获得神学博士。1902年,他受聘为大学讲师,教授宗教学,他把无限精力用在音乐、教书、和写作上。使他在音乐、宗教皆同样成名。他对音乐的喜好,就如同别人对烟、酒成瘾一样。他认为这世界上是充满痛苦,他也决心分担这个世界的苦难。
 
1904年底,他在一本「巴黎教会团契报」看到非洲殖民地北部的加彭(Gabon)缺乏医护人员,以致无法进行传教工作,因此特别征召志愿人士。史怀哲看到这一征文,知道这就是他要服务人群的绝佳机会,他立刻决定成为非洲丛林的医生传教士。于是他辞去所有大学的教职。在31岁时,重新注册成为医学院的学生,他的家庭、朋友都试图阻止他,说非洲实在太危险了,同时他在欧洲有一片光明的前程。他毫不犹豫,在众人反对之下,史怀哲进入医学院的学费,来自他在欧陆所举行的各种风琴演唱会,还有出书所得的稿费和版税。史怀哲所写的书有二本很有名,到今天仍然被视为经典之作,一本是「巴哈传记」,另一本是「耶稣基督生平探讨」(The Quest of the Historical Jesus)。
在学医的这段时期,他认识了史特拉斯堡大学历史教授的女儿海伦.布赫丝萝<Helene Bresslau;图3>,她与史怀哲的观念一致,且放弃社会公益,开始学医,以帮助史怀哲在非洲的行医工作。
  
图3:海伦.布赫丝萝是史怀哲的妻子,她与史怀哲共创法属赤道非洲医院,但认护理工作,是史怀哲的助手。
 
1911年12月,史怀哲通过医师的资格检定,第二年便与海伦结婚。
 
因为他对耶稣的看法与宗教界人士不同,刚开始申请到非洲传教与行医时,竟然遭到拒绝,在最后,史怀哲自筹行医的经费,且只行医不传教的承诺下,与妻子于1913年3月26日,这时史怀哲已三十八岁,他们搭船来到非洲。
 
第一次向非洲出发时,巴黎的巴赫学会不忍心使这位音乐天才被埋没于非洲丛林里,便赠送史怀哲一项意想不到的礼物;这是一台特殊打造足足三吨重的钢琴,它有大风琴(Great)一样的键盘,并附有管风琴踏式板(Pedal)。为了对抗非洲经年潮湿的气候和白蚁,钢琴的表层全部用锌细心镀过。这部构造异常特殊的大乐器,后来陪伴史怀哲在非洲度过半个世纪的岁月。
 
到非洲的第一站就是今天加彭的兰巴雷(Lambaréné),在那儿丛林里,住着许多不友善的鳄鱼、蟒蛇、猩猩等丛林野兽。
 
1913年11月,一座木造医院造成了,包括2间小房间,前面一间小诊疗室,后面一间手术房,另最前面有二间小屋,一间是药房,一间是消毒室。除了医院简陋外,非洲的病人是很难照顾,所有病人从痲疯到象皮病都有,他们有时也会吞下「皮肤病的药膏」,将几个礼拜的药,一次吃完。
 
1914年8月4日,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由于战争影响,欧洲方面的捐款被断绝,只好向外贷款,维持医院的开销,后来连欧洲方面的食品也没有了。
1917年9月,史怀哲夫妇被以「战犯」罪名接到法国军方的命令,关入集中营,史怀哲夫妇只好随即关闭医院,离开兰巴雷,进入集中营,在紧张、郁闷的集中营生活中,夫妇二人的健康逐渐下降。1918年6月他们被释放到瑞士。这年11月11日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1920年,史怀哲将他在非洲行医的生活,写成回忆录,书名叫:「丛莽边缘」,该书一出版,即受到极大的欢迎,并立刻翻译成各国语言,使他在非洲行医事迹,声名大噪。大家公认他是一位伟大的人道主义者,和平运动者,可是他本人依然十分谦冲,史怀哲悲天悯人的胸怀,感动了许多人,他们继起效法,到世界上各处洛后的地方,作类似救济人群的工作。
1919年,独生女「瑞娜」出生
1920年3月,史怀哲借着演讲和音乐演奏,筹款重回兰巴雷。
不久,史怀哲第二次前往非洲,他的妻子由于健康不佳,便和独生女「瑞娜」留在欧洲,自己带着牛津大学化学系的学生诺耶.基尔斯庇(Noel Gillespie)二人前往。他们于1924年清晨抵达兰巴雷,发现医院已经成为废墟。许多房屋倒了,木材腐烂了,于是他们一方面重修房屋,另一方面还要医疗病人。
1925年底,医院重建完成,但是当地正流行疟疾,病人增加到原来的三被,医院不够容纳这么多的病人。
 
史怀哲不得不决定在二公里外,另建新医院,新医院在奥岗威(Ogowe)河的上游的开阔地带。1927年1月,新医院竣工,病患全自旧医院迁入,自夏季,医院大致完成,史怀哲于是回欧洲看他的妻女。
 
此后,史怀哲一直负责为越来越大的医院开支筹款,他演奏风琴,募集基金、写书,演讲。
 
史怀哲从无到有建筑他的医院,不断扩充,这样毕路褴褛,从没有自来水、没有电灯(手术房例外)、没有X光的落伍设备,到1940年后每年医治5000千条人命,他们将医学建立成一所现代化的「史怀哲医院」,为穷苦无助的非洲人免费看病。医院的经费来自各界人士的捐赠和史怀哲个人的出书、演讲所得。从那时起,受益的非洲人不知其数,他们在落后丛林中,享受了现代化的医疗,保障他们健康。
 
1953年,在史怀哲77岁那年,他得到诺贝尔和平奖,当时他已享有盛名,得奖被认为实至名归,可是他并没有将这笔奖金落入私人口袋,他将它用在奥岗威河的上游兰巴雷,在此建立一座能收容300名痲疯病人的村落。
 
1955年史怀哲获英国女王伊莉沙白二世颁赠荣誉功勋奖,他是第二位获颁此奖的外国人。
1960年2月,法属加彭独立,成立加彭共和国,兰巴雷也纳入它的版图,加彭共和国为推崇史怀哲的功绩,请求他担任联合国代表,但被他拒绝,因此发行一套印有史怀哲的纪念邮票,来年颁赠赤道星十字勋章。
 
1965年1月14日,史怀哲90岁的生日,他的故乡「西泽斯堡」为他举行庆祝会,发行纪念邮票,这时他感动心想:「我已经尽力了。」此后他仍然努力不懈,最后在1965年9月4日,积劳成疾,因脑血管堵塞,夺去这位充满爱的老人生命。
 
史怀哲一生令人钦佩的有二点,其一:在他事业(宗教、音乐)登峰造极,且看前途一片光明之时,毅然放弃事业,重新学医,到丛林野兽出没的非洲行医。其二是他行医的生涯遭受许多挫折,如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身为德国人的他,在非洲的法属殖民地行医,被法国逮捕送入牢房,他仍然不改初衷。从这二点看来,今日他所获的声誉,实在是名符其实。

網站負責人

會員作品

最新消息

意見箱

忘記密碼

會員作品

數學

化學

生物(健康)

物理

氣象與地震

環保與能源

工程

花的故事

國旗、國徽

萬事起源

幽默與趣譚

傳說與神話

佛教、道教

基督教、天主教

股票(財經)漫談

財經資訊

商場策略

投資、理財

你知道嗎?

似是而非?

你夠聰明嗎?

你該怎麼辦?

科學家

文學家

藝術家

台灣名人

名人軼事

名人幽默

政治與軍事

歷史不會倒退

談諾貝爾精神

論六道輪迴

历史不会倒退(简体)

谈诺贝尔精神(简体)

论六道轮回(简体)

世界文選

世界寓言

中國文選

中國寓言

偵探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