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星漫談 江銘輝 五夢網
一、行星
行星(Planet)它源出於希臘文Planetai,意指“流浪者”,這個字最初是用來與天體眾多的固定不動的恆星(Star)區分的。早期的天文觀察者早就知道了七個這種星球,那是:太陽、月亮、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其中土星一直被認為是天體的盡頭。
一直到我們接受了哥白尼(N. Copernicus,波蘭人,西元1473~1543年)的日心學說,才把太陽踢除在行星行列增加了地球為行星之一,而將月亮看做地球的衛星,天王星在1781年被赫歇耳(F.W. Herschel,1738~1822)發現,海王星在1846年也被亞當斯(J.C. Adams,1876~1956)發現,冥王星則一直到1930年才被湯博(C.W. Tombaugh,1906~?)發現,完成了太陽系的9個主要行星表。至於九大行星以外,位於火星與木星之間,數以千計的小行星,則早於1801年最大的一顆小行星,穀神(ceres)星就被皮亞齊(G. Piazzi,1746~1826)發現。(圖1)。
圖1:太陽系諸行星與太陽的位置
這些行星的分類,可以用它比地球較近太陽或較遠太陽,而分為較近的行星(或地內行星)及較遠的行星(或地外行星)它們的分類如下:
1.地內行星:水星、金星;2.地球;3.地外行星:火星、小行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
二、行星運行無法解釋的現象
今日我們知道行星皆以近乎圓形的軌道,由西至東繞太陽運行。但是早期希臘的天文學家,他們的觀念是眾星皆繞地球運行。雖然也有像阿利斯塔修斯(Aristarchus,希臘人)等有遠見的人,提出“日心地動學說”,但不為人們所接受。希臘人仍然認為地球才是宇宙的中心,所有星球應該繞地球運行才對。
許多的希臘科學家如尤多克薩斯(Eudoxus of Cnidus,希臘人,西元前四世紀),亞理斯多德(Aristotle,希臘人,西元前384~322年)都以地球為中心,提出同心球體系或類似同心球的水晶球理論,嘗試說明整個宇宙的現象。
但是以地球為中心的諸星球繞地球運動中,最無法解釋的天象有二:一是行星時亮時暗的現象,其次是從地球上看去,行星就時而順行,時而逆行,時而發生停滯的現象。
圖2-a:“地外行星”的逆行圖,由圖中地球與火星相關位置,可看出在地球上可看到火星逆行現象
圖2-b:1956年左右,火星的運行路徑,從圖中我們很明顯可看到火星逆行的現象。
圖2:如以地球為中心,觀看行星運動規跡,則會看到行星逆行並以螺旋狀行進。
以“火星”為例,如圖2-a中的1至5,我們很容易看出火星逆行的過程與原因。在圖中的1~2地球與火星皆由西向東運行。但在2~3地球仍向東運行,但地球上的人,卻看到火星在逆行。這是對地外行星的現象。同樣的道理,我們也可看到水星和金星也會有逆行現象,只是我們把圖中的地球軌道換成金星軌道,火星軌道換行地球軌道罷了。
總之,只要我們站在地球上,觀測地球以外的行星運行就會看到行星以螺旋狀行進。
三、阿波羅尼奧斯的本輪、均輪學說
為了解釋這種天象,阿波羅尼奧斯放棄亞里斯多德“水晶球”理論,提出“本輪”和“均輪”學說。如圖3,阿波羅尼奧斯以地球為中心的圓叫做均輪,而以均輪上的點作中心的圓叫做本輪。行星“P”沿著本輪作勻速運行,而本輪中心“O”則沿著均輪圍繞地球作均速圓周運動。這樣一來,從地球上看去,行星會時而順行,時而逆行,時而發生停滯的現象,以及有時較亮有時較暗,也完全能自圓其說,圓滿解釋清楚。
圖3:阿波羅尼奧斯對行星繞地球提出本輪與均輪學說,以符合在地球上觀測行星運行的實際紀錄。
四、托勒密地球中心的宇宙系統
阿波羅尼奧斯的本輪與均輪理論的精華被托勒密(ptolemy)發揚光大創造一套完整的地心體系理論,他說:(1)地球位於宇宙中心靜止不動;(2)每個行星和月亮都在本輪上均速轉動,本輪中心則沿均輪運轉,只有太陽直接在均輪上均速繞地球轉動,地球不在各個均輪的圓心上而是偏離一段距離;(3)水星和金星的本輪中心位於地球與太陽的連線上,這一連線一年中繞地球轉一周,火星、木星、土星到它們各自的本輪中心的直線總是與地球─太陽連線平行,這三顆行星每年繞各自的本輪中心轉一周;(4)攜帶所有恆星的“恆星天”每天繞地球自東向西轉一周;(5)日、月、行星除上述運轉外,還與恆星天一起,每天繞地球自東向西轉一周(圖4)。
圖4:托勒密地球中心的宇宙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