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金分割 江銘輝 五夢網
十七世紀發現行星運動三大定律的德國著名天文及數學家克卜勒(J. Kepler)(圖1),對黃金分割讚美說:「幾何學裡有兩件寶,一件是畢達哥拉斯定理,另一個是黃金分割。如果把畢達哥拉斯定理比作黃金礦的話,那麼黃金分割就是寶石礦了。」現在我們來談談黃金分割。
圖1:克卜勒(德國人1571~1630年),德國天文學家、物理學家、數學家。1598年跟隨第谷(Tycho Brahe)研究天文,最大成就是發行星運動三大定律。克卜勒也是早期微積分的先驅者之一,他在〈酒桶新立體幾何〉著作中用通俗的語言引入了無窮小的概念。
一、黃金分割的起源
西元前四世紀,古希臘的數學家提出了這樣一個線段分割問題:如圖2在線段上尋找一點C,使得長線段CA與短線段CB之比等於全線段AB與長線段AC之比,即滿足AC:CB=AB:AC。此線段的作圖工具仍然只限於直尺和圓規兩種。
圖2:黃金分割的問題是如何在線段AB上找一點C,使AC:CB=AB:AC。
二、黃金分割的作法與證明
1.作法:
圖3:尤多克薩斯(Eudoxus of Cnidus,希臘人,約西元前408~355年)〈黃金分割〉
這個問題終於由尤多克薩斯(圖3)解決了,他的解決方法如下:
如圖4,設AB是需要分割的已知線段。以AB為邊作正方形ABGD,取AD的中點E,連結EB,並延長DA到F,使EF=EB。以A為圓心,AF為半徑畫圓,交AB於C,這C點就是所要找的分點。
圖4:黃金分割的幾何作圖
2.證明:
上述的幾何作圖,證明如下,如圖5:
圖5:黃金分割的證明
EB2=EF2=(FA+AE)2=FA2+2AE‧FA+AE2……(1)
同時由直角△AEB,知:EB2=AB2+AE2代入(1)的左邊,得:
AE2+AB2=FA2+2AE‧FA+AE2……(2)
又,因為2AE=AD,FA=AC;代入(2)得:
AB2=FA2+AD‧AC……(3)
由(3)知正方形ABGD面積=正方形FAHC面積+長方形ACKD面積,所以:
矩形ACKD面積+矩形CBGK面積=正方形FAHC面積+長方形ACKD面積……(4)
由(4),得知:
矩形CBGK面積=正方形FACH面積
因此 :CB‧CK=AC2,即 CB‧AB=AC2
得 AC:CB=AB:AC
三、黃金分割名稱的由來
圖6-a:達文西(義大利,西元1452~1519年),文藝復興時期著名的藝術家、科學家。成名的畫作有:〈最後的晚餐〉、〈蒙娜麗沙〉。
圖6-b:達文西對人體比例的研究
圖6:達文西的人體比例研究作品中可看出他對數學比例的重視
AC:CB=AB:AC這個關係式,最初稱為“中外比”,第一個將這個比例關係稱為“黃金分割”的據說是達文西(Deonardo Da Vinci)(圖6)。
達文西是文藝復興後期意大利最傑出的畫家,他的名作〈最後的晚餐〉和〈蒙娜麗莎〉是世界繪畫史上的瑰寶。他和他同時代的畫家皆認為幾何學與繪畫有密切的關係,繪畫的精髓是將幾何的透視原理表現在圖畫上。因此他十分注意透視原理及線段間比例的研究。他在充分研究中外比的幾何意義後,揭示了中外比在藝術中的重要地位,將它稱之為黃金分割。
四、黃金分割矩形
其實一般我們日常生活所用的不是黃金分割,而是黃金分割矩形。所謂 黃金分割矩形就是一個長寬比例為黃金分割比例關係的長方形。例如圖7中三種比例的長方形,你認為哪一種看起來較順眼呢?當然是圖(C)。
圖7:(a)、(b)、(c)三個正方形,哪一種看起來較順眼呢?
這感覺也同樣發生在閱讀的書本及撲克牌的形狀上,對於各種不同尺寸比例的書本及撲克牌,也只有像圖(c)那種比例才是最賞心悅目的尺寸。
那麼我們如何作出“黃金分割”矩形呢?
如圖8,G是正形ABCD的一邊BC的中點。我們以G為圓心,GD為半徑劃一圓。這個圓交BC的延長線於F。則ABFE矩形,就是一個黃金分割矩形。
圖8:黃金分割矩形繪法
五、黃金分割美學
由於黃金分割是藝術家認為最美的長與寬的比率,是美的基礎。所以在古希臘及達文西時代的藝術家都大量使用“黃金分割”或“黃金分割矩形”來作為雕刻、繪畫、建築物、傢俱設計等。
圖9:希臘神話中美麗的阿芙洛蒂特(即羅馬的維納斯:Venus)
例如:古代希臘美女的雕像(圖9),偉大的雅典巴特農神殿都符合黃金分割原理(圖10)。一個非常有趣的故事:美國紐約人朗加(F. A. Lonc)曾量度過65個女子而發現這些女子的身高與由腳趾到肚臍高度之比,其平均值竟是1.618的黃金分割比值。1979年德國的亞提格特(Rudolf Altevgt)在德國的帕斯卡體育館對207個青年學生(男:175名,女:32名)作身高與腳趾到肚臍的高度之比,其平均比例也是1.618。
圖10:西元前第五世紀建造位於雅典的巴薩農(Parthenon)神廟,它的寬與長的比值為1:1.618完全符合黃金分割矩形。
六、黃金分割數學解析
我們在前面已談過黃金分割的定義,它是如下圖11,在線段AB上尋找一點C,使長線段AC與短線段CB之比,等於全線段AB與長線段之比,即滿足AC:CB=AB:AC。
圖11:黃金分割線段
如果我們用X來代表AC之長,y來代表CB之長,那麼上式可寫成:
x/y = (x+y)/x 則:X2=Y(X+Y)
移項得X2-XY-Y2=0
這方程式的解是:x/y= (1+51/2)/2≒1.618034。
(a)黃金分割長方形 (b)正方形與小黃金分割長方形
圖12:將黃金分割的長方形畫成一個正方形和一個黃金分割的較小長方形
如果我們先畫一個長寬邊的比例為黃金分割(即1.618034)的長方形,如圖12-a,然後將這長方形分兩部分,一部分是個正方形,另一部分仍是個長寬比例為黃金分割的長方形,圖12-b。
圖13:將一個黃金分割矩形分為一個較小黃金分割長方形及正方形,再繼續細分下去,可得一條“對數螺旋線”
倘若用這樣的方法繼續作下去,便可得到一些更細小的正方形及長寬比例為黃金分割的長方形。當我們作那正方形的內接曲線時,便會得到一條數學上稱之為“對數螺旋線”(Logarithmic Spiral)(圖13)。對數螺線的極坐標方程式是,它最早是由笛卡爾(R. Descartes法國人,西元1593~1650年)創造的,但對於對數螺線作全面深入研究的是瑞士數學家雅各‧伯努利(Jacob Bernoulli,瑞士人,西元1654~1705年)(圖14)。在雅各‧伯努利去世後,人們按其遺囑在其墓碑上鑴刻了一正、
一反兩條對數螺線,並附以頌詞曰:縱然滄海變為桑田,我仍會回來(Eadem Mutata resurgo)。
圖14:雅各‧伯努利(瑞士,西元1654~1705年)與對數螺線。
在自然界中,我們到處可以看到對數螺旋曲線的存在,例如:蝸牛或某些貝殼動物的硬殼(圖15-a)、向日葵花頭的種子分佈(圖15-b)及某類岩石的花紋……等等,都有對數螺旋曲線的縱跡。
圖15-a:鸚鵡螺的硬殼 圖15-b:向日葵花頭的種子
圖15:鸚鵡螺的硬殼及向日葵花頭的種子是自然界呈現對數螺線的實例。
黃金分割也可用以下的方法來獲得:在正五邊形ABCDE中(如圖16)連結BD、CE交於F,則BD:BF=BF:FD,即BF與FD之比是黃金分割比率。
圖16:正五邊形,AB=BF且BF:FD之比是黃金分割比。
除此之外,在數學上也發現黃金分割比率(G)以下列各種不同的表示形式出現,例如:
其倒數是0.61803398,它是G-1。此外,G也可寫成連分數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