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丹(近代歐洲偉大雕刻家) 江銘輝 五夢網
羅丹(圖1)是法國著名的雕刻藝術家,被認為是米蓋朗基羅之後最偉大的雕刻家。西元1840年11月12日羅丹生於巴黎,排行老二,他的父親(Jean Baptiste Marie Cheffer)原來是農人,離開家鄉到巴黎謀生,後來在巴黎警察局找到雇員工作,母親瑪麗(Marie Cheffer)是一個有著虔誠的信徒、勤儉持家的家庭婦女。他們一家人幾乎都是滿頭杠髮,故取名叫「羅丹」,意思指他是個「紅頭小子」。
羅丹從小就近視,不大喜歡讀書,卻喜愛繪畫。他家的鄰居是個小商販,常常用一些印有插圖的紙包裝貨物。這些包裝紙成了羅丹最早接觸的藝術作品,他對那些五顏六色的國十分感興趣,經常照著紙上的人物和動物來練習作畫。
羅丹小時候,原本在教會小學,但整天放蕩,父親見到兒子不成器,便將他送到北部羅丹叔叔作校長的所小學。但學業仍然沒有長進,叔叔又把他送回來。
當羅丹14歲時,到了該選一種職業的年紀了,他向父親說決心要考美術學校的時候,他的父親大為不滿,覺得真是生了個不務正業的孩子。所幸他的姊姊(比他大二歲)不但替他說盡好話,還答應以賣教會紀念章的報酬供他完成學業,最後父親讓步了,進入皇家繪畫學校,這所學校稱作小學校,以區別規模更大、聲譽更響的巴黎美術學院。從此,十四歲的羅丹,就在他一生最敬佩的老師黎科克(Horace Lecoq de Boisbaudran)的鼓勵下,開始繪畫素描,練習雕塑。課外時間,則外出寫生或到羅浮博物館和皇家圖書館去研究雕刻及名畫。但不管怎樣用功,怎樣受到老師、同學的重視,投考聲譽更響的巴黎美術學院卻連遭三年失敗的命運。他決心一面找工作過日子,一面繼續跟他所敬愛的老師學習。黎科克老師有很新的教學觀念,以啟發學生的創意,跟當時公立美術學校裏的許多古典派藝術家,專重模仿的教學法者大不相同。他訓練學生怎樣觀察大自然,並把自己的心得和感受,憑著記憶來描繪。這兩點都是摧丹一生所遵守的創作方法。他不習慣讓模特兒擺出死板不動的姿勢,而是讓模特兒跳舞或走來走去。他仔細的觀察著、描繪著,把握著全身的動態和表情。然後再配合記憶中的景象,用黏土塑像,用大理石雕鑿。
離開學校之後的幾年裡,羅丹為了糊口,幹過各種工作。他當過手工藝的工人,製作過模型,首飾工,搞過裝飾,燒過陶瓷,還當過雕塑家的助手。這段經歷,為他以後的藝術生涯積累了豐富的創作素材和經驗。
1863年,羅丹唯一的姐姐瑪麗,一個虔誠的修女得腹膜炎死了。深愛姐姐的羅丹非常悲痛,也進了一家叫聖體隱修道院(Tres-Saint-Sacrement)。院長埃馬爾(Pere Eymard)神父很快就發現了羅丹的才能,他給羅丹安排了一間工作室,並委婉勸告羅丹脫離修道院,好好的出去獻身於雕刻藝術。羅丹接受了院長的勸告。為了感謝這位好心的院長,地給院長做了一個出色的雕像。離開修道院的第二年,羅丹把自己精心製作的《塌鼻人》雕像送到了當年的沙龍展出,但遭到了拒絕。
1864年,他跟一個20歲美麗的女裁縫瑪麗.羅絲.貝莉(Rose Beuret)同居了(圖2)。1866年1月18日,生了一個兒子。他的許多塑像,都是以羅絲作模特兒,他以她為模特兒塑成一尊《女祭司》。可惜後來在一次搬遷工作室的過程中,從馬車上摔下來,成了碎片。
圖2:瑪麗.羅絲.貝莉
為了實現成為雕塑家的夢想,羅丹決定先集中精力掙些餞,於是,因黎科克老師把他介紹給雕刻家卡里埃_貝勒斯(Albert Ernest Carrier Belleuse)當助手。普法戰年爆發後,1870年秋,貝勒斯把工作室遷到了比利時的布魯塞爾,羅丹也羅丹留下妻子和父母,隨著到布魯塞爾。
1875年,羅丹靠賺了一點錢,實現了他夢寐以求的理想到義大利去旅行。他在那裡滿懷崇敬地研究了米開朗基羅等人的雕塑作品。藝術大師們的傑作給了他很大的啟'發,並從此確定了他的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
羅丹回到布魯塞爾的工作室後,創作了《青銅時代》(圖3)這尊和真人一般大小的塑像,並把它送到了布魯塞爾的沙龍展出,《青銅時代》是以一個比利時青年軍人為模特兒作成的,他和人體同樣大小。一隻手放在頭頂上,另一隻手做出持矛的姿態,臉上流露著困惑與茫然的表情。羅丹最初把它命名為被征服者」,戰敗了,然後再站起來,有一種充沛的青春活力,貫穿了裸露的身軀。但是因塑得太生動了,太完美了,被布魯塞爾的各家報紙指責是從真人直接翻成模型製成的,不是羅丹塑成的。
圖3:青銅時代
比利時的評論家甚至造謠說《青銅時代》是作者從模特兒或屍體身上翻製模型做成的。羅丹給報紙寫信陳明真情,卻遭致更多的謾駡。羅丹對繼續留在布魯塞爾失去了信心便動身回到了巴黎。
·經過周折後,羅丹又把《青銅時代》送到巴黎沙龍展出了。但是,巴黎的報紙重複了布魯塞爾報刊上的誹謗。沙龍評選團於是命令羅丹把《青銅時代》搬出展覽大廳。為了證明自己的清白,羅丹當著由5名雕塑家組成的評選團進行了一次即席創作。終於說服了評選團的成員,洗雪了這場冤枉。
後來,羅丹的《青銅時代》和《施洗者約翰》一起在沙龍展出。面對傑作,大多數評論家真正受到了感動。羅丹被邀請參加法國藝術界和政界人物聚會的夏龐蒂埃夫人沙龍。能夠進入這個沙龍,是得到社會承認的象徵。1876年,法國美術部委託他完成巴黎工藝美術館大門上的浮雕《地獄之門》(圖4)。《地獄之門》描寫詩人但丁神曲中的地獄景象,門高六公尺半。他計畫得很龐大了,門上人物共有一百八十六個,拖了三十七年尚未完成,為此,他與法國美術部時常鬧得不大愉快。完成的部分有《思想者》、《吻》、《夏娃》等。其中《思想者》高踞《地獄之門》的上邊,它不是但丁詩中的人物,而是羅丹最著名的作品。
圖4:地獄之門
1883年,羅丹代布薛(Alfred Boucher)去給一班女學生上課,認識了19歲的卡蜜兒.克洛岱爾(Camile Claudel)(圖5),她不顧父母強烈反對,立志要當雕塑家。當她和羅丹相戀時,羅丹身邊已有一個沒有名份的妻子羅絲,羅絲認識羅丹時,羅丹還是個窮小子,但羅絲無怨無悔的守在他身邊。為羅丹打理生活中的一切,即使羅丹並不重視她,甚至常把她當成傭人使喚,但是她還是甘之如飴為羅丹洗衣燒飯、整理工作室。而卡蜜兒不僅是羅丹的學生、情人、模特兒,更是一位才華橫溢的雕塑家。只是羅丹是一位不負責任的男人,不僅讓卡蜜兒精神分裂,進入了瘋人院。卡蜜兒就曾經說過:「寧願發瘋也不願認識過羅丹。」可見得這一場師生戀對她傷痛有多大。如果卡蜜兒不曾愛過羅丹,我想她的成就一定不僅如此,當幾十年後,世人將她從羅丹的光環下救贖出來,重新去審視她的著作及創作時,才真正認識卡蜜兒的藝術才華,只是這樣的發現,對卡蜜兒而言已毫無意義 。
圖5:卡蜜兒
同年,法國文學家協會提出為巳故作家巴爾紮克(Honore Balzac)塑像。作家左拉(Emile Zola)提議交由羅丹製作。羅丹答應在一年半後交出作品。但羅丹沒能如期交出,成了反對羅丹的人攻擊的把柄。在一些正直的藝術家力爭下,文學家協會才同意讓羅丹繼續創作下去。經過漫長的7年,終於完成了。但這件傑作卻受到了官方學院藝術派的攻擊。1896年,當《巴爾扎克》(圖6)在沙龍展出後,報紙上使出現了許多謾駡文章,《巴爾扎克》成了巴黎街頭巷尾的笑料。許多藝術家、評論家、作家紛紛為羅丹打抱不平。而羅丹自己卻不發一言,把雕像從沙龍搬到了自己別墅的花園裡。
圖6:巴爾扎克
羅丹的大半生都是既讚揚又貶抑的情況下度過,他被某些人孤立,但一些人又尊他為大師。崇拜者曾經捐款翻鑄他的作品《吻》(圖7), 反對者甚至拒絕他的作品在巴黎國際博覽會展出。
圖7:吻
1900年,羅丹舉行個人回顧展,共展出168件。這次展出非常成功,大概賣出二百萬法郎,令他名聲大振。各國的博物館爭相購買他的作品,羅丹的作品成了法國的驕傲,這次展覽終於使羅丹得到了他應享的榮譽。
1904年,羅丹的《思想者》(圖8)在沙龍展出。他的狂熱追隨者發動了一場捐款運動,籌集了15萬法郎,買下了這座雕像獻給巴黎人民,準備立在先賢祠前。羅丹感到很自豪,因為這是他第一件聳立在巴黎市內公共廣場上的作品。
圖8:思想者
1915年的一天,羅丹在雕塑早已離他而去的助手克洛代爾的半身像時,突然眼前一陣發黑。當他重新意識到自己在什麼地方時,鑿子已落到他的腳下。醫生診斷蘿丹得了腦溢血。
羅丹一天比--天衰弱,1916年9月13日,與美術部的官員多次協商後,羅丹把他在法國的所有藝術品 400多件雕塑作品和2萬多張草圖、素描全部移交給法國。法國也同意把羅丹居住的比隆(Biron)公寓改為羅丹博物館。
1917年1月29日,在一些親朋好友的祝福下,羅丹終於與無怨無悔,終身相隋的愛人--羅絲正式在默東(Hauteurs de Meudon)結婚。
1917年11月17日,羅丹與世長辭了,他的親友們為他舉行了一個簡樸的葬禮。羅丹被埋葬在自己別墅的花園裡,一個《思想者》的複製品守望在他的墓前,這是羅丹精神的寫照。他死後6天,他一生的宿敵法蘭西學院也把他選為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