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邦(钢琴诗人) 江铭辉 五梦网
图1:肖邦(Frederic Chopin,波兰人,1810~1849 )
公元1810年3月1日,肖邦诞生在离华沙53公里的小农庄热拉佐瓦.沃拉(Żelazowa Wola)一座伯爵的庄园里。小时候的肖邦容貌秀丽,性格文静。
肖邦的故乡,在1807年拿破仑横扫欧洲时,曾由普鲁士的手中解救华沙,创立了华沙公国,但当肖邦5岁时,拿破仑在滑铁卢之役惨败,波兰再度被奥地利、普鲁士、俄罗斯占领,华沙也成为俄罗斯的一个城市。
肖邦的父亲是法国人叫尼古拉斯.肖邦(Nicolas Chopin),侨居波兰多年,在伯爵家做家庭教师,是位很有文化教养的人。肖邦的妈妈叫洁司丝汀娜(Justyna)是波兰人,很爱唱歌,她经常给肖邦的姐姐柳德维卡和肖邦唱优美、动听的波兰民歌,整个家庭充满了温馨、和谐的气氛。生活过得和很惬意。
肖邦在婴儿时,就对歌声就有特殊的敏感。只要一听到妈妈的歌声,脸上就会出现各种奇妙的表情变化,仿佛他从歌声中领略了无穷的乐趣。妈妈见了,非常高兴,于是开始弹钢琴给他听。他也随着旋律的变化,时而兴奋,时而微笑,时而活跃,时而安详。
4岁时,姐姐柳德维卡开始教他弹钢琴。肖邦有着极强的理解力和接受能力,他的进步奇快,很快就超过了姐姐,并不再满足于曲谱,而经常自由地弹奏,弹出他小脑袋中无穷无尽的幻想。
6岁时,肖邦的程度已超出妈妈所能教的范围,于是妈妈为肖邦请了一位捷克61岁的钢琴教师瑞夫尼(Wojciech Żywny)。瑞夫尼对肖邦实施了一整套正规、严格的基本演奏法。
瑞夫尼虽然严格古板,但他决不妨碍肖邦的创作才能。在肖邦7岁时,瑞夫尼亲自把肖邦创作的第一首波罗乃兹舞曲送去发表。当他拿到印好的曲谱时,激动不己,深深感到自己的学生是个音乐天才。
肖邦8岁那年在华沙举行了首次公演。肖邦那是一场出色的演奏,华沙业乐评对他赞不绝口,称他为「音乐天才」,使瑞夫尼流下了眼泪。这眼泪仿佛宣告:他的学生前途辉煌,以他的水平,再无法继续教肖邦钢琴了。
10岁左右,肖邦经常和父亲到城外散步,使他发现广阔的音乐天地,从母亲唱的民歌,从散步路过的小酒店演奏的活泼、恢谐的民间舞曲里,肖邦感受到了波兰民间音乐的魔力,他力图把这些音乐重现在他的钢琴曲中。
波兰著名的音乐教育家、作曲家也是华沙音乐学院的院长—约瑟夫.爱尔斯涅(Józef Elsner),他私下认12岁的肖邦是他的学生。不但教肖邦音乐理论、作曲,还教育他捍卫波兰民族的文化。在肖邦幼小的心灵里播下了热爱祖国的种子。
中学毕业后,肖邦进入了由爱尔斯涅担任院长的华沙音乐学院。在爱尔斯涅的影响下,肖邦对民间音乐发生了极大的兴趣。他的大部分假期都是与乡下亲友度过的,同时,听农民演奏波兰民间乐曲,也是最令肖邦向往的。
在音乐学院学习期间,他的最大希望就是将来能集作曲家和演奏家于一身。他勤奋的学习,孜孜不倦地弹奏,简直像个疯子。在他19岁毕业时,巳成为著名的作曲家和卓越的钢琴家了。
1828年肖邦访问柏林,和艾尔斯纳共同创作克拉科维克回旋曲。
1830年春天,他在华沙国家序戏剧院演出他的第一首钢琴协奏曲,同时间,他的幻想曲亦由波兰电台播放,观众反应热烈,欲罢不能,于是五天后,再度上台演奏。评论家对肖邦综合创作与演奏的演出,称赞不已,说:「他将波兰乡间的歌曲,巧妙地与自己的音乐结合,优雅地演奏出来。」
1830年11月,肖邦去维也纳演出,但当时维也纳流行是圆舞曲,对于肖邦的音乐兴趣缺缺。唯一可安慰的是,他到维也纳后,传来了华沙起义的消息。华沙起义者们把沙皇俄国统治者赶出了波兰,成立起自己的政府。听到这个消息,肖邦又惊又喜,他真想赶回祖国去参加战斗。
朋友们写信来,让他留在国外用艺术为祖国服务。肖邦听从了朋友们的劝告。虽然如此,他总是记得父亲的话:「你的责任是好好利用音乐的天赋,专心作曲,而非战斗,要用音乐代替武器;为波兰争光、奋斗,一直到死为止。」
在这种感情驱使下,他写下了<B小调谐谑曲>。 肖邦借着这首钢琴曲倾诉了他对祖国温柔的怀念之情,倾注了他渴求战斗的激情。这首乐曲在肖邦的作品中占有独特的位置。
1831年7月,肖邦离开维也纳返回波兰。他在德国斯图加镇途中,突然得到起义失败,华沙沦陷的惨痛消息。肖邦悲痛、愤怒,心也碎了。
肖邦把炽烈燃烧的感情凝结在音符里,他把全部的悲愤之情倾泻在钢琴上,《c小调练习曲》就是在这种心境下创作出来的。乐曲悲愤、激昂,充满了刚毅·坚强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所以,人们把这首钢琴曲称作《革命练习曲》。
肖邦不能再返回祖国,只得改道去巴黎,1931年9月,到达巴黎。1832年2月,21岁的肖邦,肖邦首次举行了公演。当时的巴黎云集着欧洲各国艺术界名流,匈牙利音乐家李斯特,德国音乐家门德尔松以及巴黎一些比较有名的音乐家都前来助兴。肖邦的琴技高超纯美、感情真挚动人,一首首乐曲就像一幅幅充满诗情的画面,首次公演大获成功。肖邦开始在巴黎建立起声誉,同时为生活,也教授钢琴。
肖邦杰出的音乐修养,清秀俊逸的容貌,和那自然·优雅的风度,使他立刻成为巴黎社交界注目的人物。贵族、伯爵们争相邀请肖邦到他们豪华的宅邸去赴宴,去演奏。但是·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的巴黎上层社会却使肖邦感到厌倦。
1834年,肖邦作了四首马祖卡舞曲(Mazurka,一种平民舞曲 ,原出于波兰的马祖卡亚县)和12首练习曲(又称为革命练习曲)。
1835年8月,肖邦在卡摩斯巴会见双亲,之后,到的雷斯顿拜访佛晶斯卡家族,并与玛丽亚. 佛晶斯卡(Maria Wodzińska;图2)相爱。
图2:玛丽亚. 佛晶斯卡
1836年8月与玛丽亚. 佛晶斯卡订婚,同时遇见乔治.桑(George Sand;乔治.桑是一位打破旧制,浪漫派女文豪,图3),这时肖邦着手作二首月夜曲及四首马祖卡舞曲。
图3:乔治.桑
1837年肖邦与玛丽亚. 佛晶斯卡解除婚姻,1838年,这时肖邦28岁与34岁的乔治.桑堕入爱河。后肖邦和乔治.桑及她的孩子们去马尧卡岛(Maiorca),因为天气不佳,肺病加剧,不得不回法国马赛养病。
1847年,肖邦与乔治.桑因双方个性不合,感情逐渐淡薄,于是在1847年,肖邦悄然与乔治.桑断绝关系。
肖邦怀念祖国、思念亲人,当他和流亡在巴黎的波兰同胞聚会在一起的时候,他才感到欣慰、快活(图4)。除了波兰同胞,巴尔扎克、海涅也是肖邦的常客。而被誉为钢琴之王的李斯特更是肖邦的挚友,他对肖邦的艺术成就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这两位19世纪杰出的钢琴家在巴黎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图4:肖邦在同为波兰人作曲家,安东.拉际维尔的沙龙里愉快演奏。
由于远离祖国和亲人,思乡之情和对祖国前途的担忧一直在折磨肖邦,严重损害了他的健康。肺病久治不愈,日渐恶化,梢一动就虚汗如雨。使他在指导学生弹琴时,也只得半卧在椅子上。
1848年2月16日,肖邦在巴黎举行了他最后一次音乐会。音乐厅布满鲜花。虽然他己虚弱得难以支撑,但他的演奏依然是那么出色,充满了生气和诗意,优美而动人。
但好景不常,这时法国发生大革命,政局混乱,肖邦听从一位女弟子珍.斯大林小姐的建议,逃到英国。在又潮湿又寒冷的英国,教音乐及举行演奏会,于11月返回巴黎。
回到巴黎后, 肖邦病情更加严重,这样度过了1年,到1849年10月,肖邦用颤抖的手写下遗嘱:死后要解剖他的身体,一定要把他的心脏运回波兰去。10月16日深夜,"钢琴诗人"肖邦离开了人世。
10月30日,肖邦的葬礼在巴黎的圣马德莱娜大教堂举行,随后葬于佩雷.拉歇兹公墓,而他的朋友们遵照他的遗嘱,把肖邦的心脏装在·-个匣子里,从巴黎运回到波兰,安置在华沙的圣十字大教堂里,赤子之心只有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里才能得到安息。而波兰人也为纪念肖邦的爱国情操与在音乐的贡献,发行了肖邦纪念邮票(图5)。
图5:肖邦的纪念邮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