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邦(鋼琴詩人) 江銘輝 五夢網
圖1:蕭邦(Frederic Chopin,波蘭人,1810~1849 )
西元1810年3月1日,蕭邦誕生在離華沙53公里的小農莊熱拉佐瓦.沃拉(Żelazowa Wola)一座伯爵的莊園裡。小時候的蕭邦容貌秀麗,性格文靜。
蕭邦的故鄉,在1807年拿破崙橫掃歐洲時,曾由普魯士的手中解救華沙,創立了華沙公國,但當蕭邦5歲時,拿破崙在滑鐵盧之役慘敗,波蘭再度被奧地利、普魯士、俄羅斯佔領,華沙也成為俄羅斯的一個城市。
蕭邦的父親是法國人叫尼古拉斯.蕭邦(Nicolas Chopin),僑居波蘭多年,在伯爵家做家庭教師,是位很有文化教養的人。蕭邦的媽媽叫潔司絲汀娜(Justyna)是波蘭人,很愛唱歌,她經常給蕭邦的姐姐柳德維卡和蕭邦唱優美、動聽的波蘭民歌,整個家庭充滿了溫馨、和諧的氣氛。生活過得和很愜意。
蕭邦在嬰兒時,就對歌聲就有特殊的敏感。只要一聽到媽媽的歌聲,臉上就會出現各種奇妙的表情變化,仿佛他從歌聲中領略了無窮的樂趣。媽媽見了,非常高興,於是開始彈鋼琴給他聽。他也隨著旋律的變化,時而興奮,時而微笑,時而活躍,時而安詳。
4歲時,姐姐柳德維卡開始教他彈鋼琴。蕭邦有著極強的理解力和接受能力,他的進步奇快,很快就超過了姐姐,並不再滿足於曲譜,而經常自由地彈奏,彈出他小腦袋中無窮無盡的幻想。
6歲時,蕭邦的程度已超出媽媽所能教的範圍,於是媽媽為蕭邦請了一位捷克61歲的鋼琴教師瑞夫尼(Wojciech Żywny)。瑞夫尼對蕭邦實施了一整套正規、嚴格的基本演奏法。
瑞夫尼雖然嚴格古板,但他決不妨礙蕭邦的創作才能。在蕭邦7歲時,瑞夫尼親自把蕭邦創作的第一首波羅乃茲舞曲送去發表。當他拿到印好的曲譜時,激動不己,深深感到自己的學生是個音樂天才。
蕭邦8歲那年在華沙舉行了首次公演。蕭邦那是一場出色的演奏,華沙業樂評對他讚不絕口,稱他為「音樂天才」,使瑞夫尼流下了眼淚。這眼淚仿佛宣告:他的學生前途輝煌,以他的水準,再無法繼續教蕭邦鋼琴了。
10歲左右,蕭邦經常和父親到城外散步,使他發現廣闊的音樂天地,從母親唱的民歌,從散步路過的小酒店演奏的活潑、恢諧的民間舞曲裡,蕭邦感受到了波蘭民間音樂的魔力,他力圖把這些音樂重現在他的鋼琴曲中。
波蘭著名的音樂教育家、作曲家也是華沙音樂學院的院長—約瑟夫.愛爾斯涅(Józef Elsner),他私下認12歲的蕭邦是他的學生。不但教蕭邦音樂理論、作曲,還教育他捍衛波蘭民族的文化。在蕭邦幼小的心靈裡播下了熱愛祖國的種子。
中學畢業後,蕭邦進入了由愛爾斯涅擔任院長的華沙音樂學院。在愛爾斯涅的影響下,蕭邦對民間音樂發生了極大的興趣。他的大部分假期都是與鄉下親友度過的,同時,聽農民演奏波蘭民間樂曲,也是最令蕭邦嚮往的。
在音樂學院學習期間,他的最大希望就是將來能集作曲家和演奏家於一身。他勤奮的學習,孜孜不倦地彈奏,簡直像個瘋子。在他19歲畢業時,巳成為著名的作曲家和卓越的鋼琴家了。
1828年蕭邦訪問柏林,和艾爾斯納共同創作克拉科維克回旋曲。
1830年春天,他在華沙國家序戲劇院演出他的第一首鋼琴協奏曲,同時間,他的幻想曲亦由波蘭電台播放,觀眾反應熱烈,欲罷不能,於是五天後,再度上台演奏。評論家對蕭邦綜合創作與演奏的演出,稱讚不已,說:「他將波蘭鄉間的歌曲,巧妙地與自己的音樂結合,優雅地演奏出來。」
1830年11月,蕭邦去維也納演出,但當時維也納流行是圓舞曲,對於蕭邦的音樂興趣缺缺。唯一可安慰的是,他到維也納後,傳來了華沙起義的消息。華沙起義者們把沙皇俄國統治者趕出了波蘭,成立起自己的政府。聽到這個消息,蕭邦又驚又喜,他真想趕回祖國去參加戰鬥。
朋友們寫信來,讓他留在國外用藝術為祖國服務。蕭邦聽從了朋友們的勸告。雖然如此,他總是記得父親的話:「你的責任是好好利用音樂的天賦,專心作曲,而非戰鬥,要用音樂代替武器;為波蘭爭光、奮鬥,一直到死為止。」
在這種感情驅使下,他寫下了<B小調諧謔曲>。 蕭邦藉著這首鋼琴曲傾訴了他對祖國溫柔的懷念之情,傾注了他渴求戰鬥的激情。這首樂曲在蕭邦的作品中佔有獨特的位置。
1831年7月,蕭邦離開維也納返回波蘭。他在德國斯圖加鎮途中,突然得到起義失敗,華沙淪陷的慘痛消息。蕭邦悲痛、憤怒,心也碎了。
蕭邦把熾烈燃燒的感情凝結在音符裡,他把全部的悲憤之情傾瀉在鋼琴上,《c小調練習曲》就是在這種心境下創作出來的。樂曲悲憤、激昂,充滿了剛毅·堅強的大無畏的英雄氣概,所以,人們把這首鋼琴曲稱作《革命練習曲》。
蕭邦不能再返回祖國,只得改道去巴黎,1931年9月,到達巴黎。1832年2月,21歲的蕭邦,蕭邦首次舉行了公演。當時的巴黎雲集著歐洲各國藝術界名流,匈牙利音樂家李斯特,德國音樂家孟德爾松以及巴黎一些比較有名的音樂家都前來助興。蕭邦的琴技高超純美、感情真摯動人,一首首樂曲就像一幅幅充滿詩情的畫面,首次公演大獲成功。蕭邦開始在巴黎建立起聲譽,同時為生活,也教授鋼琴。
蕭邦傑出的音樂修養,清秀俊逸的容貌,和那自然·優雅的風度,使他立刻成為巴黎社交界注目的人物。貴族、伯爵們爭相邀請蕭邦到他們豪華的宅邸去赴宴,去演奏。但是·燈紅酒綠·、紙醉金迷的巴黎上層社會卻使蕭邦感到厭倦。
1834年,蕭邦作了四首馬祖卡舞曲(Mazurka,一種平民舞曲 ,原出於波蘭的馬祖卡亞縣)和12首練習曲(又稱為革命練習曲)。
1835年8月,蕭邦在卡摩斯巴會見雙親,之後,到的雷斯頓拜訪佛晶斯卡家族,並與瑪麗亞. 佛晶斯卡(Maria Wodzińska;圖2)相愛。
圖2:瑪麗亞. 佛晶斯卡
1836年8月與瑪麗亞. 佛晶斯卡訂婚,同時遇見喬治.桑(George Sand;喬治.桑是一位打破舊制,浪漫派女文豪,圖3),這時蕭邦著手作二首月夜曲及四首馬祖卡舞曲。
圖3:喬治.桑
1837年蕭邦與瑪麗亞. 佛晶斯卡解除婚姻,1838年,這時蕭邦28歲與34歲的喬治.桑墮入愛河。後蕭邦和喬治.桑及她的孩子們去馬堯卡島(Maiorca),因為天氣不佳,肺病加劇,不得不回法國馬賽養病。
1847年,蕭邦與喬治.桑因雙方個性不合,感情逐漸淡薄,於是在1847年,蕭邦悄然與喬治.桑斷絕關係。
蕭邦懷念祖國、思念親人,當他和流亡在巴黎的波蘭同胞聚會在一起的時候,他才感到欣慰、快活(圖4)。除了波蘭同胞,巴爾扎克、海涅也是蕭邦的常客。而被譽為鋼琴之王的李斯特更是蕭邦的摯友,他對蕭邦的藝術成就給予了高度的評價,這兩位19世紀傑出的鋼琴家在巴黎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圖4:蕭邦在同為波蘭人作曲家,安東.拉際維爾的沙龍裡愉快演奏。
由於遠離祖國和親人,思鄉之情和對祖國前途的擔憂一直在折磨蕭邦,嚴重損害了他的健康。肺病久治不癒,日漸惡化,梢一動就虛汗如雨。使他在指導學生彈琴時,也只得半臥在椅子上。
1848年2月16日,蕭邦在巴黎舉行了他最後一次音樂會。音樂廳佈滿鮮花。雖然他己虛弱得難以支撐,但他的演奏依然是那麼出色,充滿了生氣和詩意,優美而動人。
但好景不常,這時法國發生大革命,政局混亂,蕭邦聽從一位女弟子珍.史達林小姐的建議,逃到英國。在又潮濕又寒冷的英國,教音樂及舉行演奏會,於11月返回巴黎。
回到巴黎後, 蕭邦病情更加嚴重,這樣度過了1年,到1849年10月,蕭邦用顫抖的手寫下遺囑:死後要解剖他的身體,一定要把他的心臟運回波蘭去。10月16日深夜,"鋼琴詩人"蕭邦離開了人世。
10月30日,蕭邦的葬禮在巴黎的聖馬德萊娜大教堂舉行,隨後葬於佩雷.拉歇茲公墓,而他的朋友們遵照他的遺囑,把蕭邦的心臟裝在·-個匣子裡,從巴黎運回到波蘭,安置在華沙的聖十字大教堂裡,赤子之心只有回到祖國母親的懷抱裡才能得到安息。而波蘭人也為紀念蕭邦的愛國情操與在音樂的貢獻,發行了蕭邦紀念郵票(圖5)。
圖5:蕭邦的紀念郵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