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乐圣) 江铭辉 五梦网
图1: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德国人,1770~1827)
公元1770年12月17日,贝多芬生于德国莱茵河畔波昂一所三层破旧房子的阁楼上,他的祖父(图2;左)曾在宫廷里当过个歌手、乐队队长。父亲是男高音(图2;中),很喜欢喝酒,有限的薪水全用来买酒。母亲是女仆,性情温柔,很能吃苦耐劳(图2;右)。因为家里的贫穷和父亲的酗酒、野心,使贝多芬童年过着不幸的生活,仅有的一点温暖是母亲的慈爱和祖父的疼爱。
图2:贝多芬祖父(左)、父亲(中)、母亲(右)
贝多芬小时候就展露音乐的天才,他的父亲想把他训练成像莫扎特一样的神童,好靠他赚钱。四、五岁时就要他整天练习钢琴、小提琴,如果有些微错误或停顿,就会遭受父亲无情的鞭打。有时候,他父亲半夜喝酒回家,也会将他叫醒,命令他练习。因此贝多芬对于父亲严厉的管教,非常反感,他喜欢独自一人即兴弹奏钢琴。
贝多芬六岁时,在维也纳遇到了奥地利著名的音乐家—莫扎特,受到莫扎特的称赞,使他往后格外的勤奋。1778年3月26日,他的父亲为他在科农隆举行公开会,很成功。得到亲王的欣赏,于是亲王为他延请名师教他音乐。
贝多芬十一岁时,加入剧院乐队,十三岁,他写了「奏鸣曲三首」(图3),才华出露,1787年他慈祥的母亲去逝。
图3:奏鸣曲三首的封面
贝多芬便做了一家之主,照顾家庭的重任就完全落在他的肩上,因为他父亲酗酒失业,他更要操家里生活的问题,也要教育两个弟弟。
1790年,贝多芬再去维也纳受教于海登(Haydn)。
1792年,贝多芬在父亲去世后,就到音乐之都维也纳去求发展,明始了钢琴演奏和作曲生涯。他以钢琴家的身分享誉维也纳,作曲家的名望反而不受重视,贝多芬对于作曲还是充满了 自信。这峙候,命运之神又来折磨他,与他的成功作对的,是他的耳聋。
对一个音乐家来说,有什么比听觉更可贵? 他的听力从二十七岁就开始衰退,使他难过得想结束自己的生命,幸亏有音乐和大自然可以给他安慰。他逐渐的以坚强的意志克服了悲观和沮丧,他的乐曲,绝大部分是在耳聋后,开始后写成的。他的第五交响曲,又称命运交响曲,可说是他向命运挑战的宣言,是他心灵深处的自白。他的第三交响曲,本来要称为 「拿破仑交响曲」(图4),起初贝多芬把拿氏看成推翻法王的英雄,自由的斗士,但不久拿破仑自称为帝,使贝多芬大为失望,便删去了题目下面的献词,改称英雄交响曲。因为他心目中的英雄,乃是心地寛仁具有坚强精神,而且热爱民主自由的人。
图4:拿破仑
贝多芬自幼就对哥德非常崇拜,并为哥德的歌剧「哀格蒙特」作曲,很希望有机会与他见面,哥德的位女友,又很欣赏贝多芬的艺术天分,尝试安排二人见面,但失败了。1812年7月,哥德无意中到避暑圣地太布利兹,同行的还有他的女友,得知贝多芬在此养病,立刻去见贝多芬,二位巨人终于见面。
1814年,贝多芬于维也纳会议中,在各国国王及王子的面前演奏,大家以他为欧洲的光荣。但不久之后,他的耳朵就全聋了,他没戴帽子,冒着太阳、冒着风雨散步,在原野中,在深夜裹,在清晨,寻求安慰与灵感。
虽然命运的棒子打得他血流满面,他还是不肯向命运低头,终于战胜命运和痛苦。他完成了第九交响曲(合唱交响曲)等深刻而动人的曲子,让世人在乐声中神驰心醉,他的重病使全世界为之震惊,1827年他死于奥国的维也纳,有二万五千多位仰慕他的人前往胆仰遗容,葬礼举行的那天,音乐之都的各学校全都停谋一天,表示对他的崇敬。
贝多芬是音乐史上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世人尊称他为「乐圣」。
贝多芬的作品很多,重要的有交响曲九首 (英雄、命运、田园、合唱等),歌剧「费黛里奥」,钢琴奏鸣曲三十二百(钢琴音业的「新约圣经」),哥德悲剧「哀格蒙特」,小提琴奏鸣曲十首,以及许多室内音乐作品。
第九交响乐初演以后,贝多芬决定把这篇作品奉献给后来作普鲁士王的威廉二世,表示尊敬。威廉:世接受了,赐给他一枚钻戒,当时贝多芬正需要钱用,就拿去店铺卖,结果却是一枚假钻戒。
贝多芬虽然在1806年和永恒的爱人订婚(1810年解除婚姻),没有人知道永恒的爱人是谁?但他一生中最钟爱的女人是1789年担任布隆斯维克(Brunsvik)伯爵钢琴师时认识的伯爵侄女朱莉埃塔.吉希阿迪(Giulietta Guicciardi)(图5),1803年她嫁给加仑贝格(Gallenberg)伯爵,贝多芬还为她写了「月光奏鸣曲」。
图5:朱莉埃塔.吉希阿迪
英雄、命运、田园、合唱各交响曲及月光曲的故事
〈以下文章摘录于天同出版社的「世界大音乐家」,作者:乔佩〉
1. 英雄交响曲
英雄交响曲是贝多芬九个交响曲的第三个,这交响曲作于1802年
秋天至1804年完成。
贝多芬平日爱读柏拉图「共和国」,崇尚自由和民主的精神,故他对于当时的法国大革命,十分同情、关怀,尤其钦佩当时革命风云人物的拿破仑,希望法国在
拿破仑领导下,建立自由的共和国。
1879年春天,经好友克罗釆的介绍,贝多芬认识了法国驻维也纳大使贝尔邢特将军,贝氏对贝多芬的艺术崇敬不已,请求贝多芬为拿破仑的功勋写一首交响曲,贝多芬欣然答允,该曲完成时,封面上题献章破仑,正拟通知法国大使馆转送巴黎之际,拿破仑登皇位的消息传到维也纳,贝多芬得知此寻,大失所望,愤恨的骂道:「想不到此厮竟也祇是庸俗之徒,现在他将蹂躏人们的权利,逞其野心,且终将成为暴君。」
贝多芬愤怒的立刻将这首「献给拿破仑的交响曲的封面撕去,另用意大利字改写为「英雄交响曲」,并且特别标明宸纪念一个伟人而作」同时将该曲改成献给罗普可维兹公爵。
1813年,拿破仑被英国名将威灵顿公爵击败,消息传到维也纳,贝多芬喜不自禁,马上答应梅智尔,写一首交响曲来庆贺这次战争的胜利,这就是他作品第九十一号的「战争交响曲」,又名 「咸灵顿之胜利」,这曲和贝多芬十六岁时所作的另一首「耶那交响曲」列入「不朽的九首之内」。
1821年,拿破仑死于圣赫列拿岛,贝多芬说:「英雄交响曲第二章「送葬进行曲」,我在十七年前已预告他的命运了」
2. 命运交响曲
「命运交响曲」是贝多芬九个交响曲的第五个,故又名「第五交响乐」,此曲完成于1807年,并且于1808年12月22日与第六交响乐同时演出。
贝多芬把自已的命运谱入第五号交响曲中,因为在他一生中最觉悲惨的是他耳聋已硁确定绝望,加以对「永恒的爱人」的婚约又破坏,种种悲惨的命运在他胸中酿成了这个交响乐的构想。
扭转命运的曲线,是大仁大智的人才能够做得到的,贝多芬在「命运交响曲」中,所表现的精神,就是一个大智大仁的人。
再没有比耳聋加害于音乐家的更残酷了,但贝多芬承受这种残酷的事实,并不低头,他与命运抗争,以无比的力,扭转了命运的曲线,他的杰作多成于耳聋之后,「命运交响曲」就是一个写照,在这首交响曲中,他是精神的巨人,力的化身,他的怒吼,他的铁拳,深深的赢得了人类的胜利。怪不得一百四十余年来,他的「命运交响曲」不断的被后人演奏,欣赏与赞美。
3. 田园交响曲(图6)
「田园交响曲」是贝多芬「音乐的绘画」,它是描写风景的标题音乐,是对幸福田园生活的回忆。此曲作于1848年,为贝多芬的第六交响乐,内容共分四个乐章,第一乐章是形容人们到达乡间之后,因清新的感觉而来的愉快印象,清香的早晨、碧绿含露的树叶、以及枝头小鸟……都在这个乐章里出现。第二乐章是描画在溪畔的景色,这里有平静清澈的小河,河水激起过轻微的涟漪,溪边的杨柳,下垂地触到水面,轻波荡漾,群鸟歌唱,美丽的景色,将人带至仙境。第三、第四章是描写乡村欢乐的宴会,这里有活泼的农民舞蹈,更有暴风雨后阳光普照大地人们的欢笑。
图6:贝多芬赞在作田园交响曲
4. 合唱交响曲
「合唱交响曲」是第九交响曲,它与「庄严的弥撤共为贝多芬晚年的两大心血之作。这所交响曲规模非常宏大,为历来交响曲中所仅见。贝多芬于1824年春天完成此曲,歌词是出自大诗人席勒(Schiller)的快乐颂,它是以人声来表达那些在他心里澎湃的思想和情绪。
1824年5月7日,「D大调弥撒」和「第九交响曲」在维也纳的开恩耐陶乐戏院演出,史无前例的成功,贝多芬一再被请出来,接受听众的欢呼喝采,连续达五次之多 ,(按当时维也纳的惯例,皇帝御临戏院,才能三次鼓掌欢呼),使在场的警察不得不加以制止。这首交响曲煽起了一阵狂热,使观众不能自已 ,同时甚多的人因它而感动得泪下。贝多芬在这次盛况和成功之后,觉得可告慰自已的晚年,几天之后,随将这首交响曲,献给当时普鲁士王威廉二世,借此想得到一些报酬,他照当时的风尚,随谱附了一封信,谦称为「波昂一个小市民」,献上「卑微的纪念品」,向陛下致敬。
果然,普王欣然接受这献品,也很客气的覆了一封短简:「阁下大作至佳,朕接受此一新作至感愉快,兹赐汝金刚钻戒一枚,聊表对大作诚挚之欣赏」。
但贝多芬迫切需要钱,他立刻拿了钻戒到珠宝店出售,可是出乎意料,钻戒竟是赝品,值不了几个块钱,贝多芬有苦难言,毕生最伟大的交响曲,仅换来一封短简和一枚假钻戒。
5. 月光曲的故事
月光曲是贝多芬三十二首奏鸣曲中的第十四首作品,该曲论内容与结构,都不能算是贝多芬的「极品」,但出呼意料的,确是他作品中流传最广,享誉最隆,追究原因,归功于 「月光曲」美丽动人的传说。
一天晚上,贝多芬一个人在市郊散步,一间简陋的小屋里,传出阵阵清脆的琴声,在一架旧的钢琴之前,坐着一位双目失明的少女,正弹着贝多芬C小调奏鸣曲。
忽然,那盲女喃喃自言自语:「如果我能听一次贝多芬先生弹的曲子就好了」。接着是一声叹息,贝多芬听到后,非常感动,便破门而入,替那盲女弹了一曲,当当那少女知道弹奏的人就是贝多芬时,高兴得眼泪直流。
那天晚上,月光皎洁如银、照耀在琴健与盲女的脸上,万籁俱寂,一阵轻风吹来,贝多芬灵感如泉,便信手弹出了这曲新调。贝多芬回去把所弹的记录下来,便变成了这首举世闻名的月光曲。
这首曲子谱成后,第一次在维也纳演奏,那时,贝多芬正与他的恋人朱莉埃塔5恋,她醉心于贝多芬的才华 ,一心想和她的未婚夫伽隆堡伯爵解除婚约,后来女方父亲坚决反对,乃打破了二人结合的美梦。贝多芬在失望之后,才把这首月光曲题上了卜古釆蒂公爵夫人」的名字,赠给这位佳人,作为永远纪念。
「月光曲」的传奇性已如前述,至于「月光」这二字的来源,事实是起源于一位音乐评论家的「妙喻」。那位评论家是叫雷尔斯泰,他是当时德国很有地位的音乐评论家,他听过月光曲第一乐章之后,曾住一本权威的杂志上评论说:「这首的第一乐章的情调,有如清澈的月光,照着维尔瓦兹台特海上的波兰」。这曲传诵之广,受此评论非浅。
「月光曲」本身有三个乐章,第一乐章,从容而清轻,如梦一般。第二乐章,简短而快速,是描写贝多芬自已对于朱莉埃塔失恋的悲况,内含热情、辛酸、焦灼……是作品中最美的部份,第三果章是表现热情的爆发,像暴雨似的,无怪此曲至今犹受人传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