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藝術家  2010-03-23 貝多芬(樂聖)

 

貝多芬(樂聖)            江銘輝     五夢網
 
圖1: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德國人,1770~1827)
西元1770年12月17日,貝多芬生於德國萊茵河畔波昂一所三層破舊房子的閣樓上,他的祖父(圖2;左)曾在宮廷裡當過個歌手、樂隊隊長。父親是男高音(圖2;中),很喜歡喝酒,有限的薪水全用來買酒。母親是女僕,性情溫柔,很能吃苦耐勞(圖2;右)。因為家裡的貧窮和父親的酗酒、野心,使貝多芬童年過著不幸的生活,僅有的一點溫暖是母親的慈愛和祖父的疼愛。
 
2:貝多芬祖父(左)、父親(中)、母親(右)
 
貝多芬小時候就展露音樂的天才,他的父親想把他訓練成像莫札特一樣的神童,好靠他賺錢。四、五歲時就要他整天練習鋼琴、小提琴,如果有些微錯誤或停頓,就會遭受父親無情的鞭打。有時候,他父親半夜喝酒回家,也會將他叫醒,命令他練習。因此貝多芬對於父親嚴厲的管教,非常反感,他喜歡獨自一人即興彈奏鋼琴。
 
貝多芬六歲時,在維也納遇到了奧地利著名的音樂家—莫札特,受到莫札特的稱讚,使他往後格外的勤奮。1778年3月26日,他的父親為他在科農隆舉行公開會,很成功。得到親王的欣賞,於是親王為他延請名師教他音樂。
 
貝多芬十一歲時,加入劇院樂隊,十三歲,他寫了「奏鳴曲三首」(圖3),才華出露,1787年他慈祥的母親去逝。
 
 3:奏鳴曲三首的封面
貝多芬便做了一家之主,照顧家庭的重任就完全落在他的肩上,因為他父親酗酒失業,他更要操家裡生活的問題,也要教育兩個弟弟。
1790年,貝多芬再去維也納受教於海頓(Haydn)。
1792年,貝多芬在父親去世後,就到音樂之都維也納去求發展,明始了鋼琴演奏和作曲生涯。他以鋼琴家的身分享譽維也納,作曲家的名望反而不受重視,貝多芬對於作曲還是充滿了 自信。這峙候,命運之神又來折磨他,與他的成功作對的,是他的耳聾。
 
對一個音樂家來說,有什麼比聽覺更可貴? 他的聽力從二十七歲就開始衰退,使他難過得想結束自己的生命,幸虧有音樂和大自然可以給他安慰。他逐漸的以堅強的意志克服了悲觀和沮喪,他的樂曲,絕大部分是在耳聾後,開始後寫成的。他的第五交響曲,又稱命運交響曲,可說是他向命運挑戰的宣言,是他心靈深處的自白。他的第三交響曲,本來要稱為 「拿破崙交響曲」(圖4),起初貝多芬把拿氏看成推翻法王的英雄,自由的鬥士,但不久拿破崙自稱為帝,使貝多芬大為失望,便刪去了題目下面的獻詞,改稱英雄交響曲。因為他心目中的英雄,乃是心地寛仁具有堅強精神,而且熱愛民主自由的人。
 
4拿破崙
貝多芬自幼就對哥德非常崇拜,並為哥德的歌劇「哀格蒙特」作曲,很希望有機會與他見面,哥德的位女友,又很欣賞貝多芬的藝術天分,嘗試安排二人見面,但失敗了。1812年7月,哥德無意中到避暑聖地太布里茲,同行的還有他的女友,得知貝多芬在此養病,立刻去見貝多芬,二位巨人終於見面。
    1814年,貝多芬於維也納會議中,在各國國王及王子的面前演奏,大家以他為歐洲的光榮。但不久之後,他的耳朵就全聾了,他沒戴帽子,冒著太陽、冒著風雨散步,在原野中,在深夜裹,在清晨,尋求安慰與靈感。
 
雖然命運的棒子打得他血流滿面,他還是不肯向命運低頭,終於戰勝命運和痛苦。他完成了第九交響曲(合唱交響曲)等深刻而動人的曲子,讓世人在樂聲中神馳心醉,他的重病使全世界為之震驚,1827年他死於奧國的維也納,有二萬五千多位仰慕他的人前往膽仰遺容,葬禮舉行的那天,音樂之都的各學校全都停謀一天,表示對他的崇敬。
  貝多芬是音樂史上最偉大的音樂家之一,世人尊稱他為「樂聖」。
貝多芬的作品很多,重要的有交響曲九首 (英雄、命運、田園、合唱等),歌劇「費黛里奧」,鋼琴奏鳴曲三十二百(鋼琴音業的「新約聖經」),哥德悲劇「哀格蒙特」,小提琴奏鳴曲十首,以及許多室內音樂作品。
    第九交響樂初演以後,貝多芬決定把這篇作品奉獻給後來作普魯士王的威廉二世,表示尊敬。威廉:世接受了,賜給他一枚鑽戒,當時貝多芬正需要錢用,就拿去店舖賣,結果卻是一枚假鑽戒。
 
貝多芬雖然在1806年和永恆的愛人訂婚(1810年解除婚姻),沒有人知道永恆的愛人是誰?但他一生中最鍾愛的女人是1789年擔任布隆斯維克(Brunsvik)伯爵鋼琴師時認識的伯爵姪女朱莉埃塔.吉希阿迪(Giulietta Guicciardi)(圖5,1803年她嫁給加侖貝格(Gallenberg)伯爵,貝多芬還為她寫了「月光奏鳴曲」。
 
 5:朱莉埃塔.吉希阿迪
英雄、命運、田園、合唱各交響曲及月光曲的故事
 
〈以下文章摘錄於天同出版社的「世界大音樂家」,作者:喬珮〉
 
1.      英雄交響曲
 
英雄交響曲是貝多芬九個交響曲的第三個,這交響曲作於1802年
秋天至1804年完成。
 
貝多芬平日愛讀柏拉圖「共和國」,崇尚自由和民主的精神,故他對於當時的法國大革命,十分同情、關懷,尤其欽佩當時革命風雲人物的拿破崙,希望法國在
拿破崙領導下,建立自由的共和國。
 
 1879年春天,經好友克羅釆的介紹,貝多芬認識了法國駐維也納大使貝爾邢特將軍,貝氏對貝多芬的藝術崇敬不已,請求貝多芬為拿破崙的功勳寫一首交響曲,貝多芬欣然答允,該曲完成時,封面上題獻章破崙,正擬通知法國大使館轉送巴黎之際,拿破崙登皇位的消息傳到維也納,貝多芬得知此尋,大失所望,憤恨的罵道:「想不到此廝竟也祇是庸俗之徒,現在他將蹂躪人們的權利,逞其野心,且終將成為暴君。」
 
貝多芬憤怒的立刻將這首「獻給拿破崙的交響曲的封面撕去,另用義大利字改寫為「英雄交響曲」,並且特別標明宸紀念一個偉人而作」同時將該曲改成獻給羅普可維茲公爵。
 
1813年,拿破崙被英國名將威靈頓公爵擊敗,消息傳到維也納,貝多芬喜不自禁,馬上答應梅智爾,寫一首交響曲來慶賀這次戰爭的勝利,這就是他作品第九十一號的「戰爭交響曲」,又名 「咸靈頓之勝利」,這曲和貝多芬十六歲時所作的另一首「耶那交響曲」列入「不朽的九首之內」。
 
1821年,拿破崙死於聖赫列拿島,貝多芬說:「英雄交響曲第二章「送葬進行曲」,我在十七年前已預告他的命運了」
 
2.      命運交響曲
 
「命運交響曲」是貝多芬九個交響曲的第五個,故又名「第五交響樂」,此曲完成於1807年,並且於1808年12月22日與第六交響樂同時演出。
 
貝多芬把自已的命運譜入第五號交響曲中,因為在他一生中最覺悲慘的是他耳聾已硜確定絕望,加以對「永恆的愛人」的婚約又破壞,種種悲慘的命運在他胸中釀成了這個交響樂的構想。
 
扭轉命運的曲線,是大仁大智的人才能夠做得到的,貝多芬在「命運交響曲」中,所表現的精神,就是一個大智大仁的人。
 
再沒有比耳聾加害於音樂家的更殘酷了,但貝多芬承受這種殘酷的事實,並不低頭,他與命運抗爭,以無比的力,扭轉了命運的曲線,他的傑作多成於耳聾之後,「命運交響曲」就是一個寫照,在這首交響曲中,他是精神的巨人,力的化身,他的怒吼,他的鐵拳,深深的贏得了人類的勝利。怪不得一百四十餘年來,他的「命運交響曲」不斷的被後人演奏,欣賞與讚美。
 
3.      田園交響曲
 
「田園交響曲」是貝多芬「音樂的繪畫」,它是描寫風景的標題音樂,是對幸福田園生活的回憶。此曲作於1848年,為貝多芬的第六交響樂,內容共分四個樂章,第一樂章是形容人們到達鄉間之後,因清新的感覺而來的愉快印象,清香的早晨、碧綠含露的樹葉、以及枝頭小鳥……都在這個樂章裡出現。第二樂章是描畫在溪畔的景色,這裡有平靜清澈的小河,河水激起過輕微的漣漪,溪邊的楊柳,下垂地觸到水面,輕波蕩漾,群鳥歌唱,美麗的景色,將人帶至仙境。第三、第四章是描寫鄉村歡樂的宴會,這裡有活潑的農民舞蹈,更有暴風雨後陽光普照大地人們的歡笑。
  
圖5:貝多芬贊在作田園交響曲
4.      合唱交響曲
 
「合唱交響曲」是第九交響曲,它與「莊嚴的彌撤共為貝多芬晚年的兩大心血之作。這所交響曲規模非常宏大,為歷來交響曲中所僅見。貝多芬於1824年春天完成此曲,歌詞是出自大詩人席勒(Schiller)的快樂頌,它是以人聲來表達那些在他心裏澎湃的思想和情緒。
 
1824年5月7日,「D大調彌撒」和「第九交響曲」在維也納的開恩耐陶樂戲院演出,史無前例的成功,貝多芬一再被請出來,接受聽眾的歡呼喝采,連續達五次之多 ,(按當時維也納的慣例,皇帝御臨戲院,才能三次鼓掌歡呼),使在場的警察不得不加以制止。這首交響曲煽起了一陣狂熱,使觀眾不能自已 ,同時甚多的人因它而感動得淚下。貝多芬在這次盛況和成功之後,覺得可告慰自已的晚年,幾天之後,隨將這首交響曲,獻給當時普魯士王威廉二世,借此想得到一些報酬,他照當時的風尚,隨譜附了一封信,謙稱為「波昂一個小市民」,獻上「卑微的紀念品」,向陛下致敬。
 
果然,普王欣然接受這獻品,也很客氣的覆了一封短簡:「閣下大作至佳,朕接受此一新作至感愉快,茲賜汝金剛鑽戒一枚,聊表對大作誠摯之欣賞」。
 
但貝多芬迫切需要錢,他立刻拿了鑽戒到珠寶店出售,可是出乎意料,鑽戒竟是贗品,值不了幾個塊錢,貝多芬有苦難言,畢生最偉大的交響曲,僅換來一封短簡和一枚假鑽戒。
 
5. 月光曲的故事
 
月光曲是貝多芬三十二首奏鳴曲中的第十四首作品,該曲論內容與結構,都不能算是貝多芬的「極品」,但出呼意料的,確是他作品中流傳最廣,享譽最隆,追究原因,歸功於 「月光曲」美麗動人的傳說。
 
一天晚上,貝多芬一個人在市郊散步,一間簡陋的小屋裏,傳出陣陣清脆的琴聲,在一架舊的鋼琴之前,坐著一位雙目失明的少女,正彈著貝多芬C小調奏鳴曲。
 
忽然,那盲女喃喃自言自語:「如果我能聽一次貝多芬先生彈的曲子就好了」。接著是一聲嘆息,貝多芬聽到後,非常感動,便破門而入,替那盲女彈了一曲,當當那少女知道彈奏的人就是貝多芬時,高興得眼淚直流。
 
那天晚上,月光皎潔如銀、照耀在琴健與盲女的臉上,萬籟俱寂,一陣輕風吹來,貝多芬靈感如泉,便信手彈出了這曲新調。貝多芬回去把所彈的記錄下來,便變成了這首舉世聞名的月光曲。
 
這首曲子譜成後,第一次在維也納演奏,那時,貝多芬正與他的戀人朱莉埃塔5戀,她醉心於貝多芬的才華 ,一心想和她的未婚夫伽隆堡伯爵解除婚約,後來女方父親堅決反對,乃打破了二人結合的美夢。貝多芬在失望之後,才把這首月光曲題上了卜古釆蒂公爵夫人」的名字,贈給這位佳人,作為永遠紀念。
 
「月光曲」的傳奇性已如前述,至於「月光」這二字的來源,事實是起源於一位音樂評論家的「妙喻」。那位評論家是叫雷爾斯泰,他是當時德國很有地位的音樂評論家,他聽過月光曲第一樂章之後,曾住一本權威的雜誌上評論說:「這首的第一樂章的情調,有如清澈的月光,照著維爾瓦茲臺特海上的波蘭」。這曲傳誦之廣,受此評論非淺。
 

「月光曲」本身有三個樂章,第一樂章,從容而清輕,如夢一般。第二樂章,簡短而快速,是描寫貝多芬自已對於朱莉埃塔失戀的悲況,內含熱情、辛酸、焦灼……是作品中最美的部份,第三章是表現熱情的爆發,像暴雨似的,無怪此曲至今猶受人傳頌。

網站負責人

會員作品

最新消息

意見箱

忘記密碼

會員作品

數學

化學

生物(健康)

物理

氣象與地震

環保與能源

工程

花的故事

國旗、國徽

萬事起源

幽默與趣譚

傳說與神話

佛教、道教

基督教、天主教

股票(財經)漫談

財經資訊

商場策略

投資、理財

你知道嗎?

似是而非?

你夠聰明嗎?

你該怎麼辦?

科學家

文學家

藝術家

台灣名人

名人軼事

名人幽默

政治與軍事

歷史不會倒退

談諾貝爾精神

論六道輪迴

历史不会倒退(简体)

谈诺贝尔精神(简体)

论六道轮回(简体)

世界文選

世界寓言

中國文選

中國寓言

偵探小說